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现场直播新闻列表 >> 正文

高端对话:合作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

2017年2月21日 13:24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 “2017工业互联网峰会”于2017年2月20日-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飞象网作为直播媒体将对会议做全程报道。直播内容:

余晓晖:各位嘉宾好,其实正如刘院长说的我们意犹未尽,因为给大家给的时间太有限,每个十分钟没办法展开讲。我们今天时间有点超了,但是我们会有半个小时。

会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最后再提一个共同的问题,分享一下观点。我就先从齐总这儿开始。您提到目前面临的安全挑战,您说这么大挑战的面前,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所谓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命运共同体应该做什么?

齐向东:刚才我在演讲的时候讲了,我们和联盟一起,在这周就发布了网络态势感知和预警平台这是为所有的联盟企业免费提供服务,就是帮助我们的工业互联网联盟的成员,能够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应急和预警的机制。

第二个我现在在这儿宣布一下,因为我们360是联盟的安全组的组长单位。也就是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确实需要协同联动,就是单打独斗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想因为我们面对工业互联网这题,比我们原来消费互联网要复杂得多,因为消费互联网面对的是网站、网民这样很简单的一个结构,但是工业互联网它融入工业生产过程,还有它的终端的用户使用过程当中的云端、智能化,所以就变的非常复杂,所以我提一个想法,我们想今年叫安全组能不能在这三个方面都能有所见术,第一个工业安全生产企业,基本的技术框架,也就是说大家成千上万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想解决自己面对的复杂安全问题,他不可能每一家都是安全专家。也都不可能请安全公司去个性化去解决问题,所以最好我们有一个比较标准的安全技术框架。在这基础上大家去扩展去解决个性化问题。第二个就是安全大数据的标准,我们统一语言在标准下环境下去弄,现在看就是解决工业互联网或者说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问题还必须得用大数据的方法。

但是因为工业控制系统的协议是非常多的,所以它的各种安全里面吐出来的日志也好,它的数据格式就五花八门,我们能不能统一一个共同的语言。

第三个就是我们希望以我们这安全公司为主,就我们安全组里还有很多的安全公司做工业互联网安全,统一一个威胁情报的标准,美国也好、德国也好,或者是我们国内的某一些骨干的企业也好,遇到同类型的网络攻击的情报,能够快速的通过共享数据的方式,分享给我们联盟所有的成员,那联盟成员收到这数据能够实现自动的机读,而且能够转化成它防护设备的自动的动作。这样的话就不管我们是工业互联网的生产企业还是安全公司,都会极大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减轻我们工作的复杂度。

余晓晖:谢谢齐总,三个建议一个技术框架、安全标准、安全分享机制。我们拭目以待。第二位我们贺总今天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97.4%是中小企业,它的信息化能力很难实现4.0或者智能化的升级,我看出来您是有志于帮助解决这问题,我想问有什么方式可以怎么做,可以帮助97.4%中小企业能改善这样智能化之路?

贺东东:首先为什么关注这问题呢?从我自身的经验开始,因为三一重工是比较大的制造企业,但是实际上我们在打造我们内部的物联网平台,以及我现在打造树根互联的物联网平台的时候,这投入特别大,因为你要有下面的物联要有云基础要有应用软件等等,这其实去想一想其实我们97.4%没有足够的制约能力去做这事情,但是现在的潮流、智能制造态势非常清晰了就如果说我们这么多的制造企业,被排除在工业互联网大潮之外,它会进一步加剧我们中国中小企业结构困难化,今天我们会发布我们的根云平台,其实一方面我们是要解决端到端的问题,从设备物联接入到怎么建立设备的进项,到提供大数据的服务,比如说全生命明周期的管理,这样的话让我们中小企业去用,你说基于云平台以Saas方式提供整个的方式这是整个要做的事情。

第二点接着齐总得话,我们接着这平台,为所有同行,我们提供一个平台,我们也跟360谈好了,我们要做安全方面的合作,也愿意跟大家都来合作一起来服务于我们中小制造企业谢谢。

余晓晖:贺总想做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这是一个远大的使命,还是想跳开林总,因为我想请陈总,一会请林总和亨宁.邦廷先生最后出场。陈总您提到一个概念网络改变工业,中国是一个新的定位,综合的性能提供商,从您的讲话中中国电信对工业还有很多的实践,那从中国电信的角度看的话,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要为我们中国发展提供哪一些能力设施或者说服务?

