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讨论:手机媒体未来发展的市场模式
武侠:谢谢我们的嘉宾主持宣宏亮,也谢谢各位参与讨论的朋友。他们今天下午的发言比上午的主题演讲更深入、更具体,也把我们论坛带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第一个讨论的论题自然而然引出了我们第二个讨论的话题,就是手机媒体未来发展的市场模式,参加这一块讨论的嘉宾,有来自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的主任助理陈光裕。第二位是来自中国经济网总裁秦德继;第三位是来自3G门户的张向东;第四位是亿动广告传媒的马良骏先生。
大家注意到,今天第二模块参与讨论的朋友比较特别,是传统媒体和最新的新媒体WAP的掌门,以及跟新媒体相关的广告公司。所以我们这个话题相信也会非常精彩,就是手机媒体未来发展的市场模式。事实上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市场一直是非常困扰我们的问题,究竟如何来做。就像山西新闻网、江西手机台的朋友谈到的一样,我们都在探索中前进。有一些朋友做得很好,有一些经验和一些值得学习的做法。首先,我想第一个把话筒交给新华社的陈光裕主任。刚才告诉我,新华社今年在手机媒体方面的收入将会达到一个亿,这个数字的确让我很吃惊,我想知道这一个亿的构成和来源是怎样的,而且是怎样做到的?
陈光裕:新华社进入手机媒体算是不早不晚,可能比浙江在线晚一点,我们是在2003年3月1日开始做这项业务的。经过这几年发展,我们基本上运营方面都有一个发展,从文字短信到彩信到手机电视,到IVR,WAP都做起来了,但是各项业务都不太均衡。市场已经从国内到日本、马来西亚、法国。我们已经走出了中国。从语言种类来讲,我们现在不仅做中文这块,还做英文这块。从整个市场来讲,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传统的新闻机构,和很多在座的,尤其是一些网站来比,还是差距很大,这个差距不是一点两点的,跟自己比,还是有一些进步。
今年我们主要做几件事。第一件事,我们和四大运营商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国移动,还有中国联通,还有网通和电信,都建立这种合作关系,整个运营进入一个比较正常的阶段。
第二件事,今年开始做新华手机报。其实手机报,从新华社来讲,做得比较早。而做全国统一品牌,全网运营的手机报今年刚开始,我们是7月1日上线,目前用户不太多,大概一百万左右,明年可能会有较大发展基础。在十七大期间,我们做了十七大手机报,整个发展运营三千多万,只做了六天,主要是为了宣传,在社会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十七大手机报也获得了南方报业集团颁发的最佳创新媒体奖,是22号颁发的,这是我们做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我们今年开始开发IVR的业务,我们一直很苦恼的是,我们在固话里如何发展这块媒体,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来,我们和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合作,开始进入试运营阶段,开始开发IVR的业务,当年实现了盈利。
第四件事,我们和中国联通新时讯的合作,我们通过手机嵌入了180万用户,嵌入到他们卡里,这项业务也有所突破。
目前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从我们来看,我们觉得下一步手机业务的发展,可能有几大趋势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一个趋势是,目前SP的作用在逐渐削弱,可能在未来很短时间,SP将逐步消亡,会剩下几家大的,等于是大的运营商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将更加密切。我们原来和30家SP合作,但是我们逐渐取消,现在直接和运营商合作,减少中间环节。这也符合现在目前电信运营商的思想。但是我想,这不是说SP真的消亡,可能会剩下少部分,不会像原来几万家这种情况,我想,延续不下去了。这是我们感觉到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趋势是,今年最热的一点,可能是各大媒体都在介入手机,尤其是以手机报为主的业务,到目前上线的,有108家业务,但是我相信一点,再过两年,会有很多,在座的各位都见不到了。因为我不相信,那么多手机报上线可以生存下去。我已经走访很多地方,有的手机报做得很好,比如说山东齐鲁晚报是120万用户,做得不错,我们已经拜访过他们,但是这样的手机报毕竟很少。所以我觉得,可能下一步只会形成少数大型的运营供应商和运营商的合作,就是现在大家都很热,因为两年前,我们开会时,当时在台上讲话,120家媒体基本上都不懂手机业务,但是现在大家都懂了,现在都在经营这项业务,也都把它当成新的增长点,都在做这项业务,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这样下去。这是第二个我自己的思考,也许是不对的。
