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2011通信展:重构花园 十个公司的蓝图字号

2011年9月20日 13:42  赛迪网  作 者:舒杰

通信展是观察通信公司的最好窗口。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本届通信展不但有传统的运营商、设备商,更有许多新兴的终端厂商和互联网企业,在这里,每个公司都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蓝图。

中国电信二次转型

在去年年底中国电信的工作会上,总经理王晓初抛出了著名的“新三者”论,即“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和“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为中国电信在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的角色定位。

从“哑管道”提供商到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再到“新三者”,上海电信研究院院长李安民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电信的二次转型已经开始。

今年2月,中国电信全面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布局“十二五”,这是中国电信“智能管道主导者”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其他两个角色定位的根基。

届时,以光纤化宽带网络为依托,中国电信将能够提供从底层网络接入服务到上层增值应用的全方位多层次通信服务,并利用光纤宽带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催生新业务、新终端涌现。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电信聚焦客户信息化创新,探索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之路。

而面向“十二五“乃至更远的未来,中国电信的信息化之路如何走?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技术,正在打破行业边界,重塑产业格局,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质变。

所以今年8月31日,中国电信发布了天翼云计算战略,致力于成为亚太领先的云基础服务提供者,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云服务。

中国电信创新事业部总经理肖金学认为,未来十年,必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此,中国电信今年建立创新业务事业部,实现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突破。

中国电信政企客户部总经理梁志平认为,在开放合作的新生态下,把电信的能力和合作伙伴的优势相结合是中国电信近来产品创新的主要途径,也符合“内容和应用参与者”的定位。

因此,八大基地的任务不仅是孵化新的业务,更是打造全新生态环境和产业链。对中国电信而言,转型的挑战依然艰巨。(吴磊)

中国移动 有取有舍

“对于发展数据业务,需要秉持两个原则,是否有时间窗口,是否有平台效应。”在8月初的中移动数据、市场年中工作会上,中移动数据部总经理高念书表示。从移动梦网到MobileMarket,从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到今天目标守住50%市场份额,中移动正在极力说服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只不过这种蜕变并不顺利,阵痛难免。

在刚刚过去的互联网大会中,开放平台成为中移动卖力吆喝的热点,中国移动总裁助理李慧镝表示,中国移动将会推出飞信开放平台,以期与产业链实现在内容与服务的合作。对比于移动梦网时代的以我为主,寻求合作已经成为中移动的主动选择。

对于合作伙伴而言,放低姿态的中移动显然更受欢迎,“理论而言,运营商是所有人的朋友。”UC优视CEO俞永福表示。

市场环境的变化显然是中移动改变的关键,据了解,中移动不仅开始在新增用户量上低于竞争对手,甚至于已经有少数几个省份在新增收入上低于50%的目标红线。而对于发展势头增长的部分业务及数据,同样忧虑重重。

此前中移动定义的新客户、新话务、新业务尽管依旧在增长,但其增长已经趋缓。不过对于目前作为重中之重的流量经营而言,一个可喜的信号是流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短信业务成为第一大数据业务,但是其流量依旧主要承载在2G网络。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目前的诸多撤退更像是受到外部冲击而来的被动的选择,而非有目标的主动战略撤退。其中的表现在于旧有业务并未完全退出市场,新的业务同样未能完全磨合,“框架已经有了,但是细节仍然欠缺,以总经理李跃提出的新型渠道作用为例,中移动究竟想要发挥怎样的渠道作用,是仅仅运营第三方业务,还是自有业务与第三方业务兼而有之,其中有了冲突如何取舍,这些都是产业链关心的问题。”Frost&Sullivan首席咨询顾问王煜全向记者表示。

显然,对于中移动而言,撤退已是不可避免,如何实现战略性撤退而非溃败才是实现未来目标的关键。(舒杰)

中国联通 加速“蝶变”

今年年中工作会议上,中国联通(600050,股吧)董事长常小兵表示,与前几年相比,联通的不利局面有了根本性扭转,但决不能“小富即安”,仍然需要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创新的思想,驱动梦想的前行。

“小富”,是联通当前情况下状态的写照。众所公认,中国联通正在迎来一个“蝶变”的关键时刻:在市场上,3G在口碑和市场影响力上完成了对竞争对手的超越;在业务开发上,行业应用取得突破性发展,新的品牌体系也已经建立;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公司新架构已经完全成形,未来发展道路已经明确。

在联通的未来发展规划中,3G的成功将是实现一切梦想的前提,中国联通在此将实现重点业务规模发展。充分借助终端、补贴、重点行业应用以及渠道等各方面的营销和激励政策,推动3G业务快速上规模。