陈忠岳:因为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生态,我们这几年进行了一些探索,各位盟友的帮助下面,形成了试行的规范和标准,成为我们实践的基础,刚才于总也提到工业互联网的报价,以己度个场景的互通,包括新生态的建立,中国电信作为国内现在目前的主导技术互联网的接入服务提供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里面,我们还是想大概从三个方面去提供服务和支撑。来推动整个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第一个还是深化连接,就是这两年的实践下来,我们深化的感受到从互联到万物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跃迁,像好多企业我们都已经试点,而且在试点基础上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的规范,这是运营商的优势,而且我在给大家汇报的资料里提到,比如说公共互联网里用到无缘光网络的技术,放到企业里面生产环境,或者叫运营环境里面去的话,加了很多安全的元素就构成了新的标准,我想这是一个万物互联,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拓展很重要的基础,也是我们运营商的能力和责任所在。

第二是工业互联网以后就是云化的平台会成为一个重点,那么云化平台我们中国电信觉得也是在工业互联网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面,我们正在积极的进行转型,就从原先提供DC数据中心的服务转变成为各行各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从专属云、行业云到公有云不同的云化平台服务,我们认为这是未来通过工业互联网汇聚数据打通应用,包括就是拓展运营和营销服务场景等等,这一些在云端能力的汇聚,我们中国电信应该讲必须成起这责任,因为我们是一个云网融合的公司。就有大带宽的网络和有高性能计算的云资源的能力这是两个方面。

第三个着力点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工业互联网这市场非常大,靠我们运营商的一已之力是根本做不成事情,只能做接入,所以我们很重要的第三个战略就是联盟开放合作,就像我刚才说的公有云里面就是跟华为天翼3.0的服务,在连接里面我们跟很多的合作伙伴组成了新的光网合作。我想这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也希望得到各位盟友的支持。

余晓晖:陈总说了工业连接、优化平台开放体系。我们也祝愿中国电信能够成为中国的最大工业互联网运营商。蒋总华为是一个旗帜,我觉得华为做什么都能成功,您的PPT有华为的工厂,而且已经为我们的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很多的解决方案,我还想问在未来的两到三年中华为还有什么构想,在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怎么定位,怎么去确定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其实我们很好奇,是不是华为还可以提供更多?

蒋旺成:因为客观来讲,工业互联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因为工业互联网是接下来三到五年里面,物联网首先是一个大的战略机遇。工业互联网又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棵明珠,这一块应该说是从现在看战略还是聚焦在连接,一定是把连接的能力,我们跟我们的运营商客户支撑的三大体,把这一些连接能力做好这是本分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在上下游会做一些延伸,相对过去比如说我们在下游做了一些芯片来支撑好这一些产业,上游的话增加了一些平台的能力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因为这跟云业务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且这一块也在做一些实践。我想就是说这一次几年这一些方案是要不断的实践去催熟,去推广的这样一些水平能力。在这之外,我们现在还在面向外来,也在5G里面很关键是在推一些更加低时延、高性能的这一些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比如说我们在欧洲时参与了FAG(音)的技术。

在一些关键的技术比如说像切片,今天我们没谈,其实切片技术也是我们可能会在找几个垂直行业,也会逐步的探索,尤其是它的价值,上下游贯通,在对标准的推进这一些方面,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5G方面接下来可能会更多的通过今天的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能够更好的让我们5G的标准有一些牵引。

余晓晖:谢谢蒋总,我觉得蒋在现有的技术里面所提供工业互联网技术设备以外,其实很大强调了5G,为我们描绘了5G如何服务于我们工业互联网这样一个场景,我想这一点对我们未来得发展,无论是5G还是工业互联网发展都是很重要,感谢蒋总。再问一下刘总每一次讲话都是很有思想,你讲第一个万物都有裂痕而且有光进来,我觉得你讲的阿里超出我的预期,从您的角度来说的话,过去是做消费型互联网现在做工业互联网,您从这角度来说的话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问题,您觉得中国如果去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尤其是2B的市场企业应该怎么去做?