第三个趋势是,今年中国移动领到广告的牌照,我觉得,下一步无论是手机报,还是其他的一些产品,都有可能免费化。而且免费的模式越来越清晰。马上中国移动要推出的点播短信就是免费的。免费以后,肯定要有盈利模式的,盈利模式肯定是广告。早晚报现在交给新华社来编辑,基本上都是新华社来运营,三万用户已经交过来,明年的目标是达到五千万,对外号称是八千万,如果达到这个重量级的时候,我觉得下一步进入广告的盈利模式就快成熟了,从这个东西倒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媒体只有几万用户无法生存下去,肯定会形成全国区域性的大品牌,免费进入运营的阶段。这是我思考的一点。
还有一点,因为在座很多都是新闻媒体的同事,大家做的都是同质化的产品,各有各的特点,但是特点并不明显,内容很相似,这种情况是很难长期延续下去。按照手机目前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的出现,我觉得内容个性化肯定是下一步的目标,用户的分众化会越来越明晰。随着我们对用户的辨别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下一步我们还是是盯着我们每天自己媒体上的一些新闻进行再次开发和利用而已,我觉得这个时间是长不了的。肯定下一步要进入一个完全个性化的,可能用户群不大,但是非常稳定的用户群,这是非常大的趋势。我们根据这个在开发高端的产品,我们现在和中国移动联合开发“黑煤”的产品,这块产品很小,目前只有一万,以后会达到十万,这样的用户全是高端用户。因为起步包月费就是将近400块钱,一般人用不起,肯定是最高层的用户。我们开发的全是实用的经济信息,因为作为高层决策来讲,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前面讲到几点,大家都看得很悲观,如果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讲,会形成这样一个格局。如果从大的角度来讲,手机媒体、手机音乐、手机搜索可能会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从整个发展趋势来讲,我觉得下一步形式会越来越好,但是只是可能会越来越分化,因为新的模式会不断地出现。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因为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2003年,我们进入手机业,第一件产品就是把新闻信息卖给SP,一年50或者一年80万,去年,我们已经把这种模式中断掉,因为这是把我们排在市场之外,进入不了这个市场,所以我们把这个模式全部砍掉了。这样使得我们知道它怎么发展,最起码我们学会了。我感觉,手机媒体发展态势还是越来越好,手机用户量会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追着目前最新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我们在竞争中,才不会落后,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场。谢谢大家。
武侠:刚才听到陈总谈了新华社发展的一些情况,一些数字和成绩的确让人羡慕,但是新华社这种资源是非常难得的,对一般的传统媒体、商业网站,甚至是模式是不是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经济网的秦总,介绍一下中国经济网的市场运作和想法?
秦德继:很遗憾中国经济网在手机媒体方面没有任何动作,今天参加这个会是想学习看看你们怎么做的,我们怎么做。关于手机媒体,我过去也考虑过,有一点信心不足,对它的体验也是这样,到目前我还没有拿出来,我看到这些同事都很热情。
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去了美国,到英特尔公司看了一下它的新终端,大概是巴掌这么大,它可以把每天的报纸、电视、广播下载下来,它可以即时看,也可以下载下来看。这个终端和我们手机这么小的屏幕不一样。
另外一个考虑:终端的变化。终端将来功能的实现,会让报纸、电视广播直接进入,而我们现在编辑能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比吗?
