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8年9月25日下午3:00
地点:飞象访谈间
嘉宾: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解伟
背景:奥运会背影已经远去一个多月,CMMB标准的手机电视在奥运上的突出表现依然让人记忆犹新,经过奥运会的洗礼,广电的CMMB电视标准变得更加成熟、稳重。目前广电正在完善全国37个奥运城市和省会城市的CMMB网络覆盖,同时,广电表示年内将完成360个城市的建网,到底后奥运时代CMMB将如何发展,令人期待!
为此飞象网特别邀请了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解伟,与网友一起探讨CMMB在后奥运时代的发展道路。
精彩观点:
*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是协同覆盖的缺一不可的,卫星对于地面城市覆盖,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样有一定的不足。比如说在高速公路还有一些比较空旷的地区,这里建发射机是得不偿失的,这个就是卫星信号的优势,但是比如在有高楼或者遮挡时卫星覆盖就是很不好的。所以现在地面建网还是很有需要的。
*CMMB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实际上他是广电工作者的一个常年积累的一个结果。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全世界在广电技术上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模拟到数字化,它彻底改变了整个广电技术手段和技术体制。
*实际上是CMMB作为独立的模块在手机里面,不会影响到原有的通信,没有干扰,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一个技术。入网检测是应该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不论是从广电部门来讲,还是通信部门,从目前的发展而言,CMMB模块的技术通过这个检测没有问题,CMMB手机通过检测或者从市场上买到,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存在技术瓶颈或其他瓶颈。
*大部分用户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完全是从用户的角度提,大部分人提信号干扰的问题,也有人提能不能把图像的尺寸扩大一些?这些情况我们前期也经过调查,是通用的格式。我觉得技术的发展来讲,一个技术的应用,如果你非常了解,这个有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访谈视频:
http://video.cctime.com/video_player_508.html
http://video.cctime.com/video_player_509.html
http://video.cctime.com/video_player_510.html
http://video.cctime.com/video_player_511.html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新一期的飞象访谈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访谈的主题是CMMB的奥运和后奥运时代。为此,飞象访谈间很荣幸请到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电视技术研究院所长解伟,和各位网友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先请解所长和各位网友打声招呼吧!
解伟:各位网友,大家好!
奥运火炬下的CMMB
主持人:既然今天访谈的主题是CMMB的奥运和后奥运时代,那么先请解所长给我们总结一下奥运会、残奥会期间CMMB的总体表现情况。
解伟:首先介绍一下CMMB在奥运会上的表现。CMMB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现场的体验;第二,产业化推广情况;第三,市场和媒体的反馈情况。
在现场体验方面,CMMB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奥运会期间,广科院在国际广播中心、主媒体中心等地共设立了六个CMMB体验点,总共参观人数大概有五、六千人。在残奥会期间,一共设立了三个体验点,大概有两千多人参观了体验点。因为体验点不是设立在普通群众活动的区域,主要是供各国官员和代表团参观,所以在参观人数会显得比较少。
我国奥组委承诺奥运期间将使用移动电视多媒体转播奥运节目,在选择移动电视标准上,目前国际上移动电视标准有很多种,但我们选择了自主创新的CMMB,结果不但实现了移动电视多媒体转播奥运会,而且也让国内外友人了解到了我国民族产业技术。尤其是对行动不便的残疾运动员,移动多媒体终端能让他们更加方便地看到比赛,因此这些移动多媒体终端也受到了很多外国友人的关注。
产业化方面,CMMB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已有7、8种CMMB终端,其中包括手机、笔记本、MP5还有车载GPS导航等等。
从CMMB芯片出货量来看,主要统计的芯片厂商是泰合志恒和创毅视讯,两家一共出货在140到150万片左右。按50%的终端形成比例估算,目前市场上有70万CMMB终端在流通。
由于CMMB是我国自主创新技术,所以国内企业很快加入了CMMB的产业链当中,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到目前CMMB终端完全是采用国内企业说生产的产品。
市场和用户反应方面,用户都感觉CMMB画面很清晰、流畅。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很多地区都出现CMMB脱销现象。有用户也是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比方说希望CMMB的信号覆盖能尽快加强等等,从这点来看,大众对新媒体是非常的关注的。
主持人:从刚才解所长的总结中,可以看出CMMB在奥运期间的推广是很成功的。奥运会和CMMB的发展是互助互赢的关系,一方面CMMB很好的服务了奥运会,另一方面奥运会也给CMMB带来契机。
后奥运时代的CMMB网络建设
面对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未来的CMMB的网络覆盖对CMMB市场化、产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包括北京在内的七个奥运城市,都已经开通了CMMB网络,而且还有37个城市的CMMB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广电对此也表示年底将实现360个城市的信号覆盖。那么请您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CMMB网络目前的建设情况。
解伟:目前,37个城市的CMMB网络建设已经完成,而且在奥运之前就已经开通。近期,我们已经在分阶段进行,对300多个城市的信号覆盖,争取在11月底,能达到200多个城市的CMMB信号覆盖,年底实现300多个城市的CMMB的信号覆盖。
主持人:我们飞象网是定位于通信行业的网站,在我们看来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包括基站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广电而言,网络建设所需的时间,是不是相对比较迅速?
