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个人信息频遭泄露 网络安全亟待法制护航

2012年12月19日 20:21  搜狐滚动  

互联网的出现让人类迅速迈入信息爆炸时代,网络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网络化生存也正以一个新型的社会形态覆盖全球。在这样一个崭新的网络世界里,应积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尤其在个人信息如何保护、真实身份泄露等问题的解决方面更是迫在眉睫。

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常常接听到陌生的骚扰电话、收到莫名其妙的短信和各种各样有金钱诈骗嫌疑的邮件,可谓不堪其扰。让人深感恐惧不安的是,公然暴露在陌生人面前的不但包括公民自身的姓名、职业、电话、家庭住址,还囊括了银行存款、投资状况等在内的所有个人信息资料,简直神乎其“技”。个人网络注册信息的频繁泄露导致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近年来因信息泄露发生的令当事人在经济、精神和名誉等方面蒙受损失的案件也是数不胜数。

案件发生的信息源来自当前各种网络运营商(包括银行、中介机构、保险公司等各种企业)。它们都保存有各自用户或者消费者信息数据库,其中涉及用户姓名、性别、年龄、生日、住址、婚姻状况、电话、银行账号等大量个人基本信息。针对这些信息,调查发现,目前泄露情况大致有4类:一是机构或公司对客户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不善导致丢失,从而被不法分子获取;二是机构或公司内部本身获取信息谋利;三是有关机构在未经法律授权或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机构;四是专业不法分子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搜集。

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不仅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也给许多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这也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网民在很多时候只能是通过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的自觉来防范各类信息泄露和欺诈,从而导致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保密越来越被动,一旦因身份信息泄露而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想维权都找不出具体明确的侵权人,甚至找不到可依据的法律。

因此,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维护公民隐私权,网络安全法制建设就势在必行。国家应加快个人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的相关立法工作,尽快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公民身份体系并逐步推动网络实名制的真正实施,在建立信息安全产品安全审查和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大监管机制的建设并修订相关法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还网络一片安全的天空。来源光明网)

编 辑:魏德龄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