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之后“互联网+”概念持续发酵。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重要的传统产业,车联网就是汽车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近几年,谷歌、苹果等IT业巨头宣布进军车联网后,行业热度更是空前高涨。目前在“互联网+”风口下,车联网更成为焦点话题。车联网涉及汽车制造、互联网、物联网、车载终端制造、服务等领域,是一个跨行业的产业。据预估,到2020年中国每年的汽车销量将达到3500万台,是美国的两倍;而有车一族的消费能力一般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面对巨大的潜在市场,在汽车行业、IT行业共同努力下,“互联网+汽车”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竞争高地。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信运营商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互联网+汽车”之路呢?
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布局车联网
2012年8月,中国电信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同建设上海“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信以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车等车载服务作为切入点,合作开展上海地区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项目的研究探索。并且,“中国电信车联网服务上海基地”随之在上海挂牌。目前,中国电信已推出“InteCare行翼通”车载信息系统。2013年6月,中国电信车联网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在江苏无锡首发上线。
2012年10月,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正式在重庆挂牌,主攻车联网业务。同年,中国移动在山东面向私家车和部分行业用户推出了新型车联网产品——“行车无忧”智能终端。2013年5月,中国移动在山东针对老人经常使用的代步电动车推出了“智能安全车”系统综合解决方案。2014年10月,中国移动与德国电信签署合资协议,成立车联网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依托德国电信在欧洲市场成熟的车联网平台技术,以及中国移动的网络资源、本地业务开发运营经验,面向车载前装、后装市场提供硬件、车联网云平台、系统集成和运营以及内容服务端到端的车联网解决方案。
2014年4月,中国联通与爱尔兰Cubic Telecom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给特斯拉提供汽车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特斯拉用户提供汽车信息化服务。4个月之后,双方又在四川成都签署共建充电站战略合作协议。目前,中国联通已经为宝马、福特、一汽、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多家车企提供车联网服务,并在芯片、终端、平台、内容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可见,虽然策略有差异、侧重点不同,但是三大运营商已经把车联网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业务来发展。
除了经营流量,还要重视OBD及大数据
对运营商来说,目前主要以两种方式切入车联网:一是与汽车厂商合作,开拓前装市场;二是发展针对车主个人的后装市场。无论前装还是后装市场,运营商目前都只是流量管道,利润空间较小,在这个产业链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与当初TSP(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运营商必须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在与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之路上更向前迈进一步。
在“互联网+汽车”时代,流量经营、产品合作、营销合作等都有不小空间。在产业链各方的博弈中,运营商想要通过车联网发展来加快自身战略转型,必须明确自身定位。笔者认为流量管道、OBD、数据分析及行业应用是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运营商应充分凭借自身的网络和资源优势,提供稳定可靠的流量管道。从基础网络来说,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4G牌照,与以前相比拥有更高的通信速率、更低的流量资费,这无疑是运营商在车联网方面的最大优势。基于网络,运营商不仅可以为车与车、车与路、人与车等各种参与者提供连接服务,还可以向产业链中其他相关方提供语音、流量等通信服务。
其次,运营商还要基于管道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创新更灵活的业务合作模式才能把这盘棋下活。车联网要实现车、人、路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甚至为未来的无人驾驶打下基础,数据采集是关键一环。运营商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生产OBD(车载诊断系统)产品,获得车辆数据采集的入口。就目前看来,车联网在全球的最佳实践和应用,是服务于汽车后装市场。所以,OBD 产品的市场并非在于它的硬件,而是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体系。OBD采集来的数据可以用于很多方面,比如4S 店远程掌握汽车故障及安全隐患信息、通知车主进行维修等。
2014年5月,腾讯推出了OBD 产品“宝路盒子”;2014年6月,博泰发布了OBD 产品“iVokaMINI”;2014年12 月,博世展示了其首款OBD 产品“BV-Link”;联想集团计划推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解决方案,方案以车辆OBD/CAN技术为亮点。这些产品本质上都是让车与手机、车与人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为后续的应用打下数据基础。所以,获得OBD数据是运营商在车联网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的一个关键。
获得了车辆的相关数据后,运营商可以整合自身的信息服务资源、技术优势、行业市场推广经验、客户基础等优势,与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推出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提供给汽车行业的企业,也可以提供给最终消费者。
汽车行业大数据价值不菲
汽车行业大数据是“汽车产业链数据”和“人的行为数据”交互融合的数据,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对于车企来说,它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洞察需求、预测趋势、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实现企业优化运营和管理等。
在产品设计方面,大数据可以挖掘出潜在的需求及趋势,帮助企业更好地改进和优化产品设计。在汽车销售方面,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制定有效的推广策略,实现精准营销,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营销费用,还可以根据客户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购车计划,提高客户满意度。2015年2月,上海通用汽车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上海通用汽车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制独一无二且深度贴合用户需求的营销方案,为用户提供同步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的品牌和产品体验。
笔者认为,运营商可以为车企、4S店、保险公司、物流企业等制订解决方案,使这些企业在汽车销售、汽车金融等方面实现精准营销,精确运营,提高客户满意度。如果车联网产品能够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在车上时,能和大家联络,获得路况、车况、停车位、消费等信息;在维修保养、二手交易时,能了解汽修常识、交易行情等信息,那么就会有市场。运营商只要能找准切入点,一定会有收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术业有专攻,“互联网+汽车”之路不是IT业与汽车行业的博弈,是多方共享共赢,这条路如何才能走好走远,需要各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运营商不必从前到后一把抓,参与到每个环节中去,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将资源能力、运营能力、终端能力、互联网能力有效整合,辅以灵活的商业模式,就能在“互联网+汽车”这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上找到可持续的盈利点,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