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三一互联网实践及推进建议

2016年2月1日 12:03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赵志伟/文)2月1日消息,今天“工业互联网实践及推进研讨会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万寿宾馆召开,飞象网作为合作媒体做全程直播:

下面是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的讲话:

贺东东:尊敬的高主任,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在这里我很高兴能汇报一下我们三一重工在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方面的一些实践。

这些年我们从三个角度,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实践做了一些探索,一个是基于流程的业务变革,为什么讲这点,作为一个大型的制造企业,其实你从技术层面去解决问题是一个方向,但是首先整个公司的业务流程,你是不是市场导向的,是不是客户导向的,是不是一个端到端的业务逻辑。这个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打造和优化的一个方向,因为你如果没有业务流程的流程化,你是很难通过纯技术手段去实现智能制造的落地。第二个是基于数据的智能互联,这方面无论是从工厂的仿真设计到我们研发设计的数字化仿真一直到我们后端的全生命周期,都在基于数据做一些工作。第三个是基于用户的模式创新,这个待会会展开,一切都是围绕用户的价值提升去做。

经过这些年,我们初步打造了一个云+端的结构,其实这个结构是我们事后总结的,三一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模式创新,其实我们在八年之前开始打造这套系统,那个时候并没有物联网的概念,也没有工业4.0的概念,基本上我们是依靠自主的力量打造了这么一个体系。从设备的控制端的硬件、软件包括编程的语言开始,到中间我们的通讯协议和加密,一直到大数据的采集以及应用,到最后应用到无论是智能服务还是智能的研发,以及智能制造等等,在这方面我们是从底层到顶层完全靠自主的力量打通了这个平台。现在回过头来,有一个云到端打造的结构,天下道理是相通的其实你不用提什么4.0的概念,也不用提什么制造的概念,只要是基于客户的增值服务去思考问题,他一定也会走到这条路上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通过大数据,通过设备的互联,来为客户解决基本的问题。

基于我们的实践,实现了一个是智能产品,一个是智能制造,一个是智能服务。下面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制造设备以及我们卖出去的工程机械全部实现了联网,基于这个平台,我们在这三个层次做了一点探索。从智能产品的角度,我们是嵌入式的自主开发的芯片,叫SYMC,包括部分的传感器也是自制的,包括遥控装置,包括远程程序刷机以及远程控制等等,这样初步实现了一个智能产品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你的产品在客户手上使用的全过程它的运营数据全部透明的时候,而且你可以在上面加载很多的基于研发的测试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产品才是不哑的。基于这个,我们打造智能平台,这个智能平台也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一个完整的平台,包括基于这些设备的运行参数,在研发的验证、智能调度、智能服务包括智能管理等等做了很多工作。从制造的方面我们也很荣幸作为工信部一个工程机械数字化车间的样本,主要是实现高度柔性生产的问题,三一是一个高度的离散型制造,我们一个品种可能一年只有几十台的销量,在二十二个工位的流水线上我们可能要生产一百五十个左右的型号的产品,所以要高度柔性化,完全基于订单,通过ERP到MES系统。在这里我们也是没办法,我们的MES是自己开发的,来适应我们的柔性化数字化的制造。整个我们的装配车间应该是全数字化的,从订单的管理到物流。另外是智能服务平台,我们基于生产线上,一直到生产以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实现了平台化的管理,客户可以完全查到基于它出生证的产品序列号的零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编号,全部可以追索到零部件级的服务。另外是我们的设备无忧运行,我们中国的企业做了很多的实践,而且是非常深度的应用。我们现在有20万台设备,这八年我们累计下来有20万台设备已经联网,大概监控了五千多个参数,而且这个参数是动态管理的,如果我们研发需要去验证的话,我们就会在设备当中装相应的传感器,通过采集实际运行的数据来优化我们的设计和管理。形成了一个从点到线到面的应用,从点上来讲,驱动我们的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另外我们的服务模式,三一一直在行业内我们的服务品牌在我们内能够一直得到大家认可,这套物联网的形式起到了大的作用。从线的角度来讲,由于我们前端整个设备的实时运行情况我们都在采集,所以对整个产业链从销售预测到我们供应商的协同,全产业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后一点是宏观经济,我们现在每半个月跟中央跟国务院报实时运行数据的报告,因为这个是一个宏观经济很直接的反映。

