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列表新闻 >> 正文

爱立信中国首席市场官常刚:网络社会才刚刚开始

2012年9月19日 17:08  CCTIME飞象网  

    访谈时间:2012年9月19日

    主持人:飞象网总编辑 计育青

    嘉宾:爱立信中国首席市场官 常刚

    主持人:昨天我们也去爱立信的展台看了,确实是展示的内容很丰富,而且也是比较前沿的科技,请介绍一下这次参展的情况。我们处于“网络社会”的什么阶段呢?   

    爱立信:这次参展的主题是“网络社会”,目前我们整个产业还是在向这个愿景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社会也是一个维持整个产业链需要为之推动的目标。我们这次展览的亮点分三个方面,业务的创新,包括我们在全球推出的移动宽带市场活动UNPLUG,还有全方位视屏解决方案以及一些行业应用,如智能交通应急信息系统、公共安全LTE专网、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等。另外,我们也展示”智能立体网“,包括wifi也能够跟我们的三网变成一张网络来管理。还有LTE也有最新技术的展示,TD-LTE/GSM CSFB的演示,这在LTE部署初期的时候能够确保用户的语音体验最佳,在这个网络之外,第三部分就是智能运营,因为网络的功能要突破整体的系统的支持,把功能发挥到最佳。运营也是把“智能管道”的能力结合上我们监控的体系的建设,智能营销体系的建设,还有智能保障的体系,这三方面结合到一起,是综合的智能运营。   

    主持人:昨天的展台详细的介绍了“智能立体网”,是我们新提出的概念吗?   

    爱立信:要是说亮点,以后的网络的发展可能需要互相配合,尤其是高话务量的地区,我们需要满足密集的地区,比如展会的地区话务量增加后的用户需求。和wifi的配合最关键的还是要考虑干扰抑制的配置,智能立体网络里面强调的是不同形态和热点地区来进行协同部署,部署的基础是已经有一个好的覆盖。智能立体网的另一方面,目前wifi还不是独立的网络,应该是与一个大网协同。目前,手机终端会自动切换到wifi网络,那我们的流量都在wifi上面,可能因为用的太多了。wifi上面的体验有的时候还不如大网的体验。智能立体网,通过wifi的集成,实现智能分流控制,无论流量从Wifi,或3G/4G走,用户使用业务层面无感知,实现最大程度用户良好体验。   

    主持人:在中国,技术应该怎样的落地?   

    爱立信:刚才说到智能网络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吸收话务量,不同的网络保持不变,中国需要时间来考虑它的部署,有一些时候有的地方的话务量可能比较高了,现在主要的是wifi怎么和现网做协同,小蜂窝的部署可能要放到计划里面,也在大规模的来考虑。   

    主持人:目前来说还是属于前期的准备,还没有到具体规模部署。   

    爱立信:对,现在和运营商做很多技术的讨论,包括网络的方针,要看具体的情况。国外的部署也没有大规模的。国外的运营商在实验,包括3G和4G的网络,还有大网的配合。   

    主持人:TD-LTE是一直大家绕不过去的话题,包括昨天爱立信和青岛做了一个GSM/LTE共站测试,爱立信目前是怎么看的?   

    爱立信:我们非常重视TD-LTE的发展,在青岛的工作是我们准备工作之一,实验室测试和小规模的外场测试,现在要进入大规模的外场测试,我们都在积极的准备,包括国内的积极的研发和国外的积极研发,爱立信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在青岛是GSM/TD-LTE共站共天线功能测试,以后新站点的获取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已有的站点、已有的机柜设备等。我们在青岛做的规模功能测试就是利用现有的GSM基站,设备也可以和我们的GSM的设备结合,可以把我们TD-LTE设备插入到客户现有的机柜里面,从而实现支持TD-LTE功能。

    这种共站可能有人会担心会不会影响相关的技术,单点的技术没有问题,在青岛我们做了规模的测试,规模组网之后我们验证了结果,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GSM 网络在LTE之前和LTE上来没有影响,这也是从真正规模网络证实了这点。    

    主持人:现在来说LTE终端TDD还是与FTD相差比较大,我们在终端上也有一些措施?   

    爱立信:我们主要通过ST-Ericsson 来推动终端的发展,这次也参加了展示,展示了TD-LTE的芯片,也希望芯片能够服务于TD-LTE的建设。   

    主持人:今年的专利之争是比较激烈了,爱立信的2G和3G的专利已经领先了,那现在在专利方面有什么规划?   