当然,联通也不放弃其他领域:积极稳妥的推动GSM营销模式转型,保持GSM业务的稳定发展;推动固网宽带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加大融合产品的组合营销力度,保持固网业务稳定;加快室内覆盖和WLAN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速。

据记者了解,在这些方面,联通的战术将是推动重点市场新突破。扩大重点行业应用推广范围,以“沃派”为核心优化校园市场产品体系,深入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实现国际业务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

6月9日,中国联通启动了“沃行天下”2011年行业应用巡展,通过对移动办公、物联网应用及电子商务等三大重点领域的20多项行业应用创新产品进行系统演示和现场讲解,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另外,从今年七月中下旬开始,中国联通启动了“精彩沃体验”用户培训计划,通过体验营销的方式引导用户。“沃行天下”和“精彩沃体验”,代表了联通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新的尝试。

切合这一发展蓝图,中国联通在本次通信展上展出的内容既包括沃商店、沃阅读等新兴互联网应用,也包括手机电视、手机音乐等传统项目,另外,物联网和行业应用也将成为展出亮点,显示出联通在创新信息生活方面的长足进步。(张九陆)

华为 创业四大业务体系

在稳坐通信业第二把交椅之后,华为忽然发现,整个通信行业的大势已经再次改变,因此华为再次开始了创业,并进而推行了前所未有的转型计划:建立聚焦客户需求的运营商网络、企业网、终端及其他四大运营中心。

其实,华为转型并非心血来潮,且早有先兆。

2010年11月30日,任正非在“华为云计算发布会”的发言上表达了他对当前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他认为华为正面临双重困境:电信业面临天花板以及“云计算”时代电信业与IT业的相互渗透。“这对华为业务模式、市场策略、企业文化带来全方位挑战。华为必须从过去电信设备商封闭竞争的惯性中走出来,走向开放与合作。”任正非强调。

在企业市场,华为认为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使ICT不再局限于独立的信息通信产业,因此,华为将战略性地加大在企业市场的投入。

在终端领域,华为终端业务在战略上被提升为公司核心业务。这一战略取得成功,华为终端发展势头迅猛。2011上半年,华为终端全球销售额达到42亿美元,同比增长64%;全球出货7200万台,同比增长近40%。

尽管华为越来越重视企业网和终端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运营商市场仍将是华为的主力战略市场。

具有四大业务体系的华为,在未来也将有更大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运营商从电信基础设施向ICT信息服务领域拓展,这是电信运营商多年来一直的转型方向。(杨志杰)

爱立信 引领LTE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爱立信发展的两大基石十分明确:移动宽带与电信服务。

在移动宽带方面,爱立信高管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将不遗余力推进LTE。预计到2012年,全球范围内将至少有81张商用LTE网。在LTE网络覆盖的2亿人口中,有1.3亿人正在通过爱立信的解决方案享受LTE。

目前,爱立信已经占领了LTE的美国市场,这也是目前LTE部署规模和覆盖用户数最大的市场。下一步,爱立信将亚洲,乃至中国市场视为一个新的LTE热土。不久前,爱立信副总裁、无线产品业务部负责人艾华信访华时再次重申,TD-LTE这个市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全球市场,爱立信下一阶段的首要目标就在中国的市场上取得成功。

“毋庸置疑,LTE的大众消费时代已然开启。”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卫翰思在其内部刊物上感慨,并表示以LTE为代表的移动宽带战略,将成为爱立信重要市场目标。

另一方面,鉴于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爱立信在中国成立其第四个全球网络运营中心,以完善其全球电信专业服务布局。过去5年,爱立信来自电信服务的收入从532亿瑞典克朗增加到801亿瑞典克朗,2010年底占营业额的比重达到了39%。而在爱立信全球9万名员工中,有超过5万是电信服务人员。

据爱立信介绍,在中国成立的这一全球网络运营中心将集中提供客户支持、网络设计和优化、系统集成、网络部署和特别活动支持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全球网络运营中心,爱立信实现了其电信服务的快速交付。(谢丽容)

博通 让产品战略与市场深度切合

基于ConnectingEverything(连接一切)的核心信念,美国博通(Broadcom)公司不断为通信产业推出创新的芯片解决方案。同时,通过逐步布局培育新市场,不断扩大总体市场目标,博通快速确立了自己在目标市场中的核心地位。

今年是博通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它成功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的苦心经营与对市场战略的精确把控,使博通成长为全球有线及无线通讯半导体业的杰出技术创新者及领导者,跻身财富500强。

战略性收购扩充产品线

如今,通信产业竞争愈发激烈,单一领域或者单一产上的优势,已经无法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如何帮助企业以快速且具备经济效益的方式,实现产品线的扩展,增进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研究的课题。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收购实际上比自主创新更加有效。

