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滚动|国内|国际|运营|制造|监管|原创|业务|技术|报告|测试|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LTE|云计算|芯片|电源|虚拟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必读一 >> 正文

未来三年将是集中窗口期!低轨卫星互联网天空的那些赛事

2021年11月11日 08:52  证券时报网  

【锐眼看市】

未来三年将是中国低轨卫星发射的集中窗口期,到2027年低轨卫星总规模有可能达到3900多颗,至2030年有望突破6000颗。

张锐

波音公司日前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手上拿到朝着低轨道发射卫星的批文竟然引来了“羊群效应”,包括亚马逊、Astra等数十家航空航天企业或者火箭生产制造商纷纷向FCC地递交申请,提出新建或扩建卫星互联网,FCC为此需要总共批准发射的卫星多达3.8万颗。

整个低轨卫星地带目前其实都还是无主天地,国际电信联盟(ITU)奉行的基本原则是“先到先得”,也就是谁申报注册得早,某个轨道位置、频率就归谁,这就更刺激了相关企业跑步申请与迅步抢注的热情。当然,忙着蹲位的目的还是要竞夺未来商机。目前地球上超过70%的地理空间、约30亿人口尚未实现互联网覆盖,但卫星互联网可以消除“信息孤岛”与通联死角,意味着多达30亿的消费人群都将在获得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后成为后者的缴费客户,对此谁先下手,谁就可能分羹最多。

低轨卫星互联网已经构造出了一个上下游紧密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电器元件及材料、燃料厂商,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企业、政府、高校、军队以及个人等终端用户,产业链的中游主要分为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及服务四个环节。目前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年度市场规模近3000亿美元,而按照美国卫星产业协会的预测,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其中卫星互联网将占市场增长的50%-70%。也正是如此,抢占低轨卫星互联网赛道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国家宇航局从资金充分援助到资源无偿协助的支持下,美国已经形成了由特斯拉、亚马逊、Astra和波音公司等为主要核心成员的强大低轨卫星互联网编队,其中特斯拉旗下太空公司SpaceX已经发射了1740颗卫星,其布局的“星链”计划未来将总共发射出4.2万颗卫星,而亚马逊所推进的“柯伊伯项目” 计划在2026年7月之前将约1600颗卫星送入轨道,火箭制造商Astra也在积极部署名下13600颗卫星组成的太空网络。这些巨头们之所以摩拳擦掌和信心满满,就是因为它们各自有着雄厚而强大的资源与技术能力,由此也造就了美国在目前低轨卫星互联网全球博弈中的绝对优势。

但毕竟低轨卫星互联网还是一块自由空间,因此伴随着美国航天航空公司登陆身姿的也有其他国家企业开疆拓土的脚步。英国所有的卫星服务提供商OneWeb 已经将300多颗卫星发送到了Ku频段,成为目前唯一一个可以在近低轨道与SpaceX现场对视的航天航空企业,而且OneWeb还希望在低轨道上发射32.7万颗小型卫星,数量上令SpaceX望尘莫及。与此同时,一项名为“球体”的多功能卫星系统项目正在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主导下稳步推进,这一项目的内容之一就是构造一个由288颗卫星联成的低轨通信星座。另外,加拿大运营商Telesat正在研究构建由298颗卫星组成的Lightspeed网络,前不久加拿大政府还特别承诺向其投资12亿美元,以支持其开展“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太空计划”。

就我国而言,“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两大计划是面向低轨卫星组网伸开的两条巨臂,前者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集结而成,后者由156 颗低轨卫星联袂构图,两个系统计划将于2023 建设完成;另外,我国还有“银河Galaxy”计划,该计划由民营企业推动,总共发射2800颗低轨互联网卫星。作为未来抢占卫星互联网阵地的战略之举,中国已向ITU提交了包含建设两个“国网系统”(GW)的低轨道星座与频谱申请,总共可布局卫星总量12992颗。

再宏伟的计划当然要实力说话。目前中国是除美国、俄罗斯之外拥有卫星制造、卫星发射以及卫星服务与地面设备布局三位一体集成能力的国家,同时市场的旺盛需求构成了中国加速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天然优势。除国内互联网用户达11.7亿之多外,全球智能手机用户超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同时国内加速扩展的车载、舰载、机载等更多终端等都将成为互联网卫星商用化的新场景。按照向ITU申报的计划,未来三年将是中国低轨卫星发射的集中窗口期,到2027年低轨卫星总规模有可能达到3900多颗,至2030年有望突破6000颗。

(作者系经济学教授)

编 辑:值班记者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冯丹教授:技术创新加速数据中心向Diskless架构演进
精彩专题
直播丨2022全球移动宽带论坛
专题报道丨喜迎二十大 打通经济社会信息大动脉
专题报道丨2022世界5G大会
直播丨北京电信5G“京品网”暨AI智算中心联合发布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3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