解伟:移动通信他要建网呢,他是一个蜂窝性的网络,它的每个基站的发射功率是不大的,他靠多个蜂窝来组成一个蜂窝网,每个蜂窝网里面有个协同覆盖包括补点,和各个网络时间的同步问题。所以在建网速度上就相对慢些。
然而广电最大优势是,它属于广播型传播,它的每个发射机的发射功率都比较大,所以它的覆盖半径就相对比较广泛。比如,现在北京虽然是只有7个发射点,但是却就可以把五环到六环的地区全部有效的覆盖起来,可以说这个覆盖效果就非常好了。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CMMB在室外使用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室内就可能会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这个问题你们将在未来如何解决呢。有没有把这个问题列入计划当中?
解伟:对,的确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不仅仅只是CMMB存在这个问题,现在的移动通信也同样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信号覆盖不好而导致的,对此我们在北京的很多地方进行了测试,对某些信号不好的地方,我们会加入一些补点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被列入了计划当中了。
主持人:那么广电总局对CMMB网络建设上的投资应该不会很大是吗?
解伟:发射机和一套相关的设备大概需要100万人民币,这个相对于其他移动网络的建设来说,广电的投入是很小的。
主持人:那么对于CMMB网络的建设,前期投入的资金是不是都是广电总局承担呢?
解伟:在前期CMMB网络建设中,国家政府和广电总局对此对都有投入。
主持人:CMMB网络以前一直定位于天地一体,最终是通过卫星信号来传播,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网络覆盖的面积。那么现在全国去建设如此庞大的地面网络,从技术角度来说,您觉得有必要吗?
解伟:我认为,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是协同覆盖的缺一不可的,卫星对于地面城市覆盖,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样有一定的不足。比如说在高速公路还有一些比较空旷的地区,这里建发射机是得不偿失的,这个就是卫星信号的优势,但是比如在有高楼或者遮挡时卫星覆盖就是很不好的。所以现在地面建网还是很有需要的。
主持人:现在还有一个关于CMMB频段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北京应该是530MHz,在网络建设好了以后肯定需要分配一个相应的频段来传播,那么在其他城市的频谱分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解伟: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频率应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频谱资源呢不是说在CMMB出台后才提出来的,实际上广电总局从2002年开始就做了很多频率规划的工作,频率规划实际上意义是很重大的,他一般是做两件事情,第一,优选频率;第二发射点之间不互相干扰的问题。
主持人:目前广科院一定也参与到这个问题上,那么对此进展怎么样?
解伟:目前为止我们在需要建设的城市,频率规划和频率的整合都基本上完成,而后续频率规划是一个随着网络建设而断发展持续进行的工作。
主持人:那么可以这样认为,目前全国这个几百个城市,频率规划已经算是接近尾声了?
解伟:应该说是阶段性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CMMB运营解析
主持人:在网络建设好以后,那么下面就是运营了,广科院院长马炬也谈到过,广电部门和中国传媒大学,在做一个CMMB的前期服务的调查,目前的调查结过已经出来了,您能不能大概介绍一下?
