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追觅全球首创机械手问世,人形不该是具身智能唯一解

2025年1月8日 15:51  CCTIME飞象网  

在人工智能领域,具身智能正逐渐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其潜力与价值日益凸显。长久以来,人形机器人常被视作具身智能的理想载体,因其形态最接近人类,似乎更能直观体现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然而,从技术成熟度、量产可行性及市场普及度考量,人形机器人距离实现高度智能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尚需时日。

在此背景下,扫地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成熟品类,悄然开启了通往具身智能的新篇章。近日,追觅科技凭借其全球首创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扫地机器人,迅速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为行业展示了具身智能发展的新可能。

与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人形机器人不同,有着30多年发展历史的扫地机器人品类,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庭、商场、医院等多个领域。据全球市研机构IDC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达501.4万台,同比增长11.1%。

毫无疑问,在极具服务属性的智能清洁赛道,扫地机器人是当下最有机会率先真正实现“一户一机”的品类。而这个机会,意味着扫地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相比,更有进入千家万户的先发优势和天然优势。对具身智能广泛落地家庭场景来说,扫地机器人或许是现阶段更具潜力和可行性的理想新起点。

具身智能,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载体(诸如机器人)的深度融合,让这些载体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学习新知,并与现实世界进行灵活且实时的交互。搭载追觅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的扫地机器人,无疑是这一理念在实践探索中的一次创新尝试,生动诠释了具身智能的无限可能。

具身智能的核心要素,包括肢体(或称心脏功能)、小脑与大脑。

在“肢体”(心脏)电机技术层面,追觅彰显了其在高速数字马达领域的领先地位。针对搭载机械手后对扫地机器人轻薄且高扭矩电机的迫切需求,以及供应链难以满足的困境,追觅成功自研出厚度仅为18mm的超薄关节电机模组。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打破了市场上同等扭矩电机平均26mm的尺寸瓶颈,更为扫地机器人乃至更多品类的创新应用开辟了一条更具想象力的发展路径。

在“小脑”即运动控制方面,追觅凭借在机械臂、机械足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已掌握出色的运动控制技术。本次推出的机械手搭载了5个自由度,能够模拟人的肩部、肘部、手腕和手指四个核心关节的复杂运动,伸展距离最长可达30厘米,夹取物品的宽度约为6厘米,且能轻松夹起400克的物体,相当于一只42码男士球鞋的重量。这种高精度、灵活性强的运动控制能力,为追觅扫地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高效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智能算法作为追觅技术体系的“大脑”,为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从路径规划、环境感知,到物体识别、决策执行,智能算法始终贯穿于扫地机器人的整个工作流程之中,确保其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各项清洁任务。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追觅仿生机械手在智能“大脑”的精准操控下,展现出的精密作业流程:通过感知模型去判断环境和障碍物,运用主机双目系统+夹爪上的RGBD摄像头对物体进行全方位点云重建,以确定物体的抓取点,最后通过决策模型执行抓取动作,将物体稳稳抓住并放置到合理的位置,比如垃圾放在垃圾桶里、玩具放在玩具房里,甚至可以根据物品的优先级和距离远近做出智能决策。这一切智能行为的核心,是追觅内置的具身智能大模型系统,由它生成的任务调度、分类、顺序判断及复杂任务处理的“常识”能力,为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回溯追觅扫地机器人的创新路径,追觅仿生机械臂让扫地机器人突破圆形机身束缚,在遇到边角时灵活应对,伸展至家居空间每一个角落细致清扫。而追觅仿生机械足,则让扫地机器人实现拥有跨越的能力,能轻松应对门槛、滑轨等障碍物,展现出更强的自主性与环境适应性。如今追觅机械手的诞生,让扫地机器人不再局限于清洁功能,向真正的家庭服务机器人迈进,为具身智能的未来和落地形态提出了极具可行性的全新解法。

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并非具身智能的唯一形态,成熟形态的扫地机器人以其独特优势,正逐步展现具身智能的广阔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扫地机器人将在家庭及特定场合中发挥更加多元、智能的作用,成为未来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信通院汤立波:“5G+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精彩专题
2024通信业年终盘点
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
2024年度中国光电缆优质供应商评选活动
2024全球6G发展大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