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旧 >> 正文

“手机厂商”是对小米最大的误解

2020年10月22日 09:07  CCTIME飞象网  

这几天,市场对小米的讨论很多。其中讨论最多的还是,花旗银行将小米集团评级从“买入”降至“卖出”。

按花旗的说法,华为可能拆分荣耀,以避免美国制裁。由于荣耀与小米属于高度竞争的品牌,拆分后的荣耀将重新与小米展开竞争,为此小米将面临5%-10%的销售额下降风险。

仔细一想,这事实在经不起推敲。

要知道,今年小米的股价上涨,不单单是市场预期其可能吃掉华为的部分市场。更重要的是,小米业务表现亮眼。这个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疫情之下小米的手机业务表现稳定,尤其在高端化和全球化上都有不小的突破。

其次,这几年小米在多元化上的积极布局,IoT消费品和互联网业务也逐渐成为小米营收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一点,在今年二季度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季度,小米手机业务收入为316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期,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为59.08亿元,同比增长29%。互联网业务的强势,也保证了小米营收在二季度维持增长态势。

从这个角度上说,当下的小米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手机品牌商。换言之,手机业务的短期波动,已经完全不会影响当下小米本身的价值。

随着小米将自己的核心战略从“手机+AIoT”升级为“手机x AIoT”。手机和 AIoT生态的打通,意味着小米也将以一个更稳健的姿态出现在投资人面前。

也正因为如此,在花旗报告发布的后两个交易日,小米股价开始反弹。截至今日收盘,小米股价为22.65港元,上涨2.25%。

/ 01 /

小米走向多元化

在相当长时间里,小米更多以手机厂商姿态出现人们面前。以至于,很多投资人也把小米仅仅当成单纯的手机厂商来看待。

但事实上,小米已经在多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体现在营收结构上,手机业务占比不断下降,IoT消费品业务以及互联网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2015年,小米手机销售收入为537亿元,占总营收的80.4%。到2019年,手机业务收入为1221亿元,占比进一步下降到59.3%。换句话说,四年时间小米手机业务占比下降了超过20个百分点。

同期,小米IoT消费品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86.91亿元,迅速增长至2019年的620.88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也由五年前的13%增长至约30%。互联网业务收入占比也于今年首次突破10%。

在营收结构变化的背后,IoT消费品和互联网业务正在成为小米营收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一点,在今年二季度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季度,小米手机业务收入为316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期,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为59.08亿元,同比增长29%。究其原因,除原有的广告业务外,新兴业务的崛起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业务的增长。

互联网业务的强势,也使小米营收在二季度保持增长。小米二季度实现营收1032亿,同比增长7.9%。

除了收入结构多元化外,非手机业务对小米盈利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事实上,互联网业务早已是小米净利润的重要来源。2019年二季度,互联网业务毛利润达28.7亿,占总体毛利润的55%,而手机业务贡献毛利润占比仅有17%左右。

2020年二季度,互联网、手机、IoT商品毛利润分别为35.6亿、22.9亿和17.4亿,互联网业务毛利润贡献率回落到46%,而手机业务贡献率略有提升,但也不过才30%。

当然,利润贡献占比背后是不同业务盈利能力的差异。从小米二季报看,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仅有7.2%,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毛利率为11.4%,而互联网服务分部毛利率达60.3%。

从过去几年看,小米盈利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IoT消费品和互联网业务的占比提升。

从这个角度上说,单凭互联网服务毛利润占比接近50%,把小米视为纯手机厂商就不太合适,多少有点“刻舟求剑”的意味。

/ 02 /

AIoT生态,被低估的小米底牌

当然,一家公司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业绩上,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推动业绩增长的业务逻辑,究竟是什么。

于小米而言,AIoT生态才是隐藏在小米收入增长背后的底牌。某种程度上说,如何理解小米的AIoT生态,决定了投资人对小米的价值判断。在我们看来,AIoT生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业绩上看,AIoT生态直接为小米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智能硬件本身就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这一点,从小米收入也能看出来。

2019年全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为621亿元,同比增长41.7%。放眼当下整个消费市场,如此体量还能保持这么高的增速,除了智能硬件,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其次,在AIoT生态背后,是小米成熟的供应链和渠道体系。

