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头条固定一 >> 正文

中国工业互联网十年:迈向“第四极”的逆袭之路

2025年5月28日 07:06  CCTIME飞象网  作 者:孙迎新

飞象原创(孙迎新/文)这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年。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确认了“上帝粒子”的存在,引发物理学革命;中国大亚湾实验在中微子振荡上有了新发现,首次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好奇号登陆火星,确认火星上有古代液态水的存在;脑机接口技术有突破性进展,瘫痪患者可以通过植入电极操控机械臂。

接下来的事件与上述相比毫无存在感,显不出一点重要性。当通用电气(GE)在2012年首次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时,或许无人预料到,这场以数据为纽带、以智能为驱动的革命,会在短短十年间重构全球制造业的底层逻辑,也重塑了全球制造业的基因。

两年后,GE联合AT&T、思科、IBM和英特尔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这场技术革命的号角正式吹响。从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到德国安贝格的精密车间,从日本发那科的零停机机器人到韩国三星的5G智能产线,工业互联网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生产范式。而这场以AI赋能工业制造的浪潮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突围,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系统性跃迁。

十年后的今天,工业互联网早已超越概念,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战场,它不仅关乎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争夺。这场全球竞逐中,中国从最初的追随者蜕变为并行者,甚至成为领跑者,凭借勤奋与创新,默默构建起一个万物互联的工业新世界,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部逆袭的传奇。

从概念到生态:工业互联网的全球起航

工业互联网的诞生,源于对效率的极致追求。美国凭借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的技术霸权,率先构建起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完整生态。

如同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动作,GE开创性地推开了技术标准化与生态建设的大门。GE的Predix平台通过连接航空发动机、医疗设备与能源设施,将预测性维护的准确率提升至70%GE在纽约州的氯化镍电池工厂因部署上万个传感器,实时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效率跃升30%

随之而来的是微软的Azure IoT、亚马逊的AWSIBMBluemix平台,这些科技巨头的入局,让工业互联网从实验室走向车间。

其中,微软的Azure IoT与亚马逊的AWS为全球企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IBMBluemix平台将工业机理与算法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这种生态优势,不仅让美国企业占据价值链顶端,更通过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主导全球标准制定,不仅吸纳40国企业参与,更构建起技术话语权的护城河,进而确立了在全球工业互联网生态中的主导地位。

这个模式产生的效果立竿见影,凭借这种“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所产生的优势,使得波音公司可以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将飞机零部件管理效率提升30%,当然后来波音的滑落另有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竞赛绝非美国的独角戏。德国的工业4.0”将精密制造的传统优势注入数字化的灵魂,以另一种姿态诠释工业互联网的价值。

西门子的MindSphere平台连接全球30万台设备,其安贝格电子制造厂以99.9988%的产品合格率,将精密制造的基因注入数字化血脉,诠释了德国制造的数字化内核;博世的协作机器人将人机协作效率提升40%;库卡的柔性生产线让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凭借智能物流系统让柔性生产成为现实。

在此过程中,德国并未将工业互联网视为对传统的颠覆,而是以全价值链数字化为纽带,让百年工业积淀在数据流动中焕发新生。这种制造即服务的理念,使其在全球高端装备市场保持不可替代性。

东亚的日本与韩国,则以另一种姿态加入战局,以技术深耕在细分领域构筑壁垒。

日本发那科的零停机工厂,通过连接全球7.3万台工业机器人,将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三菱电机的e-F@ctory平台,让半导体生产线成本降低25%,诠释了零缺陷制造的文化基因。

韩国则凭借5G技术的优势,在智能工厂建设中弯道超车。三星电子的AI质检系统将缺陷识别准确率推至99%SK Telecom5G协作机器人集群让仁川工厂的物料搬运人工干预减少70%,使得自动化率获得极大提升。这些国家以技术立国的执着,在细分领域筑起护城河,也在全球化分工中卡住关键位置。

中国工业互联网十年:迈向第四极的逆袭之路

严格说来,当全球工业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时,中国正面临一场大而不强的制造业困局。除了在通信网络与制造代工方面,其他领域普遍面临短板,尤其是位于工业互联网上游的传感器、控制器、工业级芯片、智能机床、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等。

比如曾经在海洋传感器领域,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当美国Seabird公司限制中国用户采购其CTD传感器,立即导致中国水下移动平台因无法获得该产品而濒临停止工作。其实像这种在高端传感器、控制器、工业级芯片、智能机床、工业软件领域面临“卡脖子”的现象普遍存在。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正式成为国家意志。彼时的中国,核心工业软件依赖进口、高端传感器受制于人,但在政策推动与市场活力的双重催化下,一场静默的变革悄然开启。