我们还有一个感觉,前年,我去韩国SK电视台看,他当时推出一个新媒体,当时我在他的手机上看到了凤凰卫视的新闻,就是鲁豫在采访,形式非常新鲜,除了屏幕小以外,和电视没有多大区别。这种情况下,手机媒体如何应对。作为一个编辑部,如果搞新闻素材、新闻资料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个感觉。
另外移动也好、联通也好、运营商,如果我们将来的带宽,我们的WAP可以直接取代。人民网上来以后,就可以在手机上打开看,为什么还看手机报?并且我们和何加正先生,在美国试过一次,在美国看人民网,因为我们当时去苹果的商店去买手机去了。如果这种模式进入中国,我们的手机媒体怎么生存?毕竟作为一个单个的东西和网站比较,这是我关于手机媒体的困惑。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因为根据我从业经历感觉,小的网站也好,小的公司也好,都是在为大网站、大公司做前期探路者。花钱做研发,做市场推广,一旦市场成熟时,就没你份儿,市场一成熟,大的公司,像新浪、搜狐一介入,它几亿资金一砸,马上你就不行了,所以这个代价是非常大的。尤其手机媒体,我们受困移动和联通,比如说手机联通,也是几百万家共同在做这个事,但是现在盈利了,谁的手机在盈利,中国的数据全是假的,其实我根本不相信,120万来订阅齐鲁晚报,我其实是不相信的。前一段时间,我看见涉及网站用户是3000万,我一晚上没有跟他说话,他根本不知道这三千万是什么数字,三千万可能吗?三千万是多庞大的用户群,所以关于手机媒体的思想,我是相对保守。
刚才有一个人提出的问题很有技术性,其实他的观点和技术已经提出来了,就是说,政策和舆论还有一个盈利如何结合,你不能搞歪门邪道,你搞歪门邪道,政府收拾你,因为手机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即时信息,我马上就看到了,我为什么要去翻你的东西。我有必要看看阿富汗打仗吗,有一条打仗的消息就过了。我认为像美国的苹果手机,我认为这可能盈利。否则,大家只是做公益事业,只是,祖国谢谢你,中华人民共和国谢谢你,我认为,挣钱,应该慢慢来,很难一下挣到钱。
我的观点不一定对。经济报是八大网站之一,等于是国家花了钱做了国家网站,专门做国家资讯的传播和经济形势的分析。这是我的看法,在座搞技术、搞运营的,如果有和我们想合作的,我们也愿意给国家宣传。我说完了。
武侠:谢谢秦总给我们的这种冷思考,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和同事想跟您切磋一下,关于手机媒体市场前景和信息化。我本来想按照顺序来的,但是您刚才说到三千万的概念,我想在座的两位朋友都想说三千万的概念,因为十七大已经提到三千万手机报,而且它还不像中国经济网有自己的资源,是个人网站发展起来的,也是时刻准备着,几千万的资金下砸死。但是目前我们知道,3G门户网站,无论是盈利模式,都是业界的一个榜样,现在我们想请年轻的3G掌门人张向东给我们谈一下3G门户网站的运营情况和对手机媒体运营的情况。
张向东:在座各位来自传统媒体朋友比较多。我自己在做3G门户网站之前,我在《新闻周刊》做了两年多的记者。当时我搭档跟我讲,他在中国移动工作的,是我们真正的掌门人,他想做一个手机的网站,我当时的想法和诸位的想法是一样,我觉得手机上网不就是输出短信和彩信吗?还要上网做什么?有什么人会有这种需求?但是后来,事实给了我一巴掌。我们现在的网站每日访问量,我可以告诉具体的运营数据。有一些朋友,我们的项目经理报告会,大家也可以听一下。我们日访问量几百万,点击几个亿。大家可能认为真的有这么大需求吗?我最近看一些日本的调研报告,我年初去日本,访问各个运营商时,在街上拍一个照片,随便用什么相机都可以,十个人有七个人对着手机。我看到最近日本调研报告的著名调查人讲,此次调查的受访人群是10岁以上的无线互联网用户,中国有这样的普及率吗?互联网有这样的普及率吗?没有的。
我觉得“媒体”这个词发明在上世纪中期。现在互联网占这么小的比例,还远没有成熟。
我觉得我们要对自己有这样几点要求:第一,去理解技术。第二站在用户角度想一下。因为做媒体的都知道,所谓的要照顾读者的心理,去寻求读者的地位,实际上这个东西已经在脑子里想好了,是非常精英化的意识,就是我的观点影响你,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能写,我能说。但是互联网是颠倒过来的。比如说美国手机上,苹果已经引导了欧美的潮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亚洲是这样的吗?不一样的,社会文化是不一样的。对我影响深远的一本书,是以前亚马逊书店非常火热的书,大家可以找一下,叫《网络核心价值》,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用户恒定标准”,刚才这位主任说的数字,我知道这个数字怎么来的,打包在运营商的套餐数据里送过来就可以了。
