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旧 >> 正文

新东方押注 AI+教育的基因和筹码

2018年11月6日 13:14  北国网  

  摘要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2017 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有人问了马化腾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波千亿美金市值的机会将出现在哪里?马化腾的回答是 AI+教育或 AI+医疗。

  进入 2018 年后,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绝对主角,与之相关的创业公司多达近百家,在线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们开始朝 AI 转型,甚至于大半个教育圈的钱都在追着「AI+教育」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一场全民狂欢。

  不过 AI+教育折腾了一年多,在资本的喧嚣和创业者的躁动之外,传说中的颠覆并没有到来,AI+教育仍然是最难啃的骨头,被吐槽成「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场试验」。那么 AI+教育到底该怎么玩?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巨头们也在筹谋,近日新东方就公布了在 AI+教育方面的新布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不能为了 AI 而 AI,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一出好戏

  「俞敏洪们」的感慨并非没有原因,「AI+教育」的概念跑出来后,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教育行业等来了站在门口的野蛮人,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去除传统教育的顽疾,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教育模式也将逐渐落地。

  被提及最多的就是自适应教育,相比于当下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建立知识图谱和内容模型,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比如已经学会了解微积分的学生,没必要去做无意义的二次元方程,同时还可以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跟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千面。

  事实却证明,AI+教育说易行难,本以为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最终被证实是「一出好戏」:

  比如 AI+教育仍处于资本运作的初级阶段。中金、腾讯、红杉、经纬、IDG、金沙江创投、鼎晖等近 200 家投资机构都表现出了对「AI+教育」的兴趣,可 82.6% 的投资集中在 B 轮或 B 轮之前,AI+教育的投资还有着广撒网的心态,并没有对被投资者的技术背景、市场前景等有着规范化的调查。毕竟都是奔着下一个 BAT 去的,万一押对了宝呢。

  再比如亏损是大多数 AI+教育玩家的状态。国内贴着 AI 标签的在线教育企业在 400 家以上,却有 70% 的公司面临亏损。即便是第一家在美股上市的 51Talk,2018 年第一季度净亏损 1.061 亿元,2017 财年亏损 5.808 亿元;今年年初拿到 5 亿美元融资的 VIPKID,预计今年将亏损 18 亿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是纯粹的「烧钱生意」,缺少足够的现金流,AI+教育的想象空间不免要大打折扣。

  阿里前 CEO 卫哲曾一阵见血的指出:90% 以上的公司都是「伪」人工智能,教育行业的「AI+」也有很大的水分。桃李资本合伙人姚玉飞直言不讳地批评,现在市面上的「AI+教育」很多可能并不是真的「AI+教育」:现在的「AI+教育」产品很多都还不成熟,但一些公司,产品只要有涉及一些类似于测评或者识别的功能,就敢直接号称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没有其他行业幸运的是,教育行业挤泡沫的速度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本末倒置

  并非是人工智能缺少「杀伤力」,也并非是教育行业不够性感,而是现阶段的 AI+教育走进了本末倒置的雷区。

  德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夫《微粒社会》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身处数字化社会,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更加精细、准确、透彻的环境中,高度数字化解析,让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化个体。从关注平均值到关注个体,很多传统的制度与模式将会解体。

  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重构毋庸置疑,但当前关注的仍然是 AI 可以改变什么,而不是 AI 已经改变了什么。好比说碰到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名师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如何解答,人工智能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答案,这也是很多 AI+教育可以放大的答案。殊不知,名师想要教给学生的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案,远不止确切的数字那么简单。

  AI+教育的玩家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摆在面前的还有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是缺少结构化的数据。和其他领域的 AI 一样,数据与算法模型才是核心,目前绝大多数教育公司在算法模型上并没有拉开差距,数据则是确确实实的短板。人工智能需要海量的数据进行学习,数据「羸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学习数据还存在缺口,比如学习过程数据、知识点掌握情况数据等仍然缺失。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AI+教育还在刚刚起步阶段,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落地方式。

  二是过度夸大 AI 能力,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兼 CTO 徐健就指出:「现在有些创业公司更倾向于 To VC,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需求,比如把老师变成标准化的机器人、或把学生变成刷题的机器,而忽略教育的初衷。」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三大要素:算法、计算力和大数据,数据是 AI 的肉体,效率是 AI 的灵魂,或许提升效率才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最佳的存在状态。