解伟:马院长说的调查,主要是针对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在传媒大学可能有一些体验性的问卷,这些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一些用户的反馈。目前还没有统计完,但是大多数人对CMMB还是比较满意的。
主持人:从2002年广电总局就开始了重视,现在已经是2008年了,这个技术从研发到整个产业的使商用,在这个过程中广科院对这个技术的工作重点发生了怎么样的一个变化?
解伟:CMMB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实际上他是广电工作者的一个常年积累的一个结果。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全世界在广电技术上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模拟到数字化,它彻底改变了整个广电技术手段和技术体制。
首先在信源上来讲,国际上提出了MPEG-2著名的视频、音频的图像压缩标准,那么从传输手段来讲,包括DVB,从卫星、有线到地面,全部数字化。广电人员当时面对这些新的技术,就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因为这些技术非常先进,而且与原来的模拟技术完全不一样。
从90年代开始广电部门就开始逐步的接触数字化技术,但是实际上一些核心技术都是掌握在欧美等一些先进国家手中。当时我们国家还是在一个引进和学习的过程,当时这些设备都是非常昂贵的。
90年代中期,包括广科院联系了很多技术人员,都是在埋头学习,直到2000年,我们国家才如雨后春笋出现了很多可以制造广电产品的企业。广科院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单位、技术支撑单位,但是我们也支持国内企业去实现这个产品。所以广科院当时的工作一部分是推动产业化,第二广电掌握了很多相关的技术吸引了很多人才的聚集。CMMB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主持人:最近也有传闻说,广电现在CMMB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在研究业务标准的工作这个问题能具体透露一下吗?
解伟:这个可能是因为大家对CMMB了解不太多,所以才造成的理解上的误区。因为在最开始定位CMMB的时候,就没有说它只是一个信道传输标准或是某一个标准,它定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标准体系。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业务标准就是CMMB中的一个定位的计划、一个阶段。作为标准来说,通常分为,基础类标准,和扩展类标准。在技术上来我我们已经颁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七八个标准,都是非常基础性的标准,能够支撑整个系统的运营。
涉及到业务上的标准,实际上他是构筑在整个设计网络平台上,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些咨询、信息广播邮件等,他是利用这些业务来进一步扩大我们的核心价值,这么一个工作。这样一个工作对于广科院来讲,他不是一个新的工作,而是现有工作的延续。
主持人:那么这个业务标准是属于一个拓展范畴的一个业务?
解伟:他应该算是一个业务应用层面上的应用的标准。
主持人:我们用户要享受到这写业务,首先应该有相应的业务标准?
解伟:这一点是这样的,业务标准的出现,对用户来讲可能不太关心,定业务标准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来服务,如果大家标准不统一的的话,等于每个设备难以互联互通,尤其是CMMB定位于全国漫游的系统,比如,您拿一个手机在北京有一个系统,到上海,标准不一样,就不能用了,CMMB定位叫全程全网统一标准系统。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这个业务标准,可能说后续还有运营系统收费系统,这个广科院有没有参与?
解伟:在运营支撑系统我们也参与了
主持人:现在广电与电信,有什么方面些合作?
