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滚动|国内|国际|运营|制造|监管|原创|业务|技术|报告|测试|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LTE|云计算|芯片|电源|虚拟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必读一 >> 正文

国内云厂商迷思:长期主义与规模难题

2022年4月11日 07:36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在1998年写给股东的第一封信中提出“一切都关乎长期”,这成为当下广泛传播、拥趸无数的“长期主义”的来源。尤其对重资产、高投入的云计算领域来说,长期主义更被奉为圭臬。就AWS(亚马逊云科技)自身,从零开始到2016年实现第一个100亿美元收入花了将近10年之久。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国内云计算主流厂商中成立较晚的优刻得(688158.SH)、青云科技(688316.SH)、金山云(NASDAQ:KC)纷纷在今年迎来十周年,而2009年成立、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阿里云,其2021年的营收体量已与AWS发展十年时大抵相当,且在2020年第四季度已触及盈利拐点,但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距离规模化盈利仍有一段距离。从近日来云厂商纷纷交出的财报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内云服务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而且仍在持续加大投入抢占市场,等待长期主义结出商业硕果的一天。

国内云服务厂商能否达到和国际云服务厂商相当的盈利水平?低价的云服务如何实现规模效应及商业正循环?针对这些业界关注且考问国内云计算发展的问题,本报记者综合对比了云服务厂商最新的财报数据,并采访了产业参与人士以及第三方专家。

成绩单出炉:规模难题

目前,国内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云服务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可以划分为几股力量,一是通信及互联网“大厂”,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二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三是主打“中立”的云厂商,最近两三年里完成IPO的优刻得、青云科技、金山云是典型代表,四是包括亚马逊、微软、谷歌在内的外资企业。从Canalys、Gartner、IDC等多家商业机构定期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IaaS、IaaS+PaaS(平台即服务)超过一半甚至七八成的市场份额由前两股力量占据。

记者基于公开披露的财报数据整理对比了云服务厂商的营收情况,2021年,大多数云厂商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如中国电信的天翼云、中国移动的移动云的营收分别为279亿元、242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02%、114%;经手动计算,阿里云在2021自然年(非2021财年报告期)的收入约为724亿元,同比增长29%;华为云、百度智能云的营收分别为201亿元、15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4%、64%。金山云去年的营收为91亿元,同比增长38%;优刻得未经审计的业绩快报显示,2021全年营收2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6%。

财报显示,阿里云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022财年前3个财季(9个月)收入555.97亿元,经营亏损57.65亿元,经调整EBITA(扣除利息、税收和摊销售前收入)盈利8.70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率为2%。需要指出的是,阿里云是从2021财年第三财季(即2020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经调整EBITA盈利的。

与阿里云实现盈利不同,中立云厂商的亏损持续扩大。公告显示,优刻得在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6.0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75.06%,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也下滑了4.79个百分点;青云科技归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2.81亿元,同比扩大72%;金山云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5.89亿元,同比扩大65.10%,销售毛利率仅3.88%。

优刻得方面表示,2021年引入了一些互联网细分行业头部客户,议价空间不大,缺少同等规模可匹配的其他客户来提升资源复用率,故盈利水平低。该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约35%,人力成本与其他费用也在增加。而据金山云方面披露,其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及研发费用也在大幅增长,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4.66%。青云科技在业绩公告中披露,2021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幅在74.29%~82.22%之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6.11%~75.23%。

针对中美云服务市场的差异与分化,中信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国内云计算产业短期的成长性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渗透率和用户平均在线时长见顶,国内互联网行业由高增长阶段步入成熟阶段,互联网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增长逐步放缓。另一方面,从2021年开始,传统大中型企业“上云”逐步成为推动国内云计算发展的核心动力,但传统企业的整体数字化平台偏弱,还需要培育,再加上其对数据安全等顾虑更强,对云厂商一体化方案服务能力和混合云的解决方案有更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上云的进程。

整体来看,产品结构、研发投入,叠加特殊国情等,抬升了国内云厂商的短期成本和费用率,为了抢夺市场,价格利润空间大大压缩,使得国内云厂商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宝新金融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看来,云计算服务属于重资产行业,从开始投入到硬件投入达到经济规模需要较长时间,这个过程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长期的过程,无论是AWS,还是阿里云,都可以看作是投入较早的第一批云计算玩家,规模效应已经凸显,随后进来的实力较强的互联网企业,也可以通过加速硬件投入和技术优势快速赶上,不过对那些规模较小的参与者来说,因市场集中度高、生存空间受挤压,短期内盈利仍是个难题。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则指出,未来云计算市场的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高,这对中小型云服务厂商来说发展空间受到压缩,进入商业正循环可能更难。

To B长跑:数字化红利

尽管业界不乏对云计算发展的担忧与质疑声,但本报记者注意到,无论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及运营商等,还是中立云服务厂商,都无一例外地加大在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阿里云、腾讯云等都在打造平台生态战略,从IaaS层向PaaS层,再到SaaS(软件即服务)层打通。而中立云服务厂商则向纵深处发展、抢食行业云发展机会,而且为了打开募资渠道,优刻得、青云科技分别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登陆A股科创板。

青云科技副总裁林源向本报记者透露,在上市之前,业界一直担心的问题是“云计算行业竞争激烈,你们能否存活”,而现在没有这样的问题了。随着影响力、品牌知名度的提升,青云科技借此打开了很多潜在的客户市场,同时也使得公司未来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未来十年里,青云科技将聚焦云原生,继续做深产业数字化,推动东数西算、数字新基建与“双碳”等国家战略的落地。

“To B一定是长期的事情。青云科技做IaaS公有云已有十年,而在存储、容器、网络等底层技术的投入均投入多年,所有的To B领域尤其是底层技术一定是需要有耐心和持续投入的。”林源如是表示。

在林源看来,产业发展赶上了好时机,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新基建、东数西算、“双碳”,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产业数字化的市场需求大量涌现,这一赛道足够长、市场足够大。“To B一定是长跑,看我们能否持之以恒地、长期地对底层技术,尤其是对社会、企业、产业真正有价值的底层技术进行长期投入,持续地投入一定会有产出。”林源说。

无独有偶,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战略业务发展部总经理顾凡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Gartner 2020 IT关键指标的数据报告显示,全球云计算尚处于发展的早期,在总体的IT支出中,云上支出只占4%,这意味着市场盘子还很大。

Canalys公司3月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报告显示,中国的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已达274亿美元。Canalys研究分析师布莱克·默里表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资仍在继续,这为云厂商创造了巨大的机会。Canalys预计,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达到847亿美元,2021~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维持在25%。

对此,职业投资人、看懂研究院研究员程宇指出,云服务是数字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必须与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生态应用环境,才能形成云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国内云服务与产业化的结合方兴未艾,从市场长期发展的潜力来看,国内云服务厂商实现盈利、甚至赚得盆满钵满是值得期待的。

编 辑:高靖宇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华为郭平:方向、重构、价值, 2022年继续求生存、谋发展
精彩专题
专题报道丨2020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
专题报道丨山至高处人为峰,中国5G信号覆盖珠穆朗玛
专题报道丨助力武汉"战疫",共铸坚强后盾
2019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1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