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CDN大会现场直播 >> 正文

艾瑞刘雷鸣:移动互联网行业趋势分析

2013年7月18日 14:43  CCTIME飞象网  

   

刘雷鸣

 刘雷鸣:大家好,我是艾瑞咨询的刘雷鸣,今天下午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移动互联网行业一些研究成果。开始之前有一个小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面对现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潮流,在大家的意识当中,未来移动互联网是否能够完全替代PC互联网,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听我下面的一些内容。

    分析一个行业的话,首先还是要看这个行业的基础,这个数据截止到昨天已经过时了。首先看一下移动互联网网民的增速,2012年相对于2011年,移动互联网网民增速是18%,而PC互联网网民增速接近10%,从增速上来看,移动互联网网民增速要远远快于PC互联网。但是这个数据截止到昨天,PC互联网网民数量最新数据是5.9亿,移动互联网网民是4.6亿。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简单的运算一下,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网民的增速都是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换句话来讲,从网民基数增长的态势来看都是在趋缓。

    在网民的基础,我们再来看支撑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就是终端设备的数量。截止到2012年,智能终端的数量是3.6亿,这3.6亿是在过去一年之内在使用状态智能手机的数量。智能手机的增速保持在30%几的比例,这个比例相当于移动互联网网民增速的2到3倍,换句话说,未来移动互联网市场体量进一步增大,一方面取决于网民基数的增长,另外要取决于智能终端的普及,而这个普及速度是非常快的。

    智能终端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对于中国来讲,国内移动网民4.2亿,截止今年6月底是4.6亿,但是这时候智能终端量是4.24亿,反观在中国手机用户量是11亿,也就是说我们有11亿的基础是作为智能终端普及的基础。同时,近几年基于安卓平台的手机终端产品的更新还贷速度是非常快的,而千元级迅速的出现让智能终端普及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从而为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增长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同样现在在移动终端上集中主流的操作系统,在一年前或者是一年多以前,业内大家都比较认同安卓和iOS两个操作系统成为移动终端的主流操作系统,那个时候安卓和iOS操作系统市场比例大概相当于7:3的量级,但是到了现在在所有操作系统里安卓占了六成以上的份额,如果我们只看安卓和iOS这两个操作系统,可以看到iOS份额有一定的下降,如果把安卓和iOS两个系统换算率是百分之百的话,这时候iOS市场份额是不足30%,也就是安卓进一步抢占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

    前面主要提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几个基础数据,用户的基础、智能终端的量,还有未来主流的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情况。

    这时候再来看看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有什么样的特征?首先是年龄上的差别,跟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有一部分特点是跟美国相似,在高龄人群覆盖上相对来讲都偏弱,不单纯中国市场这样,美国市场同样这样,智能终端在老年人市场里普及或者是渗透率一直不足。但是另一方面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的低年龄段的人群智能终端渗透率还是有很大的空间,这一块和美国市场不一样,美国年龄人群智能终端渗透率最高,这是中国市场区别于美国市场比较明显的差异。

    另外在中国智能终端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去的覆盖情况,中国移动互联网自从诞生之初起源于草根阶层,最早移动增值那些服务很多应用都是由低收入人群先开始大量使用起来。早期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是以三低人群为主,只是这两年整个人群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在智能终端用户渗透比例来说,低收入人群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跟移动互联网网民渗透比例来比,智能终端渗透比例是不足的。

    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在移动终端通常都是倾向于使用什么类型的服务,从整体数据来看,30岁以下的人群都是比较活跃,无论是视频也好,新闻咨询也好,还是游戏,他们的使用比例都会比较高。相比而言,在年龄偏大的人群当中,对电子阅读类的应用使用相对比较多一些,游戏明显会减少,当然这个也是跟不同年龄的人群生活和工作的需求不同有直接相关的影响。

    另外看看用户的行为轨迹,一天当中24小时,在I和I没有出来之前的时候,之前只做过关于PC互联网网民使用量的曲线,如果看到之前曲线的话差异非常明显,只有PC的时候那条绿线是在上午10点钟起来一直会持续到晚上11、12点,一直处于高位的状态。但是现在iPad也好、iPhone也好,移动终端迅速普及,除了9、10点上班的时候PC使用达到峰值以后,16点下班以后,大家回到家里在书房、卧室、客厅所使用的上网设备已经逐渐被移动终端设备所取代,而不再会爬在电脑面前上网。同样在早晨7点左右,iPad和iPhone使用量会有一个迅速的提升。