手机随时随地跟着你,正因为它又具有网络的,它有运算能力,它又是网络化的用户终端,PC机在中国,11年时间,连1亿的装机量都没有,但是手机在五六年时间内,达到五六亿的规模。大家不要忘记是无运算能力的,不要只觉得它是电话,媒体的概念一直是在变化的。媒体的特征是不断变化和改变的,媒体是人类的延伸,手机几乎延伸到一个极致了,说一下我们的网站。3G门户网是第一个独立的门户网站,我们现在直接面对的是一个用户,使我们有这么大的用户,而且日访问量非常大。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这个需求,但是针对社会这个层次没有这个需求吗?我们要看看客户的需求。刚才我们说到,手机看电视,在我们那里有客户段的访问量,新增用户量是两万,如果低于两万,是没有办法敢做这个汇报的。因为这是业绩非常糟糕的情况。
刚才说到媒体的特征,说到产业的特征。我们还是做了一些事,我们等于是无线上做广告的公司,去年开始的。可以告诉大家,尤其是在很多专业的公司,尤其是专业的公司,为新的媒体来做这个努力,使得这个市场开始成熟起来。去年我们过得非常辛苦,尤其是在广告上。总体加起来去年收入也是几千万。但是我想明年会给大家不错的数字。
我想因为它具备新的特征,使得大家对媒体的理解,大家一说媒体,就是记者、采访、新闻,我想这些关健词,大家就会联想起来。但是现在不同,现在在英国出现的网站,我们对于媒体的理解完全傻眼掉。我们经常想,我们有这个词汇几乎是无法定义的,尤其学院派更难定义。对于手机这个“怪物”来讲,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它。而且我们今年又尝试新的东西,现在可能还不到,但是我相信我们会拿出更多的东西,谢谢各位。
武侠:今天上午在讨论手机是不是媒体,下午在讨论手机是什么媒体,我们是不是介入这样一个圈子,无论是手机媒体,还是媒体是不是手机,媒体又是什么,它给我们创造的价值。接下来我想请马总给我们谈一下手机媒体的一些市场广告情况。
马良骏:我们是去年1月1日成立的。2005年,我当时还在TOM做SP,我是负责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当时为什么离开,创办这个亿动广告传媒?我想跟很多人一样,当时已经听到3G门户。前几年在无线行业,也常常到国外学习、考察。的确,中国这么大的手机用户,当时有三亿多。我相信,有几件事:第一,它不可能只创造一个除了运营商SP行业,肯定还有其他的行业,只是当时大家认为那是挣钱比较快的,所以全部的资源都做那一个小小的点。事实上几亿用户,包括互动性,各方面特性都是跟互联网和其他媒体不一样的,当然在中国,我看到日本,看到美国,看到韩国发展非常好,无论是手机媒体,以运营商为主或者跟运营商无关的,尤其是手机上网的支付媒体,都在发展。当时在2005年的确不多,3G是其中一个。还有其他的,新浪、搜狐都开始在做,我想时间到了,应该要开始跟这些媒体伙伴们通过创新的技术、新的广告产品去体现,特别是提高手机媒体上的广告价值。当然,手机广告的定义和刚刚提到媒体定义是不一样的,大概分几类。
从商业模式到媒介本身的特性。比如说你可以分信息类,它是一种媒体,从短信到彩信,它是模式上有一些不同。模式上你不管理,而且内容是广告,大家叫垃圾短信。短信群发或者定制类,无论是收费,还是免费的,像手机报等,我想,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一块,是未来性或者比较持续快速的发展下去的是手机互联网。我们最重要是做这一块,用户上网,手机人口越来越多,手机上网的人口也会发展的相当相当快,大家所谓的WAP门户、3G门户,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客户端,还有一些我们的伙伴,他们做的非常不错。手机杂志是客户端,你下载下来,里面有他们移动化过后的品牌的杂志或者报纸等,还有一些做浏览器,也是一种媒体。
针对这种多样化的,在中国复杂性很高或者说好处也是这点。在中国有六千多款不同的手机,有五亿多人在用。你到美国和日本不会看到这种现象,只有一两百款。主要是因为以运营商的模式为主,运营商跟它签年约,然后你去选,大家用的手机差不多。中国是不一样的,从水货到苹果公司的手机,我也买了一个,但是正式的还没有上市,总要体验一下。这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市场本身把它自己,从终端也好,从屏幕大小也好,分辨率也好,把这个市场区分成六千多个小的运营商,这是其他媒体所做不到的,包括电视媒体,它不太可能投入一个广告,五千块钱以上的平板电视机我投高档拥护的广告,报纸做不到、互联网也做不到,手机做得到。“黑煤”的用户,只要到我们的网站上,我们投给它,按照品牌广告主,定向需求,的确有人投入出来。我们可以不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跟庞大的广告网络,针对九“黑煤”的手机用户,不是破解短信,是到3G门户网站,完完全全是针对“黑媒”用户,当然我们现在不建议他们这么做,因为太少了,现在不止一万了,都是从香港进来的,这只是手机媒体的一个优势或者特色,必须通过比较创新、先进的技术和专注的团队,把手机媒体的价值,尤其是广告的价值提炼出来。不然的话,我认为用户数量非常大。我个人估计,我想,在中国页面的浏览,一天是25亿到30亿,非常庞大。但是有人会说,WEB上的一页和互联网上的一页,他们所承载的内容不同,当然可能是8:1,有可能是5:1,甚至是10:1,每个WAP的配置,所承载的内容,可能不及互联网这么丰富,这是手机的特性。