近日,博通宣布收购高性能网络通信处理器领域的领导厂商NetLogicMicrosystems,Inc。此次收购将为博通补充大量的关键新产品线和技术,包括知识处理器、多核嵌入式处理器、数字前端处理器等等,都具备业界领先的性能和功能,有助于博通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无缝集成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缩短产品开发成本和周期。

博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cottMcGregor表示:“本次交易为博通的股东实现了战略的契合,领先的技术和显著的财务提升。针对无线基站的领先多核嵌入式处理器解决方案、市场领先的知识处理器以及独特的数字前端技术,都是推动下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通过收购,博通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对网络基础设施中集成端至端通信和处理平台的需求。”

事实上,这仅仅是博通众多收购案中的一个缩影。自1999年公司创建以来,博通已经实施近50次战略性收购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它的产品种类并使技术融合发展成高级片上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可以在家用宽带网关、企业和存储网络以及移动和无线通信等应用中同时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服务。

重点产品线快速推进

很显然,博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收购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其对未来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并快速制定相应的市场与产品战略,以抢得市场先机。

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无线数据业务量呈指数增长态势,运营商迫切需要对现有移动网络升级,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在网络升级过程中,运营商面临着经济性和性能挑战。为帮助运营商应对这些挑战,博通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BroadcomStrataXGSBCM56440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能提供极大的带宽,可帮助运营商实现网络的无缝迁移,以使移动回程传输网络具有以太网级性能。

而在通信展期间,博通将继续推出该系列的全新产品,以满足下一代运营商以太网汇聚平台所需的带宽、扩展和效率。凭借博通业界领先的集成能力,全新解决方案将功耗降低40%,同时大幅提升扩展性和灵活度。该方案非常适用于PTN和IP-RAN汇聚网络部署,可为运营商提供更大容量和服务密度,同时控制运营成本。

实际上,博通在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2000年以来,公司交付了超过20亿个以太网交换端口,推出超过350种交换芯片产品,涵盖所有交换芯片市场分类。同时,博通拥有广泛的知识产权,已获得和正在审批的交换芯片相关专利超过700项。

通信展期间,博通还将带来全新NFC解决方案。该方案将推动NFC技术在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移动设备上的采用。基于行业标准的新款芯片产品将极大降低尺寸和功耗,同时,使得添加NFC技术变得比以往更加实际。

过去20年,博通凭借其对产品市场的理解迅速壮大,未来20年甚至若干个20年的时间内,博通将如何发展?在博通看来,公司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如何保持不断增长,如何继续推出优秀产品,以及在新兴领域的表现。公司将通过推动各个不同业务组的自身发展来扩大公司规模,续写辉煌。(曹亮)

中兴 “同步领先”

无论在网络产品线还是在终端产品线,“进入前三”已成为中兴上下统一的目标。而用中兴CTO谢大雄的话来说,就是实现“同步领先”战略。

如何做好“同步领先”,对于以往处在“跟随”位置的中兴来说,也许并不简单。在任何市场,做跟随者永远要比做领跑者简单。因为不需要考虑发展方向,只要有魄力、有胆量、有可以调动的资源就能做一个好的跟随者。而对于领跑者,如何保持不断创新,并且保证每次创新方向的正确?都考验着企业的整体实力。

为此,中兴通讯(000063,股吧)发动了一场全公司“创新”运动。中兴通讯今年以来多招齐发,全面整合多领域创新对内设立亿元级创投基金激发员工创新、重组企业架构、开办“中兴大讲堂”。

另一方面,中兴也加大了对前瞻性创新的投入。7月,中兴通讯宣布新建十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分布在西班牙、英、法等发达国家。同时,中兴也和国内三大运营商联合建立同类的创新中心。

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兴的服务很好,产品也不错,但是每次中兴大卖的产品都是业内已经被证实、肯定的发展方向,这也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树立了中兴“跟随者”的形象。其实,在中兴内部,并非没有创新,更不乏前瞻性的创新,但是如何将这些创新包装成理念,更好的推向市场,让用户接受,却是中兴的薄弱环节。

分析苹果成功的原因,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颠覆性的创新都是不考虑用户感受的。虽然这样的结论难免偏颇,但是也不无道理。只有能够引导用户需求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领跑者”。(伊佳)

展讯 实现全制式产品线

自李力游接手展讯以来,展讯一改此前多年来在市场竞争中的尴尬境遇,经营业绩一路飙升。

以刚刚过去的今年第二季度为例:展讯营收同比增长124%,利润从去年同期的1110万美元增长到3250万美元。在国内功能型手机市场,展讯份额正逐步逼近30%。“手机产业,不应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李力游说,做高科技,做产品的开发,在可以降低成本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同时增加性能,很难。“但是做到了,公司就能够活下来,而且会发展的很好,因为产品好。”