解伟:在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广科院肯定要参与了,但主要依托CMMB技术工作组,有200多个成员在里面,我不太清楚电信它是什么样的运营支撑系统,区别我不是很清楚。我们还是结合广电自身的特点以及现有技术的先进性来做这个系统。
多元化的终端市场
主持人:解所长,刚才您说的有一点我很认同,对于用户来讲,他不关心运营,用户体验最终通过我们的终端,所以之前我们说CMMB的手机,包括其他终端讨论的都很多。今天我这里有一款CMMB的终端,它是一款手机,是TD的手机,兼顾CMMB的功能。首先声明一下这手机跟解所长没有关系,是我自己从厂商那里拿到来试用的(笑)。
我可以跟大家演示一下手机看CMMB的效果,我们单位所在的位置是东四环,现在进入到手机界面,现在有一套、三套、奥运频道、新闻、少儿频道,另外还有北京电视台一套,画面还是比较流畅的,不过它换台需要2-3秒的时间。
解伟:这是每个厂家实现的问题,这属于终端实现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快的终端,像我们测试过的天语的一款,切换台在两秒钟以内,1秒多一点,与终端实现有关系。从我们系统来讲,1秒多点就可以切换过来。
支持人:我们终端看CMMB是比较满意的,但有一个很遗憾的地方,这款终端从市场上买不到,我这从厂商拿过来体验一下。所以涉及到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带CMMB的手机入网许可问题,我不知道解所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因为CMMB最大的发展前景是在手机上,如果用户买不到手机的话,CMMB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
解伟:是这样的,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提到入网证的问题,我看网上也有很多讨论,
手机为什么入网,要经过入网检测,获得证明,然后才可以上市销售。事实来讲,入网检测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入网去做检测,而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入网检测使之达到一个标准质量问题相关问题。
用户使用起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质量问题啊等相关问题。实际上CMMB终端广电总局已经组织了CMMB功能入网检测,有十几家企业获得了广电的CMMB入网许可,对CMMB的功能所有的功能进行大量的检测。
实际上是CMMB作为独立的模块在手机里面,不会影响到原有的通信,没有干扰,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一个技术。入网检测是应该做的,而且必须要做的,不论是从广电部门来讲,还是通信部门,从目前的发展而言,CMMB模块的技术通过这个检测没有问题,CMMB手机通过检测或者从市场上买到,是一个时间问题,不存在技术瓶颈或其他瓶颈。
主持人:那您预测一下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我们才能从中关村买到一部比如联想、中兴的带有CMMB功能的手机?
解伟:这还需要跟工信部的部门沟通一下。
主持人:目前广电与工信部还在沟通当中?
解伟:具体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忙完奥运会残奥会,产业部门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
从技术上不存在瓶颈。
主持人:我们在说3G,3.5G、4G,任何一项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中,现在CMMB在大规模试商用阶段,但是我想你们也会考虑后续会有哪些技术?下一代CMMB,可以这样称呼吗?
解伟:CMMB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技术体系,它可能是有多个标准,我们有200多个成员在一起讨论研究,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更快的应用到CMMB的发展上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很难用代去划分。
我们对以后的CMMB技术发展,希望它更高效更稳定更灵活,这个请大家放心,我们技术肯定是在发展,CMMB工作组、CMMB专业人员会持续实现国际上的先进技术。
主持人:您刚才说,在奥运期间很多用户跟您反映,有没有反映从技术上CMMB有待于提高的地方?
解伟:大部分用户不是很专业的人士,完全是从用户的角度提,大部分人提信号干扰的问题,也有人提能不能把图像的尺寸扩大一些?这些情况我们前期也经过调查,是通用的格式。我觉得技术的发展来讲,一个技术的应用,如果你非常了解,这个有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技术的发展也是这样,能够用这种移动音视频广播有很多种,包括DVB-H在欧洲应用,MediaFLO在美国应用,T-DMB在韩国应用。大家很奇怪,这些标准都在用,为什么不选在最好的,把他们都放在一起,比一比看谁最好,把他们统一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标准呢?
其实,这些技术他们的出生产生都是有背景的。举个例子,DVB-H它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技术,因为DVB-T地面网络发达,依托原有的网络基础可以减少新的投入。韩国有DAB数字音频广播,后来希望在这上面传一些多媒体业务,就衍生了T-DMB,但带宽受到限制。在美国,高通在做MediaFLO,把3G的标准融入到里面,每个技术都是根据本地区本国家最适合他的发展制定标准。
CMMB也是这样,我们也是考虑到我们广电业务特点和覆盖特征,来研究CMMB的特征,甚至来讲,我们也考虑到了我们的产业化实现能力,我们不是把世界上的技术不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实际上在做的过程中,我刚才说我们这个团队我们有200多个企业,我们要大量的争取国内企业的意见。
在一种技术出现的时候,可能欧洲能实现,但我们国内企业实现不了,是民族工业的瓶颈,我们跟企业沟通。实际上CMMB是领先的,我们不怕技术比较,我们有专门的技术评估报告,实际上我们跟DVB-H、TDMB在技术都是很领先的。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飞象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解所长来我们飞象访谈间做客,也希望CMMB未来的路走的更好。
解伟:再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