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IPv4地址将枯竭?这是个伪命题

2014年2月20日 14:11  驱动之家  

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听过这样一种论调:“基于IPv4的网络地址资源很快就要枯竭了,互联网要完”。事实上,2011年2月,IANA就已经分配了最后几块IPv4地址段,当时所有技术人员都担心IPv4地址即将耗尽,准备开始着手迁移至IPv6。而现在,3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用着IPv4,看上去凶残无比的互联网地址危机,为何没有发生?

问题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实际上,运营商直到现在都依然在不慌不忙地分配着IP地址,以笔者在电信行业从业的经历来看,IPv6的现在也只是止步于试点阶段。理论上,IPv4地址可能会在“2014年的某个时候枯竭”,但是这个时间实际上已经一再被推迟,就算手持设备爆发式的增长也似乎没有对运营商造成迁移IPv6的压力。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什么时候能真正用上IPv6?等白名单建好?

我们来再复习一下IPv6。IPv6地址空间由IPv4的32位扩大到128位,理论上就算人类将地球上所有沙子都变成晶体管,依然会有足够的IP地址给电子设备使用。而且IPv6有诸多IPv4所没有的特性,例如Ipsec安全认证,例如anycast等等。

但是,目前IPv6普及有个相当大的问题。首先,IPv6不兼容IPv4,没错,V6-V4隧道这些手段最多只能算临时应急,用在运营商级别的网络中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运营商假如要普及IPv6,就需要使用双栈方式同时配置IPv4和IPv6地址,即使路由协议支持,光配置地址都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工作。况且运营商的业务并不止单纯的配置IP地址,还包括各种VPN,语音专线,数据专线等等,将这些全部迁移到IPv6将是一个规模超级庞大的工程。

再加上可能会存在的更换老旧设备的问题,运营商更倾向于使用各种NAT技术,包括CGN(运营商级别NAT)等等,来拯救IPv4。

通俗的说,GCN就是将一个公有IPv4转化成多个私有IPv4使用。这种做法在目前来说,大体效果相当有效,但是任何具有基础网络知识的人都能感到里面的隐患。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导致一些全球性的IT服务无法区分用户,典型的例子例如日式P2P软件share那著名的端口错误,以及(又是日本人的)PSN那烦人的NAT3错误也有部分是由于运营商的原因。对于需要公网IP以使用一些服务的用户来说,这种方式是无法忍受的。

除了这些以外,运营商之间互相购买IP地址也比较常见。以美国地址分配机构ARIN为例,它手中有约2400万IPv4地址,同时提供了一个流程帮助ISP从其它ISP购买剩余的IPv4地址。IPv4地址仍然剩余,对ISP、 企业和客户来说,并没有迫在眉睫的地址枯竭危机。

这些措施都舒缓了单个运营商迁移到IPv6的压力。而如果运营商没有下决心全面迁移到IPv6,单纯开始做少数试点,这些的意义并不会很大,最多会释放出部分掩码为255.255.255.255的末端用户IP,中间和其他IPv4网段通信依然需要IPv4地址作为隧道之用——但是这种试点依然相当值得鼓励。

不过以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来,运营商就算下定决心迁移到IPv6,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刨除采购设备不谈,这相当于将整个网络拓扑重新配置,工作量可想而知。

就国内运营商的情况来看,三大运营商光是目前进行的光纤入户工程以及配套的接入网传输网建设,就已经牵扯了相当一部分精力和资金。再加上相应的路由协议配置,各种业务专线配置,以及国内名目繁多的各种会议和活动(没错,人大开会、政协会议、国庆假期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会议和公众假期期间是不允许配置网络的,俗称 网),即使运营商大撒金钱,中国互联网的IPv6化也至少要让整个通信行业通宵3年。而当运营商没全面IPv6化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当然也不会花费成本进行IPv6的配置。

那么,运营商还没火烧屁股,IPv6是否依然是镜花水月?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IPv6的用户正逐年增多。目前访问Google的用户中,使用IPv6的用户已经占到了3%,是2012年的2倍以上。目前众多国际网站已经有IPv6访问能力,而根据2013年的新闻,中国电信已经着手对整个网络的部分骨干节点和接入网进行改造,使之具有双栈接入能力。

IPv6不会马上到来,它需要很多时间,甚至没人知道需要多少时间。但是,记住,目前我们对IPv4的一切拯救手段都只是临时抱佛脚,IPv6必将会是未来的方向。

新闻标签:互联网评论分析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