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加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趋势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专家谈》栏目特别推出“人工智能”系列专题,邀请多位行业权威专家,从多个视角解读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热点与趋势。本期邀请到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春飞,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以及专业机构作用的发挥,为我们进行深度解析。
一、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模型,极大地降低了算力成本和大模型部署门槛,加速推动了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问题和安全风险。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存在内生安全风险,在模型幻觉、不可解释性等内在缺陷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叠加、放大虚假信息、技术滥用等安全风险,治理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随着通用AI的不断逼近,各方对系统性风险的关注也前所未有。英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国际人工智能安全报告》(International AI Safety Report 2025)指出,前沿AI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等风险,甚至使人类失去对AI系统控制,事关社会稳定乃至人类命运。
二、人工智能治理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治理框架
人工智能治理已进入从原则到实践的关键阶段,这需要相应的治理框架,凝聚各方共识、指导规则的构建和落地。目前,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智库机构从基于风险管理、全生命周期治理等不同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中国信通院从What、Why、Who、How四个维度研究提出了“1244”人工智能治理总体框架,“1”是持续研究AI概念范畴和演进,“2”是跟踪研判内生、衍生两类风险变化和影响,“4”是总结梳理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国际组织四类治理主体的最新举措和成效,第二个“4”是持续研究“负责任创新、可持续发展、伦理先行、安全底线”四组议题的最新进展,基于国际比较、产业实践,探索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案。
三、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需要更好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
面对复杂的安全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治理中的治理主体更加多元,专业机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治理来看,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很多风险挑战是由技术的内在缺陷引发,其治理必须紧密结合技术发展规律。由于政府与人工智能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力量上的不对称性,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支持。比如,OpenAI等企业就与美国NIST达成合作,允许NIST等第三方机构提前获得公司新模型的访问权,在模型发布前进行基准评测。从国际治理来看,人工智能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竞赛焦点,在竞争升温的同时,很多风险挑战又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在此过程中,专业机构可以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推动原则框架落地、标准规范对接、治理框架互操作等等。
四、结束语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近期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我们将在政府部门指导下,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深入研究和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