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均胜电子(600699.SH)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46亿元,同比增长9.78%;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1.1%,扣非归母净利润3.2亿元。公司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提升25.2%至8.6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2.6个百分点至17.9%,汽车安全、汽车电子两大核心业务毛利率分别增长至15.6%和21.2%,均创下近三年来新高。
公司在财报中表示,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近年来重点推进的供应链精细化管理、产线自动化升级以及高毛利订单筛选等多项降本增效措施,有效对冲了原材料成本波动的压力。
这些内生性改革红利加速转化为优质订单。在一季度新获订单全生命周期金额157亿元,其中新能源与智能化相关订单占比超45%,车身域控制、组合辅助驾驶能等产品需求激增。这种“规模优先”到“利润导向”的转变,正在重塑公司的增长逻辑——当传统安全业务以市占率稳固基本盘时,高附加值的智能技术正成为利润跃升的关键。
高强度研发投入驱动技术升维,降维布局机器人第二增长曲线
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均胜电子展出的JoySpace+智能座舱引发行业关注,其全域飞控旋钮、光场屏等23项创新技术重新定义人机交互体验。其实,公司已经实现智能座舱的域控制器的量产,并在今年一季度斩获某自主新能源品牌百万台区域控制器订单。要知道,域控制器作为“汽车的大脑”,掌握着电源分配、数据交互等核心功能,拿下这一订单意味着均胜电子已从单纯的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电子电气架构的共研者。
技术能力的厚积薄发在研发投入上可见一斑。公司一季度投入研发费用7.96亿元,占营收比重5.45%,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90亿元。截至报告期内,公司持有专利超6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2%,覆盖智能驾驶算法、多域融合架构等关键技术,服务全球超过100个汽车品牌。
高额的研发投入正转化为市场话语权,V2X 解决方案成功上车全新国产 BMW 5 系部分车型,新能源管理业务配套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厂商,电池管理系统(BMS)上车宝马i系列电动汽车和3、5、7系列插电混动汽车。
正是基于这些技术的“同源复用”逻辑,均胜电子在今年年初便宣布进军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在最近举办的上海车展上,已经推出机器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无线充电模块及轻量化关节部件。其中发布的机甲概念产品,动力模块直接移植自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传感器精度达到车规级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在成熟的汽车电子产业链面前,尤其像均胜电子这样头部的企业,这种“跨界”其实是技术的拓界迁移。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80亿至2050亿美元。均胜电子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将在具身机器人领域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积极响应本地化需求,加速全球化布局
最新年报显示,均胜电子海外业务占比已经超过总营收的60%。公司作为全球第二大零部件企业,在拓展中国车企的国内合作与汽车出海项目的同时,也重点瞄准新兴市场的增长需求,积极发挥全球化布局的协同优势,并快速响应客户的本地化需求,已经实现“全球化产能+本地化服务”的闭环。
据了解,均胜电子与一汽-大众、上汽等车企的合作模式已经从“订单交付”升级为“联合开发”,其子公司1月与一汽-大众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研发舱驾融合域控制器,开启参与车企电子架构的顶层设计。这种深度绑定的模式使得均胜电子提前三年介入车型研发,形成“技术标准共定-专利共享-利润分成”的新合作模式。
与此同时,均胜电子还积极响应客户的本地化需求,在东南亚、墨西哥和匈牙利等地进行新建研发中心,通过本地化生产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不仅如此均胜电子已在去年提交赴港上市申请,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有助于其在海外获取更多订单和合作机会。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分析认为,均胜电子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智驾与具身智能有望打开新成长曲线。此前公司曾公开表示,若港股成功上市,所融资金全部用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进一步增强公司技术实力,探寻更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