李力游此言显然指的是其在2G市场的努力。在手机智能化愈演愈烈的大趋势下,展讯继续加强了对功能型手机市场的精耕细作。

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展讯通信发布了其2G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战略:WRE平台。另一方面,展讯在功能型手机江河日下的今天,开创了一种新的出货模式:展讯期望凭借与手机厂商的深度合作,保持并提升市场份额,以助力其平滑度过2G到3G的市场转型期。

在这个“百舸争流”智能机的时代,功能型手机市场的开拓虽然能够锦上添花,但芯片厂商更长远竞争力的打造,还有类于其在3G和LTE等领域的布局。

李力游透露展讯全制式产品线优势预计在2012年夏天体现出来。

此前,展讯已在芯片领域实现了多个第一,例如首个双卡双待芯片、第一颗TD-SCDMA芯片、第一个商用40nmTD-SCDMA多模芯片等。

据李力游介绍,展讯目前拥有一千多项专利,在TD-SCDMA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60%。

李力游介绍说,到今年底,展讯的LTE芯片将推出,到明年夏天,展讯从2.5G到3G、4G,从超低端、低端、高端、功能机到智能机,所有全线产品都将进入40nm时代,都是单芯片。“将全线领先竞争对手。”他说。(杨志杰)

阿里巴巴 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纵览阿里巴巴的多年发展历程,增强客户黏着度,锁定客户是串起“阿里帝国”的重要线索。云也好,云手机也好,目的不过如是。

推出云手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跑马圈地,马云虽然说阿里巴巴要抢移动、联通的饭碗,但其根本还是为了自己的饭碗。

手机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入口,也成为用户使用电商的重要手段。阿里巴巴自然不会忽视这一渠道,阿里云手机于是呼之欲出。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对阿里巴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进军移动互联网之前,阿里巴巴集团的几大业务已包括B2B、C2C、支付、门户、社区、SaaS以及刚刚起步的搜索引擎等,这些产品或服务几乎涵盖了互联网上的所有核心业务,他们的触角无处不在,一个庞大的网络“帝国”轮廓被勾勒出来。

而支撑这一帝国的则是数以亿万计的长尾用户。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此时与拥有庞大用户群的电信运营商面临着相同的困扰,那就这个用户群到底是怎样的?他们都在想什么?如何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粘着度,如何让“帝国”的脉络进一步清晰起来,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呢?

通信产品的特性,移动互联网、云手机给了阿里巴巴机会。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显著的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个性化的服务将大有作为;同时移动互联网及云的特性,致使软件的供应成本下降,优秀服务被人们所知道也从来没有这么容易过;最后,用户们可以在平台上通过搜索可自如地寻找到合意服务,阿里平台的搜索引擎甚至可以观察成千上万的搜索行动,然后将信息转化为搜索结果或建议。

长尾的力量铸就了商业帝国,移动互联网使得价值更大化。(杨志杰)

UC优视 从浏览器转向平台

从某种程度而言,UC优视可以被称为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大佬,来自市场的数据显示,其用户数已经突破两亿,更重要的则是来自于UCWEB浏览器平台的流量,更成为许多传统门户的生命线。

仅仅从过往而言,UC优视的成绩无疑是亮眼的。但是,对于UC优视而言,市场份额越大,同样意味着天花板越近,更何况这一市场中竞争对手的角色已经开始改变。

近两年,随着移动互联网领域大热,清冷多年的手机浏览器领域也开始热闹起来。腾讯、百度等传统互联网巨头相继将手机浏览器作为自己在无线领域的重要布局,Chrome、Safari等系统自带浏览器随智能手机的崛起重回战场,再加上以遨游为代表的PC浏览器向手机平台的迁移,竞争热度不断升级。

对于巨头的涌入,UC优视的竞争策略则是从传统的浏览器向平台转变,更快的做大自己。其中的关键则在于解决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尽管手机上网人群依旧在暴涨,但是浏览器对于用户体验的限制却依旧明显,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大多数手机浏览器无法播放Flash。在UC优视看来,自己有责任改变这一现象,于是有了U3内核的诞生。但是,对于UC优视而言,浏览器仅仅是一个开始,平台才是其最终的最求。

显然,对于UC优视而言,与巨头力拼直接开发操作系统(OS)并不现实,但在另一层面,用户真正聚集的平台并非只有OS,如何用真正的服务与应用吸引用户才是UC优视的制胜之道,“目前UC优视的市值应该已经达到10亿。”一位投资界的人士如是告诉记者。

编 辑:王洪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