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铝基板散热缺陷成行业顽疾,照明企业技术创新为何裹足不前?

2025年3月17日 15:26  CCTIME飞象网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5年315消费维权年主题——“共筑满意消费”。然而当前照明市场中,眩光伤害、寿命缩水、参数虚标、认证造假等乱象频发,以及一些传统LED技术仍存在技术缺陷,让消费者陷入"选灯如踩雷"的困境。

怎么来终结这些“行业乱象”呢?小编通过走访一些行业从业者和技术专家,希望能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找到破解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吸顶灯市场乱象调查乱象1. 眩光危害知多少

目前国内传统LED吸顶灯市场中,超过60%采用光线集中、亮度较高的‌直下式发光技术‌,该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它有一个大问题——光线直射入眼,眩光严重。 

长时间在这种光线下看书或者工作,容易视疲劳,尤其对视力发育期儿童的伤害是“肉眼可见”的,会导致揉眼睛、头痛、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乱象2:虚标参数“高功率≠高亮度”

许多行业从业者都认为参数虚标是照明行业乃至整个电器行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通病,许多灯具的功率和参数虚标严重。

为了达到标称亮度,一部分光效不足的灯具实际功耗超出标注值20%以上,导致电费隐形消耗。还有一部分为了节省成本,功率缩水导致功率亮度,双双不达标。

同时一些品牌会虚标灯珠数量,采用小成本、低密度的灯珠排布。导致光线扩散不均,光照暗区明显,实际光效不足标称值的60% 。

乱象3:寿命缩水 光衰加速

一些品牌灯珠光衰速度远超行业水平,散热差+光衰+电路故障让灯具平均寿命不足标称值的1/3,越用越暗还容易坏。

乱象4:护眼认证与参数造假:

伪造或使用野鸡机构,虚假检测的“护眼认证”“全光谱”标识,隐瞒蓝光超标,频闪不标注,加重视觉疲劳。

其次,一些不良厂商,采用劣质导光板加剧眩光和蓝光峰值,长期使用加剧视疲劳甚至引发黄斑病变风险

乱象5:电器隐患

部分灯具结构设计不合理,防触电保护不达标,电路短路风险高 

二、传统LED技术仍存技术缺陷

在采访中,几位LED领域的行业专家告诉小编,目前的LED技术也确实存在一些客观局限,同样限制了消费者的照明体验。

①传统铝基板散热的技术缺陷

行业专家普遍提到目前LED照明限制最大的就是散热技术,而散热差会直接导致灯珠寿命短、光效低、光衰快等众多“连环病症”。

在LED照明领域颇有发言权,曾参与起草众多照明国标和行业标准的上海三思(以下简称三思)的技术专家告诉小编,目前LED主流散热结构-铝基板散热,虽然被普遍应用,但由于导热性能受绝缘层限制,其导热系数远低于纯铝本身。过厚的绝缘层会阻碍热传导,带来的结果体现在灯具的寿命、亮度、可靠性等难以突破,网友戏称“一年换三次灯”。

②直下式与侧发光技术局限

直下式发光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照明技术,优点是亮度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直下式的缺点绝不仅仅是眩光高和刺眼,由于灯珠散步不均匀,光照范围小,容易出现四周及四角暗区,不利于长时间学习和办公。

而另一种侧发光技术,则通过导光板扩散光线,均匀性更优,但光效低,亮度不高。而且由于灯具较薄,散热面积有限,导致灯具长时间使用后会加重光衰和灯珠寿命缩短的问题

三思的技术人员告诉小编,无论是直下式还是侧发光技术,肯定都不是未来健康光环境的推荐技术。

③半封闭式灯体的设计弊端

其他一些灯具结构设计的从业人员也说道,目前行业很多采用半封闭式灯体,积灰致驱动电源老化率提升,故障率比全密封设计高几倍

破除乱象,曙光在哪里?

无论是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是为了行业的良性发展,都需要各方面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对政府层面来说,可以通过出台一些更严格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行业。作为企业则需要下更大力气持续创新,争取早日取得技术突破。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能做的就是认准品牌产品,选择官方的渠道购买,以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在采访中,三思的市场经理告诉小编,三思可能将于3月下旬正式发布两款重磅级的年度新品,尤其是即将亮相的“三思吸顶灯”,用经理的话来说:“在材料创新、发光技术、设计结构等方面,均将是行业突破性的”

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像三思这样的企业,能带着更多的LED前瞻技术,以技术创新打破行业乱象。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vivo胡柏山:手机行业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精彩专题
3·15权益日 | 共筑满意消费 守护信息通信安全防线
聚焦2025全国两会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低空经济2025:助力中国经济腾飞,成就高质量发展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