刘松:我觉得阿里从2C的电商起家到过去这几年已经并且了双轨驱动,一边是互联网,另外一方面是以科技基因包括云大数据、云IOC。在阿里留给工业互联网可用的遗产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用户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另外一个就是云和大数据,以及现在我们深度学习的基础,可以直接和工业企业去做结合,我想整个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我觉得机遇可能是全世界里面最大,当然难度也是最大,刚才贺总97.4%  没有很好的信息化,我自己参加工业互联网联盟,其实大大加速了整个阿里这样的企业,这是阿里对于整个工业现状的认知以及跨界的融合,我们跟很多的领先企业过去一年都做了那么多的合作进展很快,所以首先非常感谢和感激,我自己相信中国工业的互联网如果变成全球最有创新性,一定是三个不同文化基因三波人能够做集成,就是做工业有专业经验基础的人。做通信包括5G未来得载带、宽带物联网了解的这一些人。

还有用户基因和平台思维的人,所以我相信工业互联网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在运营一个跨界的组合。这运营这两个字非常难,不止是简单的客户运营,而是把这几波人原来很少能互相界面的人融合在一起,让他们产生一个化学反应,我想最后一个好的前景,最好是每一个人都干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产生一个跨界化学的反应,就是我们各自在做的这一些公司能够在不同的场景驱动下,每一个都找到一个独特的组合,这样的话我想最后受益的是整个的用户消费者和我们的各个使用这一些工业设备的人,以及整个的经济,这是我们的看法。所以这里面阿里的模式还是我们划清边界是一个平台横的模式,在特定的垂直领域我们是跟这行业的领头企业去做分割融合,在工业Paas和工业大数据领域,尊重这一些领域的支持,把我们互联网积累的大数据,包括一些人工智能数据智能的一些能力,跟这一些企业经验做融合,这是我们看到的前景非常广阔,所以我们是横着和竖着去做叠加。

余晓晖:刘总提了一个很重要,不同基因对不同体系的人坐在一起,如果他们能够融合化学反应,证明我们离成功不远,阿利耶愿意把他们的平台作为横向的方式提供给大家,谢谢刘总。

我还是先跳过亨宁.邦廷先生,我先请陈录城先说。因为孩儿是比较做实践,我们看到有一千多个车间,还有八个互联网工程,你也提到平台,我们看到非常庞大的生态,其实我很想问陈总的一个问题,您现在做的COSMO以互联网平台的生态,您会把它扩展到家电以外的产业吗?或者说您认为海外这样一个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行业吗?从您这儿定位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录城:谢谢于总,也谢谢各位的在座同行和各位专家。那海尔在探索智能制造这一方面,应该起步是非常早,早在十多年以前,海尔的张瑞明数据执行官就提出来原来以企业为中心变到以用户为中心,从那时候就开始探索大规模定制的模式,正好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2025发布以后,我们也坚定了这探索的方向,所以说我们形成了八大互联工厂和1200多个互联车间。

我们把探索实践的经验,这过程当中的一些试错的教训,我们把它形成了体系,有的上升标准,目的是干什么呢?目的不仅仅局限在海尔内部的实践,还是想把这经验包括海尔的制造经验也好,管理经验也好,来放到这平台上来服务于千千万万的企业,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这个平台我们非常有信心的就是它是基于海尔30多年的实践经验,这体现了三大特点,第一个就是能够帮助企业去实现用户驱动的大规模定制的体验,也就是说反复强调的就是,那像这一些面向C端的企业,尤其要解决怎么和用户互联的问题,就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一定是用户驱动,一定是用户来决定企业的生存,那首先要解决这问题。

实际上海尔现在互联工厂的实践就很好的解决这问题,实现大规模的定制,让用户能够全流程的参与设计,参与制造的所有的环节,并且透明可视,实现零距离的无缝化。

第二个就是能够实现全流程的互联互通,为什么要把这个事作为平台的一个很重要的突出点来研究。那也就是说过去企业都是封闭的,包括刚才于总提的不管是上下游企业,各行各业都有这问题,横向的纵向的都是有强的。现在通过物联网的手段,互联网的思维,很好的可以解决这问题,就是让不同的资源,不同的要素它都能够实时的互联起来,并且这互联一定是用户的互联,我们反复说的只要是部分用户互联就失去了智能制造的灵魂。

第三个就是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在这里面这资源它是没有边界的,有硬件资源优软件资源,有服务资源还有运营资源,还有产学研各方面资源都在这平台贡献价值,这三大特点就决定了我们这平台,它具有非常可推广的适用性,为什么?因为我们把这东西简化和软化,实际上我们的目的也是让它适用于不同的行业,除了家电我们还有汽车、高端装备包括其他的这一些行业都可以适用,也就是前面非常赞成专家讲的,就是这标准化很重要,实际上我们打造互联网平台,很重要的就是我把互联工厂标准化,这标准化它可以跨过产业、跨过行业有可能强调朴实性。

