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焦点图[556*417] >> 正文

517电信日丨数字创新赋能 塑造新型工业化新蓝图

2024年5月16日 17:30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高靖宇/文)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中国正站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将数字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创新不仅成为引领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更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使命。

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数字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主题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2023年以来,数字科技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迅速发展,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持续孕育出新的业态、模式和产业。数字创新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

中国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不仅是对传统工业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新”,它代表着从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单一产业发展向跨界融合发展的跃升。

新型工业化的“新”,首先体现在数字化的广泛应用上。数字化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无一不受到数字化的深刻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实时掌握生产数据,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数字化还推动了工业生态链的重塑。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能够实现与供应商、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紧密连接,形成协同创新的网络。这种生态链的重塑,不仅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智能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另一大特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工业生产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机器能够代替人工完成复杂、繁重的任务,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更重要的是,智能化技术还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通过智能分析、智能决策等手段,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从而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智能化技术还能够推动企业实现柔性生产、定制化生产等新模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数字化和智能化并不是孤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数字化为智能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基础,而智能化则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推动数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这种融合不仅加速了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还为整个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

强化创新驱动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数字创新是关键,尤其当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更离不开技术支撑,包括数字孪生、边缘计算、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都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传统生产线实现了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智能制造还推动了定制化生产的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在能源行业,数字化应用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智能电网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了对电网设备状态的实时感知。同时,能源消耗优化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能源消耗情况,对能源利用进行智能调配。

农业领域也在数字创新的助力下实现了数字化升级。通过部署各种传感器和无人机,农业生产者能够实时监测农田的环境参数,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以及作物的生长状况。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更精确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交通领域,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交通领域能够实现实时监控、数据分析、预测和调度等功能。比如,智能交通信号灯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时长,减少交通拥堵;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则提高了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综合而言,数字创新在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千行百业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面向未来,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型工业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数字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编 辑:马秋月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李慧镝:积极推进算力网络AI注智赋能,推动实现自智网络“三零三自”愿景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