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所有移动设备都将成为机器人?腾讯、华为、百度齐下场,扩大具身智能朋友圈

2025年5月20日 08:40  时代周报-时代在线  

“未来,所有移动设备都将成为机器人,这将引发工业领域的革命,因为这些机器人将被引入工厂。”5月19日,英伟达(NVDA.O)CEO黄仁勋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表示。

这不是黄仁勋第一次对机器人产业发展表态。在今年3月举行的“AI界超级碗”2025年GPU技术大会上,黄仁勋曾表示,机器人技术是AI的下一波浪潮。“每一个阶段、每一波浪潮都会为我们所有人开辟新的市场机遇。”他指出。

事实上,不止英伟达,国内的科技巨头们也积极投身具身智能产业。

近日,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广州峰会上,腾讯云宣布将全方位加码AI投入,包括具身智能。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也在现场透露,腾讯(00700.HK)已与智元机器人、越疆科技(02432.HK)、蔚蓝智能、开普勒机器人等达成合作。

而在此前,华为、百度也传出与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的消息。

招商局集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狮子山实验室主任张家兴表示,机器人可能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市场规模有望超越汽车产业。

一周前(5月12日),越疆科技与腾讯云举行深化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表示将打通云上算力和基础设施,推进“云-边-端”一体化协同,具体包括一起训练具身模型、一起调试远控系统、一起加速产业落地。

在同一天,华为与优必选科技(09880.HK)也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双方表示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方面开展创新合作。协议约定,双方通过发挥华为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型等能力与华为在研发、生产供应等方面的经验,结合优必选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创新向工业、家庭等场景的效率提升和落地复制。

另外,华为还将支持优必选建设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并基于场景打造“人形机器人+智慧工厂”联合示范方案,开发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包含双足和轮式人形机器人)等。

百度则在今年2月与智元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生态解决方案建设、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及生态协同展开深度合作。

除了智元机器人,百度在去年4月就已经和优必选建立合作,当时优必选公布了旗下人形机器人Walker S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AppBuilder平台,接入百度文心大模型进行任务调度应用开发,获得了高级的意图理解能力和细粒度规划能力,完成了叠衣服和物体分拣等任务。

目前,从合作内容来看,平台型企业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服务,与硬件厂商形成优势互补。

除了合作,平台型企业还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人形机器人产业。

东吴证券指出,互联网企业的入局方式偏向于保守,很少有亲自下场制造人形机器人本体,更多的是采用投资企业或基于本身数据优势进行大模型研发的方式入局,关注软件端的大模型高于关注硬件,从 “大脑”方面发力。

以腾讯为例,据天眼查,乐聚机器人早在2017年就获得了腾讯5000万元的A轮投资;优必选2018年8.2亿美元的投资中也有腾讯的参与。

“腾讯拥有具身智能产业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李强指出,腾讯在云计算基础设施,音视频解决方案,以及全栈云原生安全体系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能够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从GPU底层算力、基础模型到上层应用适配的一站式服务。

而作为各自领域最大的流量入口和“现金奶牛”,互联网大厂也能凭借其积累串联起整个产业生态。“AI及具身智能产业的繁荣,绝非单一企业的独角戏,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李强指出。

对于大厂与具身智能的“双向奔赴”,研究机构普遍持乐观态度。

国海证券认为,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问世并持续迭代,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正迎来“从0至1”的重要投资机遇。随着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和商业落地速度的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或将迎来类似“ChatGPT时刻”的重大突破,成为科技领域的新热点。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称,华为、腾讯等巨头积极推进与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依托其在应用场景、AI基础设施等多维度的能力赋能机器人厂商,助力模型训练、提高研发效率、开拓应用场景等,有望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看好大厂合作赋能后机器人厂商的发展。

截至5月19日收盘,机器人ETF(562500.SH)年初至今涨幅超过12%,近一年涨幅超过22%。

中信建投认为,未来市场将有更多资金流入机器人板块,尤其是被动管理型产品,有助于板块行情继续。

编 辑:路金娣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数智赋能 共拓中拉合作新路径
精彩视频
什么?让数据流转 什么?构建AI大脑 来武汉光博会找答案
飞象趣谈第二十六期!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一),从“大哥大”到短信狂潮
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有何“超级”之处?
北京联通双万兆AI赋能行动正式发布
精彩专题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通信产业2024年业绩盘点
3·15权益日 | 共筑满意消费 守护信息通信安全防线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