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旧 >> 正文

微众银行自研OCR 文字识别引擎,助力AI金融服务落地

2019年5月6日 16:49  CCTIME飞象网  

  近几年来,随着AI 技术的发展,众多互联网和金融企业开始重点关注AI 技术的落地应用。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在业务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背后离不开AI 等新技术的合力助推。金融属性明显的企业如何发展AI 技术?微众银行选择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自主研发,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杨强教授

  为什么选择自研?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杨强教授给出了答案:“AI 技术有明显的‘强对抗性’,企业机构在不断迭代优化产品的同时,不法分子也在研究最新的技术Paper 伺机攻击银行系统,所以需要技术人员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在不断对抗中进化学习,确保在技术‘PK’的过程中不落下风。此外,依赖供应商或者第三方技术方案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阻碍发展,还能确保企业数据安全。基于这些考虑,微众决心全力投入自研AI 技术方案。”

  自研身份证OCR 引擎,业务发展加速器

  “从需求出发,回归业务价值是微众自研AI的核心。”杨强教授如是说道。在用户端海量服务请求的背后,AI 团队发现了提升业务效率的关键环节——用户身份识别。开户、贷款、保险……每天都有海量的服务请求通过线上提出,各业务环节都涉及用户身份信息的核验。“如何准确验证服务请求背后的用户身份信息”是微众银行业务给AI 技术团队提出的首要技术难题,也推动了微众银行自研身份证OCR 引擎的诞生。

  OCR 也就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是通过机器和算法自动识别图片中文字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姓名和证件识别需要考虑用户在多角度、多种光照环境下的图像识别效果。微众银行身份证OCR 引擎通过运用“深度语义分割、多任务学习、多目标学习”等一系列技术方案,在识别模型上引入深度学习、对抗学习数据增强、迁移学习等技术,解决了图像抖动、歪斜、多种字体混合等现实应用问题,提升不同环境下图像识别效果,减少对用户拍摄条件的约束,最大化提升了整体服务效率。

  通过AI技术团队与业务运营部门的通力合作,在应用场景分析、技术实现、产品应用以及银行系统集成方面对产品和算法进行反复优化,微众银行实现了OCR引擎识别准确率的提升,在身份证号码、姓名、住址、签发机关等各项指标的准确率方面与第三方引擎相比均有明显优势,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作为一套成熟的企业级技术方案,微众银行OCR 引擎除了考虑识别率、普适性等因素之外,安全性也是技术团队重点关心的问题。在身份认证环节,用户在无意识条件下造成的证件不合规,比如身份证镀膜的反光,人脸或者字面被遮挡,OCR 引擎能够做到及时防御并发出系统警告。除此之外,用户主动造假所涉及的复印件伪造、遮挡、修改字段等行为,OCR 引擎都能通过AI技术进行一一识别并警告,确保整个验证过程符合金融场景的安全需求。

  据了解,除OCR 引擎外,微众银行已基于实际金融业务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成熟的AI 商业技术方案,分别涵盖“OCR 引擎、在线智能客服、智能语音质检、广告推荐系统、联邦机器学习开放平台”等产品线,目前这些技术方案已全面接入微众银行内部业务系统,大幅提升整体服务效率。

  通过AI 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微众银行成为国内AI+金融应用落地的行业领跑者。在未来,在满足内部业务运营的基础上,微众银行将加大AI 技术的对外应用,服务广大小微、民营企业。与此同时,微众银行会以更开放的心态与行业展开积极的技术合作,助力普惠金融生态的构建和发展。

编 辑:T01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