我们现在在实现平台推广幅度也非常快,中小型的企业服务,我想这是一个方向,但是怎么来做海尔有海尔的思考和海尔的实践,这里面是分几种场景,一种场景是对大中型的企业,你可以使用标准化的模块,也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模块,也可以整体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是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对这中小型的企业可以适用一些标准化的模块,这时候可以适应公有云、也可以适用于私有云,是让大家一起来贡献他的价值,它绝对不是像过去的那种平台,一定是要把这企业一定要拉到上面来不是这样的,是大家上到这平台上面以后,他能够去自我的参与,自我的创造价值,用这机制去搭建这一个生态圈,我想海尔这平台是直接面对智能制造的一个平台,由智能制造互联工厂的APP,我可以延伸出来非常多的服务,包括总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大数据,包括知识的智慧化,包括一些集约的服务都可以做,但是我认为目前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当前阶段还是要解决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就是抓住用户的需求实现大规模的定制。

余晓晖:陈总讲了很多未来的考虑,我想陈总海尔的经验可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大规模定制的,不光是在家电行业也会向其他行业成功的去复制和推广,让海尔不仅仅成为家电的企业成为制造业更大层面的企业。后面就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先问林博士,就是说美国的工业化IIC架构设计师,美国的工业实践目前什么样的状态,它满不满足工业互联网的架构,或者说达到那个架构要求是有多远?

林诗万: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具有普遍意义的系统进行分析,能够对通用性的架构特征进行分析,所得到了一个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推广通用性,具体的实施里面它是具有指导作用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架构,它的作用在于为具体实施不管你是哪个行业提供一个通用的架构,因为大家都很熟悉,一谈起工业互联网,大家都是很关注,比如说操作性的问题,安全的问题,这一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通用的架构,是很难具体去讨论和解决的。

具体的实施过程里面,比如说在IIC内部有20几个测试床,现在基本上每一个测试床都是以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作为基本设计的起点,然后再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具体考虑,根据案例具体的需求和设计的系统,在他们的设计过程里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反馈,这也就是我们最近发布工业互联网架构1.8版的原因。

现在IIC内部也开始进一步开展这样的工作,比如说在这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视角里面去征集更多的实施模型,把这一个参考架构更加丰富化,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也开始推动这样一方面的工作,把通用与各行业的参考架构,应用于每一个重要的垂直行业,在每一个行业里面建立垂直行业的相应的参考架构,使得它们更接近具体某一个行业的实施的目标吧。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我想是相当大的,比如说你要把现在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那些工业互联网平台,还有其他的一些你可以看出来,其实他们的设计里面也可以反应出工业互联网架构的领域,他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实现了这种功能,所以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余晓晖:谢谢林博士,讲了参考架构指导行业的实践,如何反馈回来,再去完善不断的优化。而且我觉得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说架构和垂直行业制定一个行业的架构。非常感谢林博士。最后一位是我们亨宁.邦廷先生,其实工业4.0在中国是如雷贯耳,很早我们都知道了,很早有的人开玩笑中国企业制造4.0的比例比德国还要高,这是万万不确认,意思就是说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但是你也提到现在德国有25%的企业已经开始用4.0的解决方案,那您判断的话,德国工业4.0目前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的阶段,需要多长的时间,达到工业4.0架构所设计的一个要求?

亨宁.邦廷:现在我们在什么阶段,在德国其实这也取决于所采取的研究,这是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不仅仅在德国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如何去衡量工业互联网或者工业4.0的成果,我们如何比较两者,我们现在其实没有什么比较的标准,所以大家都是在猜测。但是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这是一个很让我们感兴趣的领域,我们也愿意开展国际合作和大家分享思想。如果我们能有一个类似的标准话,现在我认为很显然的是我们有博士还有西门子这样出色的企业。它们是行业的佼佼者,在引领工业4.0看看其他的企业,我们去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实每两个企业当中就有一家在推进4.0,但第一你必须要有一个战略,第二就是有相应的技术,第三就是要改变你管理的流程,所以这一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有很好的学界,而且大家都对这很了解,我们也理解工业4.0的重要性。大家也知道至少要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所以整个的氛围是积极,还有您刚才提到时间的问题,如果我们看的话是很乐观,因为我们看看过去,我们可能时间点设的都太长了,一般人们进步的速度都是比较快的,所以我很强烈的相信我们可以很快的就实现,这4.0的目标,当然可能不一定就是几年之内,但是应该会很快。