    爱立信:专利是我们持续创新积累的一个结果,爱立信对专利的使用是遵循FRAND原则,我们对合作伙伴是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原则和合作伙伴达到互相授权的协议,电信行业的专利协议的授予环境需要更多的厂商一起来合作,我们也不希望有这方面的战争,但是我们也希望能够避免有一些厂商不付专利费,那对已经支付费用的厂商也是不公平的,希望大家是在公平、透明的开放的环境下,来把我们的一些好的想法或者是别人的好的想法可以使用到产品当中。   

    主持人:我们在移动宽带领域的领导地位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如何保持在电信服务方面保持优势?   

    爱立信:电信服务来讲我们是领先的位置,我们现在的做法更多的是基于我们已有的比较强的技术的积累和我们的整个的流程方面、工具方面、管理方面的积累,把整个对运营商的运营体系重新做梳理,我们现在管理的用户已经超过9亿,我们在全球也建立了3—4个全球服务支撑中心。另一方面也希望内部的资源能够以规模的方式互相的分享和支持,真正的把原来的运营商的效率提升,通过爱立信的专利管理能力体现出来。包括中国开始运营商的GNOC都增强我们在这个领域能力。西安将马上就要成立我们的全球服务中心。我们是去年宣布的,正式运营是在10月。真正规模效应是一方面,还是要把整个的流程管理,运营体系要做一个梳理和变化,这样才能把效率提升起来,服务的价值才能有体现。

    我们的服务和承诺是降低运营成本,如果我们没有两把刷子的话,这个事拿过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负担而不是提升,要做第一不光是规模第一,更重要的是效率第一。   

    主持人:业内比较关注的,行业各厂商财报陆续出台,经济在不断的下滑,我想听听您对这个行业的看法,爱立信有没有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爱立信:行业财报的情况不太好有一些原因,比如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运营商投资更谨慎,向4G演进,欧洲很多运营商进行网络现代化,项目的招标和竞争也很激烈,比如原来只有两家厂商,但是真正做网络现代化的招标是面对所有厂商的,竞争是非常的强的,不光是收入还有利润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换一句话,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厂商。再差的行业里面也会有一些好的厂商是做的不错的。还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比拼,竞争是一个长征,不确定性的增加还是经营状态不好,对各个厂商和产业也是重新思考和改变的机会。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基本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的数据业务量的发展预测等,机会还是很多的。几年之内的业务流量的15倍的增长,对网络的需求,“智能管道”等,还是有很多的机会的。关键是怎么能够把运营商的需求了解还有最终用户对网络价值的认同。这样就是整个产业链的协调价值的体现,从而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这是共同作用和共同配合的。我觉得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推动这个产业发展。

    运营商也经常说他有很多的压力,更多的还是在于我们怎么能够把真正的网络价值和服务于客户体验的价值,能够让用户接受,真正的认为这个价值是我值得付出相应的费用的价值。你只有通过价值的深入化或者是广泛的接受,才不是单纯的管道,而是真正的“智能管道”。   

    主持人:爱立信这两年在战略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变化的,比如说收购其他的公司,爱立信在战略上为什么要做这些?   

    爱立信:我们的CEO也说到了我们三个第一,我们的战略重点首先是确保三个领域保持或者是稳固我们的第一的领导位置,资源的倾斜我们会更加的明确,这也是主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做的不够好,达不到前几名或者第一的目标,相应的讲可能把资源聚焦在重要的领域,把这个第一做好。   

    主持人:今年我们连续收购了一两家公司,未来还有有这样的战略吗?   

    爱立信:我们还是要利用自己的能力来发展,收购是一个能力的补充,战略的中心还是要把自己本身的业务做好。   

    主持人:爱立信一直在谈网络社会,您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实现了什么样的网络社会化,爱立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爱立信:我觉得才刚刚开始,是有弹性的智能网络支撑的有保证的一个网络社会的愿景,我们讲智能基础设施宽带还有很多的用户没有覆盖,虽然已经有十几亿的用户,但是我们讲的无缝的基础设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达到,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构建,还有运营体系,云的建设,还需要一些相当的时间来真正的实现。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非常大的机遇,现在是越来越多的电信产业和电力、网络安全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是社会生活越来越不可缺少的,这个潜力刚刚开始挖掘,也有很大的内容需要做的。还有一些联网等,都是在考虑融合和加速,我们是希望网络社会能够在5-10年之内能够有一个台阶性的越阶的发展。现在我们觉得刚刚迈入到网络社会。但是这个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讲网络社会是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的话,整个产业链的发力能够更加的集中,但是对产业能够有共同的期待,我们觉得前景是非常的广阔。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爱立信能越走越好。   

    爱立信:谢谢。

编 辑:王洪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