    同时看一下他们上网干什么,这是基于一天24小时当中大家在不同时段应用的类别,中午视频使用会有一个上升。另外晚上7点到11点之间,无论是视频的应用、社交的应用,包括有一些地图类的使用,都是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下班之后大家无论是出去参加聚会,还是回家进行娱乐消遣也好,对于移动应用的使用已经是常态化了。

    从他们使用的数量上来看,娱乐类的每个用户每个月使用的数量是偏多的,要满足他不同类型的娱乐需求,而日常跟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固定在一两个APP上,这是相对来讲比较好的信号,如果APP产品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对于形成一个用户黏性来讲还是有它的可行性。

    通常一个APP用户流失的情况,这从用户下载安装一个APP到最后流失掉的时间,在用户下载安装了一个APP到用户流失,第一周流失量最大,流失一半以上,也就是58%的用户会在第一周左右流失,这个流失包括卸载或者是沉默不再使用,对于产品的开发者来讲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用户使用的第一周内能够保持一个很好的活跃度的问题,能够让它有一个持续性的活跃。这是用户对于APP下载后的留存情况。

    在用户有这样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目前移动互联网这个领域有哪些比较热的细分领域是有前景或者是现在做的很不错的。这是目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的类别,包括地图、包括搜索,包括社交、浏览器等等,这些类别有很多类别都是在考虑做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级的产品。对于移动互联网端入口是否会存在或者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大家都是在探讨和摸索阶段。

    下面看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到2013年Q1艾瑞最新数据来看,整个市场规模是191亿,相当于去年同期增长了70%,整个增速跟去年增速相比有一点下滑,但是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增速,中国整体互联网经济的增速截止到去年基本稳定在40%到45%左右,而对于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来看,它保持的是70%以上的增速,大家可以想像移动互联网整个市场体量的增长空间未来会有多大。

    另外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里不同的类别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早期中国移动互联网起步之初都是以电讯运营商为基础然后做更多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在2011年Q1的时候比例仍然很大,占到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在两年的时间里,60%下降到现在的41%,还是在市场体量放大的情况下下降了20个点,可以想象这部分的量有多大。同时在移动互联网这个领域里,做产品的同志有的说挣钱,有的说不挣钱,真正做的势头很好的就是电商,电商整个市场份额现在已经增长到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三成左右。除了点上以外就是移动营销在近一年左右时间整个市场份额增速也是非常快。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对于广告主而言,在移动终端进行广告投放或者是营销活动选择的话,逐渐的被广告主所接受,并且更多的被使用。

    说到点电商,先看一下移动点上这个领域,首先移动终端覆盖用户数和PC端覆盖用户数的比例关系。在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PC端和移动端覆盖用户比例是10:1的关系。同时访问次数的比例,对于移动终端和PC端访问次数的比例,他们的比例关系相当于7:3,PC端是7,移动端是3。大家了解一下天猫或者是京东,有一些主流的电商企业据我了解在过去一年当中,也就是2012年当中,来自移动端的订单量占整个三成左右,用户访问次数跟它订单量正相关关系是很强的。1/10的用户覆盖贡献了30%访问次数,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进行购物活跃度和贡献值是相当明显的。

    这里列出一些典型的电商企业,在过去大半年的时间整个用户的覆盖情况还有用户的覆盖增长情况,对于天猫来讲,在去年11月11日大促的时候用户覆盖增长及其明显。

    对于移动电商为什么能够被用户所使用的深度这么强或者是能够贡献这么好的价值,对于整个移动电商来讲,有它独到的优势,有它的便捷性,如果解决用户的支付和选择时的瓶颈问题,对于用户来说选择移动终端购物更加便捷。同时移动终端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推荐方案,点上可以跟社交结合,可以做到更垂直化。

    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前两天跟别人聊到现在也有很多人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做电商,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其中谈到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位女士在微信平台上雇佣几个小孩开几个微信帐号,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卖泰国佛盘,客单价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但是是标准化产品。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电商销售一个月是几十万到上百万,在营销的投入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这是利用社交的工具进行电商的操作,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所以对于在移动电商的开展如何跟现有社交产品或者是如何能够把你的产品做的更垂直化、有特色,这对于未来移动电商至关重要的两点。

    另外是游戏,最近两年有无数团队投入到手游有行业里。对于移动游戏来讲它也是很重要的细分类别,无论在PC端还是在移动端,游戏都是最早实现商业化变现的服务类别,整个游戏市场规模增速还是没有点上那么快,但是相对来讲增速跟整个互联网经济增速是持平的。

