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京召开,明确“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走深走实”;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了“星辰纺织智能体”“工业+AI智算一体化服务平台”等“AI+制造”的创新成果。无论顶层政策的方向指引,还是前沿展会的实践探索,都清晰展现出AI在工业领域落地路径,显著增强了“AI+制造”发展的确定性。
工业领域进入AI 2.0时代
随着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火爆“出圈”以及Manus等智能体应用的出现,“人工智能+”正大规模在工业领域落地应用。中国电信凭借深厚的通信技术底蕴,积极投身智能制造领域。
在福建,德奥针织引入中国电信AI验布机,该机器结合多感知AI大模型结合工业标识解析技术应用,实现每分钟60米的检测速度,效率相比人工验布提升50%,缺陷检出率高达90%。
在浙江,中国电信帮助逸达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云化版”DeepSeek大模型知识库部署。依托AI能力,工作人员不仅可以了解各个部件销售情况与机器的产出情况,还能实时进行材料在线补货,让工厂日产值提升10%以上。
AI落地制造业面临多重问题
尽管国产工业大模型不断发展,在部分工业环节已实现初步落地,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工业规律捕捉难、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细分场景应用模式零散、成本投入高等问题,也让AI在工业落地的面临多重挑战。
在通用大模型迈向工业场景的过程中,高质量数据是决定模型能否落地的前提条件。截至今年1月,国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1.2万家,覆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数据结构多样,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企业的智能化基础各异,生产过程千差万别,工业领域的特征和规律复杂,不同应用场景和需求之间差别明显。
算力突破,破解AI在工业落地难题
工业场景的AI落地困境,本质上是数据、算力、算法三重瓶颈交织形成的系统性难题。中国电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优化算力资源配置,实现算力的高效调度与广泛共享,中国电信自研“息壤”智算平台。依托“息壤”平台调度天翼云智算资源,实现边缘-云端AI协同分析,预警响应提速5倍。
数据作为AI发展的“燃料”,其质量与规模至关重要。中国电信“灵泽2.0数据要素平台”聚焦行业内数据集约共享与安全可信流通等痛点问题,覆盖数据要素生产、加工、审核、上架、订购、交易合约、产品交付、结算支付等全流程,为数据要素的合规、高效流通与价值释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电信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发布的“工业+AI”智算一体化服务平台,依托电信云算力优势,为企业提供通算、智算、超算服务;在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基础上,开展制造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打造工业数据智能模型训练中心,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