  相比于横冲直撞的创业者,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大巨擘也打起了 AI+教育的主意,比如这次新东方 AI 研究院宣布成立「N-Brain」联盟,联合各方力量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过,巨头们的布局要多了些长远目光和理性成分。

  巨头问道

  在很多语境中,「巨头都是一个中性词」,一面是垄断和市场霸权,一面又是行业的风向标。在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刀耕火种」中,新东方和好未来并没有迟到,且开始的时间点比小马哥的回答要早得多。

  不同行业中普遍夸大人工智能的思路,教育行业的巨头们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1、先投资布局,再市场收割。从 2012 年开始,新东方和好未来就开始了频繁的投资布局,仅在 2017 年,新东方就有 12 起投资案例,好未来也投资了 14 家公司,对外投资上「你追我赶」的精彩在于,双方不仅在打造生态圈,也在为前沿技术提前谋局。

  以新东方为例,与其有投资关系的清睿教育、爱乐奇、乂学教育等都是 AI+教育的先行者,同时新东方本身也积极围绕人工智能对外合作,比如新东方和科大讯飞的合资公司「东方讯飞」去年发布了基于 AI 的学习产品——RealSkill,针对托福、雅思考试的口语和写作进行智能识别和批改;在华硕发布的首款家庭智能机器人 Zenbo Qrobot 小布中,新东方旗下酷学多纳作为内容合作方亮相。

  有了早期的投资、布局、试错和思考,进入 2018 年后新东方在 AI+教育的赛道上动作频频,先后与网易、腾讯云合作探索教育云一体化解决方案;与美国 Big Learning 研究中心在深度学习、大数据应用、创新性智能科学、智慧化社群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相继成立新东方脑科学与图像识别技术中心和新东方 AI 研究院,以及「N-Brain」联盟。不难发现,新东方已经打通了 AI+教育的技术、资源、数据、人才等环节,形成后发先至的优势。

  2、先理清方向,再正式加码。AI+教育的饼画的很大,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巨头,都需要解决如何落地的问题,毕竟没有人愿意为空中楼阁买单。也就是说,人工智能需要找到合适的场景,AI+教育的玩家们则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

  俞敏洪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教育领域中间的两大要素,第一是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最终结果是成绩提升。第二是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最终的结果是老师被学生所喜欢,同时促使学生成绩更快的提升。除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就是资源的连接、共享和分发。」

  现阶段 AI+教育的使命仍在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资源的普惠化,远没有到颠覆的程度。可以印证的是,新东方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每年有 500 万人在新东方学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这些留存的数据通过 AI 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正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基础。而 N-Brain 联盟扮演了连接者的角色,连接中外顶级学术、资本、技术资源,并将对整合后的资源及成果进行延展和分发。融合、连接和共创成为了新东方在 AI+教育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3、主张一体化解决方案。AI+教育并非没有好消息,典型的就是语言教育领域,难点在于纠正语音语调,老师的耐心是有限的,AI 和语音识别技术可以一遍遍纠正孩子的语音语调,就算孩子模仿一千遍,机器也不会说你真笨。

  其实 AI+教育被诟病最多的是场景的碎片化,教育主要有学校和家庭两个典型场景,目前的 AI+教育选择将家庭作为主攻对象。可教学本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和「学」紧密关联,只有双方进行积极地彼此反馈,才可以将这个「闭环」最终达成。与之对应的是,新东方近日推出「AI 班主任」,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教」的环节,与语音测评、分级阅读等「学」的场景互补。

  深谙此道的新东方们选择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对 AI+教育进行了这样的拆分:教育大脑、教育 OS 和个性化学习开放平台构成生态的主体,再加上由线上、线下的全场景课程构成的大数据、由 IT 服务系统和东方云构成的云计算,结合软件商店、硬件生态共同组建了这个 AI 时代教育科技生态的全部结构。

  结语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我想西方的这句谚语同样适用于 AI+教育,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改造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况且新东方等巨头们已经指明了方向:先解决效率和资源共享的问题,让人工智能渗透到教育的全场景,然后再谈颠覆和未来。

  当然,巨头进入赛场的代价同样存在,门槛会越来越高,那些没有 AI 基因和筹码的玩家,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编 辑:T01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