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2011年9月28日
主持人:飞象网手机频道副主编 魏德龄
嘉 宾:百林通信董事长&CEO 魏 敏(下图右)

百林通信董事长&CEO 魏敏
主持人:这次通信展有什么特色产品和亮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嘉宾:这次已经是我们第五次参加这个展览了,从展台规模和展品内容来说已不断扩大,而且不断有新的产品进行展出。上海百林主要专注于网络规划和优化,不仅是中国移动、联通以及电信,未来我们还将有世界的国外运营商进行合作,这次展会也已经有了一些海外合作伙伴来寻找我们。我们会一路走下去,产品开发上不仅只做一些产品优化,百林因为和运营商是紧密合作,将以用户感知度为我们的出发点,使我们的产品是更加贴近客户。
主持人:之前有报导说中国移动正在搞G/T分流试点,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和趋势?
嘉宾:大家都知道目前3G像4G的演进已经很明确了,并可能在五来三到五年会商用。今年全国7到10城市的TD-LTE商用实验网开展的非常顺利,这就面临着未来的技术标准选择的问题,大家知道一个网络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从WCDMA,EVDO、TD-SCDMA的建设中分析到,今年TD一部分是四期完善,另一部分是五期建设,都是为了网络覆盖的更好。大家知道在中国移动的网络中,G网承载的主要是语音业务,当要在上面走很多的数据业务的时候,它的数据传输能力明显是不如3G的,同时其容量也支撑不了巨大数据传输压力。所以TD分流便是必然趋势,以此将2G网中巨大的数据业务压力转移到TD-SCDMA网络之中。现在中国移动也有自己的分流指标,这块便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领域,并也一直再行业里面保持领先。不管是技术产品还是对网络理解,我们很早提出关于2G/3G分流的操作及开发。今年的移动分流测试中我们在河南,江苏,包括现在的浙江,湖南,我们都有相关的业务。下半年将可能成为中国移动的一个优化的主要业务之一。这个不仅可以降低中国移动G网的压力,同时还能给TD网络的承载测试发展提供方便,所以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主持人:很多用户从平常使用感知中便能感觉到G网服务水平在下降,我们通过百林的技术,能够具体把中国移动的G网压力降低到多少?
嘉宾:G网用户发展的同时所使用的增值业务也在不断变化,过去是单一的语音业务,而现在是下载浏览,甚至还要实时通讯。这就意味着网络的上行及下行都要好,这个挑战是巨大的。对此,首先我们应该要把网络做好,第二我们要把用户自动的转移到可满足要求的网络中,这方面我们在网络侧的话可以通过网络的参数设置。过去由于TD网络覆盖不好,来回切换感知不好,眼前这个情况仍是一个过渡时期。未来随着TD不断完善,其中包括中国移动对TD网络投入的不断加大,尤其是未来在做LTE的时候,在满足不了覆盖情况下也可以自动切换到TD网络下,所以这个TD建设一定是不会浪费的。
主持人:现在都在倡导无缝通信的理念,比如在家里可以使用家里的WiFi,出门用3G,去郊区用另外的技术,通过百林的新技术能够让用户感知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能否到达我平常载使用中不会感觉到这些网络的切换,能不能说一些生活中实例描述一下。
嘉宾:我觉得我们用户有些还需要一些教育培养,尤其是在手机的参数设定上。最近中国移动提出一些能不能通过网络给我们用户手机用一键设定的方法来自动进行网络设定,并优先考虑使用TD网络。到家里以后自动的键入到WiFi,这些从我们设备这边来说,通过参数设置,下面的问题就是手机的问题了。我现在的手机就是设置的是TD优先模式的,到家里面会自动把WiFi接上去,我的3G下行使用量是较大的,但是我依旧可以有良好的使用感觉,同时也保证了通话和数据的安全可靠。而它在TD没有的情况下,会自动换到G网,使你感受不到你的通讯受到了影响。尽管在数据业务上TD到G网有明显的一些传输速度变慢的感知,但是我觉得现在还是过渡阶段,随着中国移动TD的发展网络的情况还是会改善的。
主持人:现在中国移动搞TD-LTE,同时工信部也要求其必须向下兼容TD-SCDMA,未来面临用户要互相切换,对百林也是一个好机会,百林在未来的几种网络制式间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嘉宾:我们把这种趋势叫做四网融合。因为我们还是提倡要用最好的技术和设备提供最好的服务,到那个时候对客户来说也将是无缝的改变。关于未来,我们认为LTE应该说主要还是在数据业务方面,尤其是实时数据业务,这必然将给我们生活也带来很大的变化。第二是移动性的,一般情况下语音通信切换越少稳定性越好,G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方面应该是可以做得更好的。百林在这方面会相应发布一些应用工具,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优化,这样就降低了优化制式要求和效率。上述这些也都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也是我们提倡的四网融合的理念。
主持人:这次百林的展台中也加入了云计算的概念,比如说用云计算处理网络优化,未来网络优化中加入云计算概念是不是一种必然趋势?
嘉宾:主要技术的推出也是因为大量的数据业务和数据处理,在我们过去做工具的时候,往往我们的瓶颈是计算机速度的不够快,CPU速度的增长后好了一些。过去是要用思科的服务器,硬件设备很贵。但随着云技术的推出可以把我们过去想做的,技术瓶颈不能做的一些优化,比如说异地优化,异地数据采集,大数据采集都可以通过云平台来实现,而且速度非常快,同时还可以分享。这个必然是一个方向,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云计算,你需要的问题当使用单机就可以解决的时候,也还是是比较好的,我觉得云对我们的未来的真正生活上面会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可能还更多的在个人业务上面。而在我们设备维护和优化上面,还需要随着一些安全性问题的改进而需要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