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滚动|国内|国际|运营|制造|监管|原创|业务|技术|报告|测试|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LTE|云计算|芯片|电源|虚拟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元宇宙 >> 正文

TI独立式有源EMI滤波器IC,推动汽车OBC创新发展

2023年4月10日 09:15  CCTIME飞象网  作 者:魏德龄

飞象网讯(魏德龄/文)充电体验越来越被看作是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身处手机时代的很多人来说,出门带个充电头绝对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充电体验的重要性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同样如此,日常使用中用户可能并不方便经常通过充电桩来充电,OBC(车载充电器)的功率表现则决定了实际充电速度,同时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充电体验。

“在OBC设计中,客户的EMI滤波器往往会使用两级的共模滤波,并且共模感量比较大,从而才能有效抑制共模干扰。在使用了TI的滤波器之后,进一步减小了共模电感的感量,同时实现更小的体积、更小的尺寸和更小的发热。”德州仪器 (TI) 产品线经理Roja de Cande在介绍TI独立式有源EMI滤波器IC的应用案例时表示。

近期,德州仪器宣布推出了独立式有源EMI滤波器IC,能够帮助工程师实施更小、更轻量的 EMI 滤波器,从而以更低的系统成本增强系统功能,同时满足 EMI 监管标准。 除了能应用在汽车OBC上外,对于服务器、通信电源、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所面对的电气系统愈发密集,对电源及功率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都能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上述领域中决定电源外形尺寸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减少EMI滤波器元件的体积。鉴于接触电流安全要求,用于上述和其他高密度应用的共模 (CM) 滤波器通常会限制总 Y 电容大小,因此需要大尺寸共模扼流圈来实现目标转角频率或滤波器衰减特性。这导致了无源滤波器在权衡后采用笨重且昂贵的共模扼流圈设计,尺寸相当于整个滤波器大小。随着无源器件逐渐跟不上高速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电路拓扑的发展,无源滤波器的体积是提高功率密度的限制因素之一。实际的滤波器会占用电源解决方案总体积的30%。

有源 EMI 滤波器电路可为新一代电源管理系统实现更紧凑的滤波器解决方案。空间受限型应用可使用有源电源滤波器集成电路 (IC) 减小磁性元件的尺寸和滤波器的总尺寸。滤波器(AEF)的其他优势包括:通过降低元件功率损耗来改善热管理并提高可靠性、减少受限空间内元件之间的耦合、简化机械和封装设计以及降低成本。

从上方对比图来看,在使用滤波器(AEF)之后,整个共模线圈的体积和尺寸有了比较直观的减小。没有用 AEF 时,共模线圈的电感量在 4 mH,直径为 70 mm;在使用AEF后,共模线圈直径只有 50 mm,同时感量到了 0.9 mH的级别。AEF 使工程师能够将共模扼流圈的电感值降低多达 80%。与纯无源滤波器解决方案相比,该功能使设计人员能够将扼流圈的尺寸减小 50%。而解决方案尺寸减小后,整体成本和重量也会减小。 同时,当减小共模电感的尺寸和感量之后,实际上等效电阻就变小了,发热量将比原来减少,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系统可靠性。

“重量和成本这两个因素对客户的系统设计至关重要,重量和成本的减小可以方便整个电源产品后端去做一些优化,使得整个系统的体积和构造能够更为灵活和紧凑。 ”Roja de Cande表示。

Roja de Cande形象地将EMI滤波器IC的工作原理比喻为主动式降噪耳机,先通过三相电容去检测整个线上的噪声,到运放里把差模分量抵消掉,把共模的分量叠加出来,这相当于检测到了所有共模噪声的分量,然后通过内部运放去把它反向和放大,最后以一个反向电流的形式注入到输入线上,从而去抵消原有的共模噪声。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滤波器在低频率范围(100kHz 至 3MHz)内提供高达 30dB 的共模噪声衰减,因此,使用两个 2mH 纳米晶扼流圈的滤波器可实现与使用两个 12mH 扼流圈的无源滤波器设计相同的共模衰减性能。

新的有源 EMI 滤波器 IC 系列包括针对单相和三相商业应用的 TPSF12C1 和 TPSF12C3,以及面向汽车应用的 TPSF12C1-Q1 和 TPSF12C3-Q1。这些器件可有效降低电源 EMI 滤波器中产生的热量,从而延长滤波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并提高系统可靠性。新的有源EMI滤波器IC包括传感、滤波、增益、注入阶段。该 IC 采用 SOT-23 14 引脚封装,并集成了补偿和保护电路,从而进一步降低实施的复杂性并减少外部组件的数量。

德州仪器通过功率密度和低 EMI 设计的持续突破性创新推动电源发展。 低 EMI 电源创新正在帮助工程师缩减滤波器尺寸和成本,同时显著提高设计的性能、可靠性和功率密度,最终为多领域实现更优体验提供契机。

编 辑:高靖宇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曹淑敏: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精彩专题
直播丨2022全球移动宽带论坛
专题报道丨喜迎二十大 打通经济社会信息大动脉
专题报道丨2022世界5G大会
直播丨北京电信5G“京品网”暨AI智算中心联合发布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3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