另外,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广告资源和广告位来销售。但是我们更专注、更看好的是刚刚嘉宾提到的免费的媒体经济模式,它必须非常大的依赖或者广告,就像我们电视一样,买电视需要钱,但是看电视不用钱,为什么?里面有广告。我想互联网也是一样,手机互联网也是,这块的盈收绝对会远远大于卖内容的这块研发,有一些电视台要付费,HBO就是一种模式,你收看我的内容是要付钱。尽管他有很好的盈收。央视永远不可能收钱,谈了广告费不得了。我不是专家,我很难理解,但是我觉得用户达到某一个程度,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媒体,对我来说,它就有广告价值。如果你这个媒体只是八个人看,那一定,如果是八百万,我现在认为,可能对我们来说,每天活跃的用户有十万,我觉得我们就有能力帮它卖广告了。帮你的媒体产业化、广告化,我们有这样一个广告系统支持你,并不用说太大量。首先这样一个媒体是非常庞大非常有影响力,之前大家都提到很多,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个看到的屏幕,我相信已经不是电视了,不是报纸,绝对是手机的小屏幕。最后看到的小屏幕也是手机。我们在台上有五个人,刚刚三个人已经看过屏幕了,已经习惯了,没有手机在身边,我们会焦虑,我想肯定很多人都想,飞机一落地,就能听到手机开机的声音,都知道哪一个使用率最高,就是诺基亚。
媒体是人的延伸,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验,因为向动比我年轻很多,我当时上大学的时候,你会觉得PC和互联网本来就有。但是我不是这样,我在高中时,什么是PC,根本没有概念,它并没有伴随我成长,但是现在无论是电脑还是互联网,或者是手机,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或者更年轻的“90后”这些新人类,手机对他们的感觉和我的感觉是不一样。他们对它的依赖和使用,我相信会懂得更多,而且依赖性更大,这是我绝对相信的。现在可以看到,甚至小学、初中,往下年龄越来越小,大家都有手机,要么父母想找他们,要么老师想找到他们,或者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或者上网,或者以后是订手机报等等。我非常看好我们公司,所谓的手机媒体,它是会非常蓬勃的发展,当然不缺我这样一个人,或者不缺我们这家公司,我们做了另外一个模式,成长非常快速,用非常快速的媒体,来体现它的高价值,这是一个好事。
当然有一些事我们不做,像群发广告,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以短信群发为主,因为钱财来得快,但是我想这个规模化、能力等方面不好,虽然现在市场很大,但是我想放眼未来,以用户主动上网的行为,创造出媒体价值,或者是媒体,这是我们真正比较看好的,当然这是说的广告这块。谢谢。
武侠:下面我们进入互动的环节,大家可以提问,与台上的嘉宾沟通。
广东社评的马总:感谢台上良师益友给我们讲了很多新的理念。我想请台上的给我们预测一下,未来手机媒体的终端,因为终端会影响短信的形式,未来终端是张向东讲的WAP的形式,还是应用软件客户端的形式,这两个形式哪个会占主流?我也相信,短信和彩信不会是主流,但是WAP是主流,还是客户端是主流,请台上嘉宾预测一下。
张向东:我个人感觉,对用户来讲,其实你通过什么形式来访问,是没有关系的。最重要是适应他的移动状态。这是普通的一款诺基亚手机,现在用客户端播放江苏台的电视,是江苏台手机电视在我们这个网站播放,无论你是通过GPRS,还是CDMA,还是通过其他局域网来访问3G门户,这都无所谓,等于是两条腿都在往前走,等于是真正核心价值是向用户提供非常好的,适应这个状态下的服务,而不是通过什么形式。起码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而且做得不错,除了刚才视频的部分,还有其它音频的这些内容都有。
嘉宾:首先是大家喜欢不喜欢你。其实WAP在手机很要命的东西是需要输入地址,手机并不提供这种很方便的输入方式,十个用户有九个用户不会输。3G是拿到钱有力量做推广,而且有力量,你会越做越好,而且会想办法去上你的网。
张向东:我们拿到钱之前也没有做过推广,拿到钱的两年后也没有做过任何推广。所以不是因为钱,让用户上我们的网站。
嘉宾:关键是你的网站怎么样,因为这的确两者不同,手机关键是没有这个门,没有这个门,让你上网,上得很舒服,很难。其实这点客户端软件更友好一点,因为有一个地方,有一个门,你一推,它就开了。但是,客户端个毛病,你必须内置进去,各个渠道给不给你下载的机会,如果你有足够的力量,你把它内置到手机里,当然好,更方便你上网,但是我认为要需要有一个装手机的力量和过程,但是没有力量你就装不到手机里去。这是我的解释。
中国经济网:我想问一下新华社和3G门户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因为这个主题是未来发展的市场模式,所以这个问题也是相关的。我想也不涉及商业秘密。到目前为止,两家投入产出比是怎么样的,在产品研发的投入、渠道建设的投入,还有市场推广的投入,和目前的收益如何?如果涉及商业机密的话,可以大概说一个数量级。
第二个问题,关于市场的模式,两位是不是说一下,未来三年的收益比。还有一个问题是盈利模式是怎么样的?
