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王来春正把立讯精密推向AI星辰大海

2024年9月12日 10:45  CCTIME飞象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渗透和应用,终端产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高标准。这些新兴需求正迅速而直接地影响着制造业的每一个角落。立讯精密(SZ.002475),作为精密制造业的佼佼者,正敏锐地捕捉着由AI技术革命带来的宝贵机遇。

在立讯精密今年8月份的调研纪要中,董事长王来春表示,AI带来的新的技术挑战、工艺转变等新的商业机会都在立讯整体布局的范围内,立讯不会缺席这些新的机会,尤其是客户对新技术的需求给了我们这类重视研发的企业比较好的商业机会。

AI赋能消费电子,有望带来换新需求

受益于AI模型从“云”向“端”演进,以及智能手机、PC、平板等移动终端快速迭代,叠加消费电子产业本身迎复苏周期,激活了下游市场需求。立讯精密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消费性电子业务实现营收855.48亿元,同比增长3.25%;电脑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业务实现营收43.79亿元,同比增长4.57%。

立讯精密的第一大客户为全球消费电子龙头苹果公司,其明星产品iPhone、MacBook、AirPods、Apple Watch等背后均有立讯精密生产制造的身影。过去,苹果围绕电子消费不断拓展产品品类,造手机、电脑、手表甚至造车,但现在苹果大概率在往AI科技公司转型,也正发力“AI+终端设备”。

9月10日凌晨,苹果公司举行最新产品发布会,推出全新iPhone 16系列、Apple Watch Series 10、AirPods 4,并且提及人工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将于10月推出,明年将支持中文。

中金公司研报表示,预计iPhone16/17系列有望在超过10个零部件及模组环节迎明显创新。立讯精密作为苹果零部件、模组及组装核心供应商,凭借产品全面布局优势,有望率先受益苹果终端换机及AI拉动的ASP提升机会,推动相关业务加速增长。

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也在调研纪要中表示,不论是终端产品总量的增加带来的零件和系统级的增量,还是新规格和制程创新带来的变化增量,立讯精密的优势非常明显,并且一直以来公司都把握得很好,因此对消费类电子板块未来稳健可持续的增长立讯精密非常有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消费电子分析师郭明錤认为,现在iPhone EMS(电子制造服务)只有鸿海跟立讯,自今年七月开始,立讯已是和硕iPhone制造事业的最大股东。鸿海与立讯的Phone 16系列订单生产比重分别为55-60%与40-45%。

通讯业务突破封锁壁垒,取得主流客户认可

在调研记录表中,王来春也提到337调查胜诉之后,立讯精密突破了海外的业务封锁。立讯精密的通讯团队始终在一线接触客户,第一时间将技术亮点跟客户进行沟通。

337调查是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节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是美国排除竞争对手、保护本土企业的一个策略。此次事件的真实情况是,立讯坚持原创性研发,在进入高速通信连接器市场后,立讯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对美国本土品牌安费诺的市场地位构成挑战,安费诺意图通过337调查试图组织立讯的发展。

然而立讯精密产品、技术实力过硬,2022年9月13日ITC最终只能宣判立讯在337调查案件中不涉及任何专利损害赔偿问题。这不仅是立讯精密通讯业务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对相关企业更好“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

在王来春的布局下,立讯精密早十年即已经布局通讯业务,尽管发展过程中遭遇过337调查此类重大阻碍,但无论是国内的主流品牌还是海外的中小型数据中心项目上,立讯精密的通讯零部件产品还是得到全面开发并得到良好的客户反馈。

以电连接产品为例,立讯精密的电连接产品在通讯领域的主力市场跟北美所有的主流客户都建立了技术和商务层面的深度合作。在最新的AI平台架构上面,公司224G电连接产品将连接器、铜缆和线束组装进行全链条垂直一体化整合,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该极少数企业才具备这样的能力。

今年以来,立讯精密正式宣布与英伟达的合作关系,英特尔也入股立讯精密旗下的立讯技术,助力其打开北美AI服务器市场。上半年,立讯精密通讯业务板块实现营收74.65亿元,同比增长21.65%;其占营收的比重,则从去年的6.27%提升至7.21%。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预计将进一步拓宽高超算力服务器、光电连接线束、连接器及液冷散热的需求。拥有关键高速光电传输、热处理等方案,以及电源模块团队的立讯精密,将会较大程度地提升在高超算力服务器上的服务品质,继续与行业共同发展。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邵广禄:面向AI大模型的智算集群及网络的实践和展望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