    另外很多手游的团队或者是公司都在尝试去海外市场,通过海外收入来弥补国内收入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用户端收费市场并不是很成熟,而在国外用户的习惯比较成熟,容易实现用户收费的模式。海外市场收入增速比整体手游市场增速要快。

    哪些游戏是消费者或者是用户最喜欢的?最多的是棋牌类和益智类的。包括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大家疯狂玩儿过一阵猜成语、猜品牌,这个也是属于现在比较典型的游戏产品跟社交类产品进行联合运营的模式。 对于策略或者是动作这两类游戏,虽然这两类游戏在PC端是比较主要或者是大的类别,但是由于终端体验的问题,在移动端并不是最大的类别。

    刚才提到海外收入的问题,对于去海外进行游戏运营实现海外收入的产品,主要还是通过iOS平台进行获取海外游戏的收入,换句话iOS用户由于平台的特性和用户的基本特征,对于付费的接受度还是OK的。对于游戏下载类别的分布,中国的游戏用户和美国游戏用户在前四类上基本一致,全世界游戏用户可能在兴趣爱好上还是有一些共通性,这是各种APP的类别。

    游戏用户覆盖的情况,通过用户覆盖的情况,对于小型游戏或者是益智类、休闲类的游戏是适合小型创业公司做这样的产品,而对于大型客户端游戏还是以大型公司运营为主。这是目前游戏的现状。

    最后一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发展趋势,前面Gartner的朋友已经跟大家分享了很多,在趋势的判断上大家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点。

    第一是入口的争夺,无论在PC端还是在移动端,各家企业都是在争夺入口。PC端的入口都是在平台这个层面上争夺,而且现在格局比较稳定。对于移动端来讲,移动端的入口争夺深入的要比PC机更深,它已经直接深入到硬件这个层面上。而且无论在硬件操作系统还是在平台应用等等各个层级,大家都是在构建自己的入口级的产品。至于未来移动互联网到底是哪个层次或是什么类型的产品才能成为入口级的产品,我们只能是拭目以待,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态势。

    第二是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或者是智能手机的终端会让云服务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会让之前讲了多年的多屏融合能够真正走向实际的应用层面上。未来的使用对于用户来讲一定在多屏之间进行跨越使用,换句话来讲,我们能够掌握用户的数据是非结构化数据,对于企业来讲如何能够把用户在不同终端上非结构化数据整合起来,并且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运算,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也是考验一个企业对于云服务应用水平的问题。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讲,云服务的能力应该会成为考验这个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这一块水平很重要的指标。

    另外是开放平台,开放平台最早是在PC端上,不同企业都在构建自己的开放平台,希望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讲,开放平台更加重要,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用户的使用习惯,都是呈现比较严重的碎片化。对于开放者也好,对于用户也好,如何降低他们开发成本或者是决策成本,这个开放平台进行所有产品的集成也好或者是提供更多的移动资源整合也好就至关重要。对于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来讲,开放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整个环境是否健康的问题。

    最后一点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互联网行业一直以来是属于技术驱动型产业,当然现在逐渐转化成以数据驱动化,更加注重数据问题。但是我们反观过去十几二十年来看,互联网领域每次大的变革背后都是由于出现了某些革命性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应该有合理的预见能够对整个产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变革。首先是HTML5,是否对现在主流使用APP环境进行变革,这是大家很困惑的问题,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HTML5能够造成特别大冲击的苗头,但是未来我们不能否认它没有这种可能。

    另外是谷歌Class视觉增强技术,所有这些技术在终端的使用都会引起我们之前一些服务形态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很有可能就是革命性的改变。所以这些技术发展前沿性的跟踪,以及它对用户需求满足上有什么独到的点,这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关注的问题。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些。

    最后回到前面提到的问题,对于未来或者是对于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活着还能够看到的那一天来讲,移动互联网是不是完全取代PC互联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从连接方式去区别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来讲,它不是根本性取代,而是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再去满足终端用户需要这个层级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有替代PC互联网的可能性,也就是有线连接将逐渐消失。从另外一个维度,从终端形态来看区分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来讲,它不应该是替代和取代的关系,一定是融合,不同的终端形态最终会融合成为一个共存的状态,共存在大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所分享的观点,谢谢大家!

编 辑:崔玉贤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