陈光裕:你问的问题比较难回答,尤其对新华社这种体制来讲,可能你们的体制都是一样的,对这种国家办的网站来讲。从直接运营这块来讲,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比例,我们利润率大概是70%左右。从模式来讲,我们做媒体出身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大家喊的最响的口号是“内容为王”,其实“内容为王”这个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大家还不知道。其实,从目前媒体发展来讲,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从“内容为王”到“渠道为王”,现在事实上进入了“资源为王”的阶段。
我觉得下一步肯定是“资本为王”的阶段,是逐步往前推的,如何判断我们运营模式的时候,我觉得首先要判断你自己运营的资源,根据自己的资源设计自己的模式,如果你资源是有内容的话,这是发挥的问题,需要你跟整个环境的结合。我们之所以跟四大运营商合作的比较好,内容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可以说多种资源组合在一起的。我想对外任何合作,都涉及到资源的组合,不完全是内容的问题。因为现在很难说,内容就你一家有,别人就没有,你是唯一的。这种唯一性越来越少,包括新华社很多新闻的威信也越来越少,因为它的发布渠道越来越多,基本上不会给你一家。在这种情况下,你要重新考量你自己发布的渠道问题。所以我觉得,从内容出发,整合资源,整合渠道。可能下一步人民网要上市,央视国际也在蠢蠢欲动,这种情况下,都走上市的路子,就是进入资本的程度,但是我想从大的层面考虑这件事还是比较好一些。
张向东:这的确涉及到很多的机密,我们的带宽实际上投入是几千万人民币,所以到现在3G门户网在非常微妙的拐点上,我们今年是亏损的,但是明年绝对是可以盈利的。第一是广告,第二是向用户收钱,第三销售电子产品,关键如何让这个价值发挥得很大。因为在日本,最快挣钱,最大是移动商务方面,这点很奇怪,可能中国市场不太一样,个人收费反而会比较成行,3G刚开始全部是免费的。第二我们今年才开始做向会员收费,比如说欧洲的足球频道独家3G门户网站,明年还有相关的内容。这是一个方向。但是我相信主要还是集中在娱乐领域里,一个是收费,下一个阶段如何收,让大家心甘情愿,更加可持续的增长。
商务领域,我们有观望过,但是觉得不是时机,明年我们会做一些初步的尝试,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我想回答你的问题的时候,顺便说一下3G门户网另外一个小小的经验。我们和媒体的合作非常好,5月25日,我们和广州日报集团合作,他们成为3G门户网华南区域的独家合作伙伴,我们现在还在跟地区性的媒体做一些合作。我想讲明一个立场,3G门户网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和纸媒合作有一个原则,我们绝对不会做掠夺性的合作,我们一定会和诸位做双向品牌的合作,对于一个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我觉得有两个障碍,一个是在心里,有一些人不敢,有一些人不想。很多人想了,觉得互联网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这个障碍突破以后,第二个障碍是在脑袋里面。传统媒体,我刚才说了,是精英化的模式,现在这个模式是把互联网思维倒过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网站在这些点上会有一些很好的结合点,也希望大家以后跟我多多讨论一下。谢谢。
中国经济网总工程师:刚才两位激发我再问一个问题,我希望能够简要介绍一下两位在这块业务上的团队组成,比如说有几个方面,这个团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人员素质怎么样?
张向东:3G门户网欢迎你去我们网参观。
武侠:今天第二个环节的专题讨论到这里。谢谢各位。按照我们会议程序,现在有十分钟的茶歇。然后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