从品类上说,小米IoT生态中有上千个SKU,从蓝牙耳机到扫地机器人,从手环、体重秤到血压计,从电动滑板车到洗衣机……

海量品类的扩张,都依托于小米高效、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即从早期的捕捉市场需求,到产品开发设计,再到制造环节。为了进一步强化供应链的优势,小米还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助力企业发展,分享经营利润。

截至目前,小米共投资超过300家公司,如石头科技、华米科技等龙头公司已经上市。

同时,小米海量的线下零售渠道也不容忽视。截至去年年底,小米之家线下门店已经超过2000家。这些海量的线下渠道,使得小米的品类有了更大的延展性,其商业模式的未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得益于供应链和渠道,小米得以在AIoT领域表现不俗。以小米电视为例,2019年小米电视出货量达1046万台,成为首个中国市场年出货量破千万的电视品牌。同时,中怡康数据显示,2019年小米电视全年销量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19.25%。

去年10月,小米也发布了四款冰箱,宣布进军冰箱市场。这意味着小米正式全面步入空调、冰箱、洗衣机市场,扩大了大家电领域的布局。

最后,AIoT生态也为小米带来了海量的用户规模。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米IoT平台所连接的IoT设备(不含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达到2.71亿台,同比增长38.3%。

硬件连接数量的增加,直接带动了用户规模增长。截至2020年6月,小米智能助理“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数达7840万,同比增长57.1%,已经成为国内最活跃的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平台之一。

同期, 智能电视及小米盒子的月活用户达3200万,同比增长41.8%,小米电视付费用户400万人,同比增长33.1%。米家App月活跃用户数达4080万,同比增长34.1%,其中67.9%的用户来自非小米手机用户。

那么,如何理解AIoT生态用户规模增长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思考:

一方面,AIoT生态给小米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规模的增长,更是服务场景的延伸,即从个人使用到家庭使用。与前者相比,后者与用户关系更稳定。原因很简单,两年换一次手机的人五年未必会换电视机。

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时代带来,任何一个场景都有巨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与过去单纯卖硬件不同,小米每卖出一件智能硬件,都相当于绑定了一位客户。交付是小米服务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而随着小米对手机和AIoT生态的打通,其生态价值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03 /

当手机遇到AIoT生态

如果说,手机和AIoT生态是小米手中的两把“利刃”,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也是投资人理解小米价值的关键。

人对未来的判断,往往基于过去的经验,就像马车时代的人无法勾勒汽车的模样,我们其实也很难想象出,未来 5~10 年后的智能化浪潮,到底能够塑造出怎样的经济图景。

不过,一些已经在发生的变化迹象,足够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今年8月,小米将自己的核心战略从“手机+AIoT”升级为“手机x AIoT”。某种程度上说,小米正在重新定义手机和AIoT的关系。在新的定义中,两者从并列走向协同,即手机是AIoT的底层支撑,AIoT是手机的助燃催化剂。

从目前看,两者的关系多少有点“内循环”的意思。

今年以来,经济内循环成为资本市场上大热的概念。所谓的经济内循环其实也不难理解,通过加速国内资源的循环流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激发企业被抑制的活力,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某种程度上说,小米的“手机x AIoT”战略也是这个逻辑。

首先,作为迄今为止用户规模最大的智能产品,手机的入局无疑也将进一步提升小米的AIoT生态的竞争力。事实上,类似的协同效应,在过去的小米身上已经多少有所体现。

数据显示,用户连接IoT设备的平均数在以每年25%的速度上升,拥有五件及以上IoT设备的用户已经超过510万,同比增加63.9%。在这个过程中,小米IoT平台上绑定IoT设备的小米手机用户留存率较非IoT用户更高。

考虑到截至今年6月,MIUI月活跃用户高达3.4亿人,同比增长23.3%。而2020年6月份,米家App月活跃用户数只有4080万。换言之,其中还有巨大的转化空间。

其次,通过手机和AIoT生态协同,小米进一步强化了硬件获客的逻辑。随着硬件销售的日积月累,小米互联网服务的“私域领地”将越来越大。从个人使用到家庭生活的延伸,小米逐渐向更深、更多场景迁移,用户价值也将获得极大提升。

随着场景的延伸,也保证了小米互联网业务在相当长周期内的高速增长。拉长周期看,随着生态价值逐渐反映到业绩上,资本市场也将重新审视小米的价值。

编 辑:T01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