发展的方向,三一接下来我们有一个中心、两项基础、两个突破。一个中心是以用户为中心,驱动制造生态变革,作为一个企业,无论你谈任何的概念和技术,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第二个是两项基础,第一个数据影像,通过业务与数据一体化,建立物与运营的动态数据影像。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可能这几年会投入几个亿的资金来做基础工作,所有的物,所有的运营,所有的经营活动全部要数字化,这是我们做智能制造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课,所以谈智能制造之前首先要谈你的数字化的基础。反过来讲,这个投资非常巨大,花的时间也是非常长的,所以这块是一个重点。第二个是大数据平台,从我们过去八年的实践,从我们企业用得比较好的平台,我们现在也决定把它变成一个公有的云服务,从今年开始我们可能会为中国的其他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我们会开放这个平台,让大家能够很快速的应用到基于物联网的对于客户价值的提升对于这个企业运营效率提升的便利,这块是我们接下来做的工作。两个突破,一个是以智能产品为载体,以开放式应用形成工业大数据的PaaS平台,其实我们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讲,我们讲平台,其实首先一个平台是产品的平台,因为首先是架构在互联网上或者物联网上的网络平台,每一个产品就是一个平台,你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智能手机。这一个硬件产品首先要用软件去定义它的功能,然后通过联网的数据,通过后台的工业大数据进行智能的决策以后反馈给前端的设备,形成对前端设备的优化。另外基于设备群的大范围的优化,去提升整个机群的使用效率。从这点上很像智能手机,在这里我们要把自己所有的工程机械的设备看成是一个苹果的手机,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以智能产品作为一个载体,我们就可以搭建一个应用的平台。最后一点是以用户价值为出口,打通互联网和五网恋,推动商业模式变革。大家都谈到工业互联网,我们觉得以中国的制造业天生的基因来讲,我们一定是最关注客户需求的,所以从一开始就考虑从互联网怎么往工业物联网打通的概念,没有一个封闭的工业物联网是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客户价值。这几点是我们一些思考和往下准备做的一些事情。

我们现在准备把我们的私有云拿出来做公有的服务,基于我们这些年的经验,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首先在设备端层面,因为我们有非常模块化非常简洁的控制层面的设计,另外在设备终端我们已经开发出了非常便捷的终端的监控段,可以做无线方面的对设备的控制以及对设备的人机交互的设计,非常快速的部署,我们现在做了一些试点,一个原来的哑设备如果采用我们这套解决方案,我们能够在两个月之内把它从联网开始到形成工业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快速部署。另外中层就是云这一层,上一层我们已经开发出各类终端的自动呈现和自动应用的模块,包括PC端、手机端、Pad端等等,这样形成快速部署、快速解决、快速能够上网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快速、便宜、便捷的连接的方案,这是一个基础,如果说你的这个设备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智能的终端,物联网就没有基础了。这块我们是基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从我们的工业控制系列产品,以及LM组态软件系统,非常方便的用这个模组可以快速去构筑控制体系,另外是智能管理平台。未来的方向,我们会贡献一个行业级的工业云平台,另外还一个创新,我们现在已经申请了一个保险业的牌照,也在申请银行的牌照,我们会基于机器数据提供基于机器的产业的解决方案。

最后一些推进建议,这其实是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个是要完全的数字化,这个任重道远。第二个是智能化,就是所有的设备一定要把这个嵌入式系统嵌进去,除了能够做到数据的采集以外,至少你要做到双向的控制,从网端对设备的程序的刷新,对它的一些基本的控制要能做到。第三是基础设施,这里要全覆盖、可靠和低成本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服务,尤其是野外的无线覆盖。第四是开放互联,第五是云平台,我们要有一批公共的云平台能够落地。最后是模式创新,这个模式创新就是大家谈得比较多的C2M的体系,无论你做智能制造业还是工业互联网,你最终的客户价值的实现一定是要跟消费者连接起来,也就是C2M,由客户需求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基于这么一个原则去设计新的商业模式,有可能会快速的提升价值。

建议,一个是平台落地,我们谈工业4.0、谈工业物联网谈很久了,在美国和德国都已经有一些成型的平台出现了,我想我们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责任也是义务,我们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市场的力量,我们要尽快打造一些能够马上投入使用的,能够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实际价值的平台,像我们航天的云网等等,我们要快速出现这些平台,三一重工愿意做这个事情,打造能够落地的实用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另外是人才的培养,现在工业大数据,真正谈工业大数据的时候发现人才很少,因为它跟消费的大数据不一样,必须有工程的背景,是一个T字型的结构。一个是高校要赶快培养以工科背景为基础的大数据的人才,另外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的工业互联网的联盟,给这些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甚至拿出我们的数据来给他们做案例的实践,快速培养中国的工业大数据的交叉性人才,我想这个也是一个机会。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非常感谢。

编 辑:赵志伟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