因为我们扮演了一个很国际化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国际合作在这过程当中也至关重要,也正是如此我们来到北京参加合作,而且我们在德国本地也有一些参与4.0的合作伙伴,我们当然也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这工业4.0的理念只有大家有共同的理解才能够推行下去,我们最应该开始工作的部分就是标准化,接着就是安全还有就是提高测试我们解决方案的能力,再一个就是在国际上进行不断的交流,我很高兴的看到,有很多国际上很活跃的企业,我们需要知道有重要的伙伴在德国很活跃,对我们来说这很重要,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因为工业4.0的核心就是信任,我们必须要信任,我们为了活跃好的发展。如果只有进行对话才能有信任,所以我们今天来交流很重要。谢谢。

余晓晖:谢谢亨宁.邦廷先生,虽然他现在很难给出一个时间表,第一个说德国的产业界,应该说对这形势有非常充分的认识和方向充分的认识,第二个德国有领先的企业正在开展这样的工作,第三个来说的话进展是很快,第四个我觉得他讲了一个很重要需要国际合作,也包括谈了中国跟德国的合作,我想这对我们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发展,再一次谢谢亨宁.邦廷先生。

由于时间关系很晚了,没有给大家安排更多的时间,我想安排最后一个问题,其实刚才亨宁.邦廷先生提到,我们今天题目叫工业互联融合共赢,我想融合当然也包括我们工业和产业界的融合,也包括我们国内和国际的融合,我们的共赢可能是不同产业界的共赢,包括全球产业化的共赢,所以我想最后请每一位专家一分钟表达一下你们各自的企业,因为除了第二位重量级嘉宾,你们都是企业如何参与全球的发展,我还想先请林总和亨宁.邦廷先生说一下,从你们的角度怎么推动中国的互联网和中国智能制造德国、美国其他国家的合作。

林诗万:因为我一早就参与了德国工业4.0跟IIC的合作关系,第一个所谓的秘密会议开始,一直参与到今天,我发觉正如您所说在今日全球性的经济下面,不同的国家对技术不同的聚焦点不同的优势,我们要打造一个有效的系统,我们经常会讲到技术,所以全球性的互操作性很重要,所以觉得就是说我一直在想方设法推动,就是这合作部是双边应该是多边的合作,最后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全球共识的框架和结构来支持互操作性还有支持安全。

余晓晖:亨宁.邦廷。

亨宁.邦廷:我觉得尤其是德国和中国之间,我们有一些政治这一方面层面的合作,但是现在最大的挑战呢,就是目前为止我们如何就非常具体而且非常快速的就着手开始工作,能够非常无缝隙的进行衔接,非常非常具体的就是把这事情给落实下去,让它能够真正落地。并且能够有非常实际的效果,这样更好的推进未来得发展,我们最好成立一些工作小组,召集一些专家,让他们能够就现在的工作汲取一些力量和条件。

余晓晖:我们怎么建立全球的标准互操作性,我也知道林博士IIC平台的对接合作,今天请他们二位过来我们中国的互联网融入全球,我们实现共赢。在座就是六位企业家,我知道你们每一个企业都是国际企业,可能对你们不是很难的话题,所以先请陈总开始,海尔如何去融入全球的发展。

陈录城:实际上海尔已经把企业的墙打开,搭建互联工厂的模式和搭建平台的过程当中,我们吸收了全球三百多万家的专家之学者,包括企业资源,在这平台上一起去创造用户的价值。这很重要的一点刚才我也谈到了,包括后续我们和全球资源合作的过程当中就是开放机制,让所有的资源在我们平台上通过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谈到越来越多的价值,形成双边市场,我们这平台是三个双边市场,用户、企业、还有企业资源。

我们的目标就是从企业本身的转型来说,就是要达到第三种制造模式,也就是除了流水线和丰田的精细管理以外,海尔要打造第三种模式,以此我们搭建的COSMO平台就是要成为真正的面向智能制造的中国版的卷求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在互联网时代下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业新生态。

余晓晖:还是要打造全球的互联工厂新模式,是在福特志和丰田精细制造过后。刘总。

刘松:我们刚刚跟工业互联网联盟开始合作,在德国做了一个工业互联网的项目,刚刚这项目做的还很成功,但是这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联盟的跨界很重要,不对称产生的跨界政府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化学反应,我们各自做一个很擅长的业务,从阿力得角度也想从零售到全球的服务,以及全球制造业的升级,但是我们会守住我们的边缘这还是一个平台,在全球化的里面与各路的垂直企业选中目标跟他们做深度的合作,这是我们的模式。

