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面对数字时代人的主体性困境,海德格尔的“追问”发人深思

2025年8月7日 07:23  上观新闻  

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提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或人类活动的副产品,而且是构成我们存在方式的基本维度。每一次技术范式的革命性变迁,都不仅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对人的存在方式乃至主体性的根本性重塑。

在数字文明时代,人与技术的关系已远非简单的“主客二分”所能概括。数字技术以强大的渗透力和重构力,通过可穿戴设备、AI辅助决策、智慧城市等方式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催生了人与技术“共生体”。区别于以蒸汽机、电动机为代表的机器系统,数字技术最根本的突破在于,它不再是静待召唤的器物,而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能够主动感知、分析、预测并干预人的行为与选择。

数字技术从诞生起就超越了工具属性,将人类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图景之中。

其一,人的数据化生存。在数字空间,人们的位置、社交、健康、消费乃至情绪状态都能被实时捕捉、分析、画像,个体被解构为无数数据碎片,如消费记录、社交图谱、浏览痕迹、生物特征等,这些碎片被技术平台重新聚合、分析、标签化,生成一个个动态的“数据化身”。这个化身可能比个体的自我认知更真实、更全面,甚至反作用于现实身份。

其二,人的媒介化生存。以数字媒介为中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馈循环系统。个体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和表达,不断喂养并修正着其“数据化身”,而平台基于这个“数据化身”所推送的信息,又反过来塑造和限制着个体的认知视野、情感反应和行为选择。可见,海德格尔担忧的“技术座架”在数字时代表现为一种更强大的“媒介座架”,生存的本真性面临严峻挑战。

其三,人的扁平化生存。数字文明的即时性、碎片化和信息过载,重构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对历史纵深感的把握。深度阅读、长时间思考、对缓慢过程的耐心等待,在追求即时刺激和快速反馈的数字环境中变得日益困难。数字技术通过加速重塑时间的节奏,通过碎片重塑时间的密度,使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被压缩和扁平化的状态。

在数字文明浪潮席卷之下,技术对人的意义已远非工具性赋能,而是深入生存论根基,深刻撼动了“人作为主体”这一现代性核心命题。

一方面,数字技术催生伪主体性困境。表面上看似自主的点击、滑动、分享,实则发生在算法预设的边界之内。这种被预设边界的自由意志,催生了一种操控性幻觉——我们误以为自己是掌控者,实则已沦为技术逻辑的无意识执行者。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制造系统性依赖牢笼。从城市运行到个人社交,从经济交易到知识生产,社会与个体均深度嵌入数字基础设施。这种依赖并非工具性依赖,而是系统性依赖,在赋予人类生活高效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深刻的脆弱性,使其面临诸如单点失效的风险。

在上述两种困境的合力作用下,催生了对主体性根基的悖论性侵蚀。所谓悖论是指,个体为获得技术允诺的便利,不得不常态化地让渡隐私、数据主权乃至碎片化的自主权。这种让渡远非等价的交易,而是以主体性的核心维度——诸如隐私代表的“内在性”、自主权代表的“能动性”为抵押,换取在技术架构中的生存资格。

面对数字时代的深刻变革及其带来的主体性挑战,我们既不能陷入悲观主义,更不能幻想回归“前技术时代”。揭示数字生存论困境的目的,恰恰在于引导我们更积极地驾驭技术,应对之道绝不能停留于被动适应或抽象批判,必须诉诸积极的、集体的社会实践。必须认识到,主体性困境绝非漂浮于真空的抽象话题,而是深刻寄生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倘若脱离对技术所嵌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就无法真正理解其重构力量的本质与困境的根源。

因此,在数字文明时代缓解人的主体性困境、引导技术服务于人的解放,关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核心在于:一是始终坚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为技术应用提供价值坐标;二是通过适应数字生产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构建,来引领技术发展的方向与应用方式,从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重建人的主体性。一言以蔽之,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辩证的实践过程,只有在改造技术应用环境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方能重新锻造和确认自身的主体性。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标题:《面对数字时代人的主体性困境,海德格尔的“追问”发人深思》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闫方洁

编 辑:魏德龄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柯瑞文: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
精彩视频
华为史振钰:智能体从办公走向生产,AI成为生产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构建具身智能的免疫系统,从安全服务到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广汽副总经理閤先庆: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石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未来的市场趋势是从单一智能体产品逐步转向智能体集群
精彩专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