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旧 >> 正文

读懂城市创新 来看看南京的样本

2020年5月26日 10:14  CCTIME飞象网  

2020年世界经济受到黑天鹅事件影响,对各地区都造成了严重打击。在危机之下,率先找到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目标。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2020年一季度,“万亿GDP城市俱乐部”成员中,我们看到一个显著的“红点”脱颖而出,南京成为“万亿GDP城市俱乐部”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城市。

一季度,南京GDP增长1.6%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浸透历史文化底蕴,创新名城建设的机制让南京在这两年加速发展。2016年南京成为中国第11个加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今年GDP排名挺进前10。

南京一季度的增长领域,显示出南京经济强大的韧性——不仅有工业底气“压舱”,同时“创新”产业也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今年,锚定疫情长期共存,推进南京创新发展的步伐,一季度南京新兴产业产量增速明显,科技企业增长快速,项目投资有效落地。

南京自2018年开始“创新名城”建设,着力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和独特优势的产业科技人才高地,培育了一大批新动能、新增长的科技创新企业,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而这个“创新”,南京有哪些独到之处?

“创新名城”顶层设计    引领高质量发展

纵观各个城市的发展,政府的开放包容创新心态和引导政策的出台落地是促使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快速发展背后,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魄力和决心,时间回到2017年底,南京开始实施“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这个战略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直接拉开了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序幕。 

2018年1月4日,南京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名城,政策密集出台,10大政策措施,45条实施细则,南京树立全球化视野,从各类企业、人才、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园区载体等创新要素出发全方位保障创新环境。此后,每年元旦假日一结束,南京市委第一时间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创新名城”建设,可见其决心。

2019年南京提升创新首位度,在2018年政策基础上再提出18项政策措施和33个配套细则,扩大奖励的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并提出一些南京特有政策,极大激发了南京创新活力。2019年南京还针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五大产业地标出台行动计划,为地标产业指出发展方向和目标。

2020年,南京在创新基础上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再提出18条举措,逐步解决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等痛点,更加强调产业化落地应用。

从加强创新要素集聚,激发创新要素活力到引导创新落地,南京的政策不断完善、有机衔接,保证了“创新”理念的贯彻延续,也逐渐让“创新”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深入经济发展。 

2020年4月,南京提出实施“四新”行动计划,5月,南京成立高规格“创新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为继深圳、广州后国内第三个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城市,通过创新委加强对创新名城建设的顶层设计,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这些举措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构筑研发资源高地 

政策之下,南京的科创优势和人才活力都被激发出来。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教育中心,目前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教育科研资源雄厚,高校数量多且质量高,高校数量排名全国第五,双一流高校排名全国第三,众多科研学者集聚,这些都是南京的创新的基因,活力的源泉。

但长期以来,南京在中国的科研创新版图中并不显眼。新一轮城市竞争中,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使得科研愈加重要,南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南京在2018年“一号文件”中把支持名所名校和名城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和新型研究机构落地作为其中重要举措。

对科研的重视直接反映在投入上,以往南京的研发投入并不高,长期以来在全国排名10名左右,还不如本省的苏州,但2019年南京研发经费支出较上年增长17%,超460亿,增速显著,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2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南京2012年-2019年研发投入经费及增长率

近两年南京积极筹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稳步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以及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建设,加速布局一系列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平台。2019年南京PCT专利申请量增长97%,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正式发布、5G移动通信核心的毫米波芯片研制成功,南京正在抢占科技创新之先机。

其次大力引进人才,以顶尖人才带动地区创新活力。

创新离不开人才,近年来各城市都在“抢人”,用脚投票的人才们看中的不仅是短期的补贴,还有城市的环境和发展前景。针对人才引进南京呈现出了十足的诚意。不仅打造人才最佳“栖息地”,针对各层次人才都提出服务政策,同时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加大海外柔性引才用才力度,鼓励企业在全球建设“人才飞地”。南京通过针对性引才,已吸引了5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80多名国内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2019年新增的硕博人数为上年的两倍,2020年南京市获得经济贡献奖励的人才数量跃升到4246人,总金额达7000多万人民币,顶尖人才集聚也让南京保持科研创新优势。

南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数等多项指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科研实力位居中国城市前列在《自然》杂志推出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南京在中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全球排名12。2019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南京有39位,占全国的6.1%,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产业与创新合二为一 引导新兴产业发展

南京已经成为科研高地,但科技创新需要真正转化服务于产业,才能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处长三角,与周边城市相比,南京既缺乏本土生长的互联网巨头,也缺乏互联网开放基因,似乎错过了过去20年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开始,数字化技术的竞争正在改变格局,南京迎来新的机遇。

在良好的工业基础上,南京选择了和本地优势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方向,同时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南京正在全面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即新型电子信息等四大先进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四大现代服务业以及人工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

在今年的“四新”行动中,南京提出大力发展新基建、新产业。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壮大新产业行动计划》中聚焦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五个新产业方向今年五个新产业投资总规模超4000亿元。南京行动力十足,为大力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吹响了“总部经济”的集结号。众多互联网公司落地南京成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目前中国互联网前10强已经有8强落户南京。46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宁建设高端研发机构。

这些知名企业将依靠南京的优质科研资源,加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研发,并通过自身构建的产业生态,吸引各类创新研发企业。针对本地科创资源,2018年南京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2019年,南京提出支持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组建个人(团队)持大股的新型研发机构,把特色科研优势转化为更多现实生产力,促进产学研融合对接,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南京整合设立了15个高新区,提供全新载体,并设立了园区科技创新投资平台,总注册资金114.2亿元,重点支持园区内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服务、新型研发机构参股等。通过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和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考核制度等奖励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创新活动越发活跃。

2019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562家,增长率达到50%,累计达到468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集成电路收入增长40%,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1%。

南京创新生态正在不断完善,形成正向反馈,不仅每年来宁的人才和企业不断增多,同时对城市保持着高度的评价。2014-2018年南京创新名称总指数从100上升到180.18,2018年实现29%的增长率。根据联合国人居署2019年发布全球城市科研城市报告显示,南京位居大陆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科技部2019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南京位居第四。

“创新”的南京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下,以建设“长三角科创圈”为重点方向,将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动能、激发更大活力。

微链智库将持续关注城市产业创新发展,接下来将关注南京的创新企业及发展历程,敬请期待。

编 辑:T01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