余晓晖:阿里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升级蒋总。

蒋旺成:其实我们在工业互联网的时候一直在打造全球生态,一些是全球化产业一些是局部的区域生态,这个也应该说是生态是我们整个物联网战略里面最核心的部分,现在我们除了建设这一些上下游的生态,而且我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是必须的一方面,我们海外的一些项目需要中国的一些下游生态,比如说是机密仪表,我们的表器,我们也需要海外的传感,比如说我们跟(英文)传感器等等这一些东西,包括跟日本(英文)合作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传感器需求。另外我们的支撑全球生态我们还做一件事情,包括我们的社区支撑,我们也开发生态的社区,我们在去年、前年都是在国内,今年的话我们到海外,包括德国等等,所以说生态应该说是很关键的。现在从国内也看到一些生态伙伴跟着华为的项目已经走到海外去了,所以说把这生态做火,真的是多赢。

余晓晖:华为要成为全球生态推动者多赢的目标。陈总。

陈忠岳:工业互联网是国家战略也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我们作为央企责无旁贷,还是像刚才说得那样,我们在工业互联网大势下面,还希望通过联盟生态结盟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起,重点在深度互联和云化平台的两个方向进行着力,来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收获属于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一些项目。

余晓晖:还是深度互联优化平台。贺总。

贺东东:因三一早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在物联网应用里面我们碰到两个很具体的问题,第一个我全球110个国家都有我的移动设备,那这意味着我要跟每一个国家买它的服务传递数据就变成了巨大的挑战,所以这一块我们会跟沃道风(音)跟ATMT做一些合作,其实对他们也是挑战,包括将来电信出去都是挑战,我觉得首先就是说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通信对于我们的全球企业来讲,通信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第二是法规的问题,德国的数据不能出国境,稍微宽一点不能出欧盟,因为如果数据不集中我是主机厂,我怎么做分析呢?所以这里面就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也在谈,我要在欧洲部署一个云的落地基地。以满足他们的法规的需求,我想这个点也是一个全球的挑战。但是反过来能有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们集团下面的德国企业它看到我们根云平台非常高兴要用我们平台在搭建海外售后网络,我们这平台很快出现出口,所以这是一个相互融合,但是越发到全球范围其实工业互联的挑战就越大,所以它从中国出去放大不止10倍,所以我看大家相互融合、从局部的网络到区域网络再到大的全球网络,我们也期待所有的这一些基础设施的提供商能够尽快的形成全球化的一个服务的网络,这样的话我们工业互联才能够实现,谢谢。

余晓晖:贺总给我们信息就是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但是我们需要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问题需要共同的探索和解决。最后齐总。

齐向东:网络攻击的力量是强大的,从美国断网、乌克兰断电,还有孟加拉央行一次性就被黑客偷走8千万美金,还有我们每天面临更多的看得见的东西,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哪怕是一个顶尖的安全公司,在今天网络化的时代,靠1家的力量能够撑起安全的局面都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在去年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我们就提出来协同联动,共建安全命运共同体。所以我们从这两年首先第一个360危险情报中心向全球开放,接纳全球的会员,像美国微软、苹果谷歌大的公司都是我们情报注册会员。

同时我们也积极的和国外的组织进行合作,这一次IIC大会上,我们和美国的主流的漏洞平台就建立了一个联动的机制,来共享漏洞,同时我们和全球的主流的安全公司包括美国的3MT,正在谋求共建一个更大的共享组织,只有我们能够协同联动,在我们未来有更大的智能化工业互联网体系里头,来推进我们共同的一些理解,来推进标准化,我们才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网络安全给我们造成的危机。

工业互联网联盟这平台我觉得是非常好,在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初期,把大家能够联合起来,通过协同、协作和标准化,来为我们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变成一个好的安全基础。

余晓晖:齐总给了我们一个愿景,不光是中国要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网络安全共同体而是要用全球的力量共同连接起来,融合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安全共同体,迎接我们共同的挑战,这也是我们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到了现在是时间很滞后了,非常感谢我们在座的八位嘉宾上午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你们的实践一些总结,你们的洞察和思想,我想这对我们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还包括这环境里面你们每一位都给我们每一个问题提了非常深刻的回答还有非常有远见的想法,我想这对我们未来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再一次代表联盟感谢在座的各位精彩的演讲和精彩的回答。谢谢。

也代表联盟的感谢我们在座的我们嘉宾,因为现在已经是一点半了,大家坚持到这儿听我们的介绍,我们每一位代表对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有更高的期待和关注,也希望未来一段时间共同推动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上午的环节到此结束,下午再见,谢谢。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