十年间,中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从零起步,至2025年突破1.5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34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1亿台,标识解析注册量达6500亿,覆盖49个国民经济大类。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从单点突破系统重构的深刻转型。

苏州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山东的“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广东的智能工厂示范区……这些项目背后,是中国企业对技术自主的执着追求。蓝卓数字科技的supOS工业操作系统,如同工业安卓,连接8000家工厂设备,破解了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卡奥斯COSMOPlat平台从海尔的家电车间走向全球,主导31项国际标准,赋能16万家企业;徐工汉云的AI大模型,将工程机械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行业标杆水平;浪潮云洲的炭黑生产工艺优化助手让安全生产事故归零。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让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变量。

这些场景也揭示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的独特路径:以规模应用倒逼技术创新,以场景裂变驱动生态繁荣。在山东青岛,CR450动车组的焊缝精度被机器人控制在2毫米以内,AR虚拟焊接系统让15米司机室的制造误差从5毫米压缩至2毫米;在湖南株洲,轻型运动飞机通过智慧网联平台实现飞行轨迹的厘米级追踪,低空经济产业链聚集120余家企业。

在工业互联网路径上走过的每一步,都让中国更加接近工业互联网的第四极,这是继美国、德国,日本与韩国之外的又一个工业巅峰。然而这场逆袭绝非坦途。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曾坦言:十年前,我们在工业网络协议标准中几乎毫无话语权。

如今,凭借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的制造业全链条创新优势,中国以5G技术为突破点,建成1.85万个工业5G项目,规模化应用领先全球2-3年。例如国内某知名企业的智爻SPE网络,让炼油厂的仪表数据传输效率提升百倍;中国电信的工业PON+AI”技术,在苏州工厂实现微秒级控制指令时延。这些突破,印证了中国从应用大国技术强国转型的决心。

国力之争:工业互联网的战略价值

工业互联网的竞争,本质上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角力。

美国凭借技术生态与标准制定权,牢牢占据价值链顶端;德国以制造全链条数字化巩固高端地位;日韩通过技术深耕在细分领域卡位。而中国,则在这场竞赛中找到了独特的破局点:规模优势与场景创新的双重红利。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渗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1%,直接带动就业超2700万人。在山东某炭黑工厂,浪潮云洲将老师傅40年的经验转化为3.6万条知识图谱,让安全生产事故归零;在苏州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数据要素流通催生跨行业协同创新;在陕西延长石油,卡奥斯的工业大模型实现油、气、煤、化、电一体化优化,能效获得显著提升。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道理: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不仅是降本增效,更是产业链的重构与升级。当数据成为新石油,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体系便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护城河,而这样的保障,在面临逆全球化脱钩断链的复杂国际形势下显得尤其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工业互联网竞赛也关乎国际话语权的重塑。

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美国IIC联盟汇聚40国企业,德国以工业4.0”标准输出影响力,而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将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向海外。当前,中国企业的出海步伐越来越快,徐工汉云的9个海外数据中心、蓝卓supOS10余国落地案例,标志着中国智造从产品出海迈向生态出海。正如卡奥斯CTO冯兴智所言:我们要让工业互联网像水电一样渗透全球生产环节。

马拉松与星辰大海:中国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征途

ChatGPT掀起文本革命时,工业领域正经历更深刻的智能跃迁。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的竞争,而AI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关键战场。

时至今日,中国以49双跨平台200余家特色平台织就全球最大工业互联网网络,来自国内知名企业的F5G全光网络与边缘智能、中国电信的云网融合底座、蓝卓的星链计划,正构建起连接-数据-智能的协同体系。正如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所言,下一步将推动工业领域专业大模型建设,打造云边端协同的智能算力网络,让AI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变量

回望十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征程恰如一位马拉松跑者的成长:起步时的踉跄、中途的咬牙坚持、如今的稳健领跑,中国已从最初的跟跑者,逐渐跻身第一梯队,但需要警惕的是,前方仍有核心芯片依赖”“生态体系薄弱等险峰需要翻越。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唯有持续进化才能一往无前。未来,当6G、量子计算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交汇融合,可以预见的是这场竞赛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维度,而我们也将愈发抵近那片梦寐以求的星辰大海。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数智赋能 共拓中拉合作新路径
精彩视频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 深化赋能 工业互联网产业成果发布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 六大重要成果发布 产业变革再添“强引擎”
工业互联网发展也太给力了!走,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中国信通院赵爽: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 护航新型工业化行稳致远
精彩专题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通信产业2024年业绩盘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