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D方面传来消息,说中国移动TD-SCDMA二期建网招标,评标结果是各大厂商在产品技术水平方面差距很小,份额大小主要看出价。其中大唐,包括与其合作的厂商新邮通、烽火,出价最低,每载频2万元;中兴通讯、普天其次;曾经在中国电信CDMA设备招标中因超低价引发争议的华为,这次却没有像此前有人预料的那样用“地板价”争夺TD份额,其报价据说是比较高的,与诺西、爱立信同列第三梯队。
说实话,确实有点担心低价竞争会打击新兴的TD产业。不过正如评标结果中所说的,各家厂商的设备水平相差很小;至于服务能力,多年经营让每家厂商都在中国积累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服务支撑队伍,基本上也很难拉开差距;与运营商的合作关系方面,跨国厂商有长年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相互交流获得的良好人脉,国内厂商则天生有本土优势——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似乎只有打价格战了。
这是一个悖论:TD阵营希望尽可能多的企业加入,增加TD产业的实力和在国内外的影响,然而中国移动招标,每一个厂商又都希望厂商越少越好,最好自己一家独占份额;各大厂商都希望从TD商用中赚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不愿意打价格战,可是现阶段大家拉不开差距,又只能从价格上想办法。
要解开这个难题,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有人建议运营商尽量分散标的,让主要厂商都能占据一定份额,保护产业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是运营商毕竟也是赢利性企业,如果要在降低投资成本和保护厂商积极性之间找平衡,多多少少总是要偏向于节约成本的。归根结底,只能说是TD现在的市场蛋糕太小,而且商用的时间太短。
在这个阶段,我们固然对国产厂商在招标中占据上风而欢欣鼓舞,但也不要对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爱立信等跨国厂商只占较少份额而津津乐道。在TD发展初期,不少国内通信厂商都对TD的前景没有信心,更何况原本就在WCDMA、CDMA2000领域占据较大优势的跨国厂商,它们对TD投资持谨慎态度而在TD建网早期表现被动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TD要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强势地位,争取获得海外运营商的青睐,都需要尽可能多的通信厂商给予支持,在参与各种国际通信组织的标准协商方面也需要各大厂商的合作。最后,实事求是的说,国际通信巨头的参与有利于增强TD产业链的实力,如果他们真的在TD领域无法成为核心力量,对TD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将是弊大于利的。
总而言之,即便当前全球通信业冬季来临,TD产业也不应该为刚刚出现的商机斗得你死我活。现在还不到跑马圈地的时候,大家首先要合作把蛋糕做大,这样每个人的口袋才能装得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