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 (易欢/文) 5月16日消息,在今天的“2019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5G承载技术标准与产业研讨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懿发表了题为《5G承载技术及标准化进展》的主题演讲。她表示,实验室全面评估和现网试点稳步推进,5G承载技术进入规模化商用前期阶段。

一开场,张海懿就介绍了目前5G承载工作组的基本情况,她表示2018年1月12号成立的5G承载工作组主要是推动承载的关键技术、方案创新开展测试验证,协同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发展和提高我们在5G承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5G承载工作组已有23家单位,从去年成立到今年年初,发布了一些相关的白皮书和成果,在2018年6月发布了一些承载需求的白皮书;在2018年9月5G峰会上发布的技术方案白皮书;在2018年10月和各大企业联合推动了相关标准的立项;2019年1月发布了5G承载光模块的白皮书。
张海懿指出5G新型业务及网络架构对于承载网络提出了诸多新型挑战,转发平面、协同管控和同步构成5G承载网络总体架构。
从5G前传方面来看,张海懿指出有多种部署方式,技术方案选择关键是成本,5G部署初期前传承载预计仍以光纤直驱(无源WDM技术方案补充)为主。
5G中回传方面,SPN、增强型OTN、IP RAN增强方案三种方案求同存异协调发展。她进一步解释到,SPN和IP RAN增强方案,在5G回传的技术方案上融合趋势明显,主要差异是SR的IGP/BGP协议选择和SDN管控方式上,以及是否采用SCL的TDM隧道来支持硬隔离的网络切片。
此外,增强OTN方案再L2以上主要借鉴SPN或IP RAN技术,主要差异是L1的TDM隧道和物理链路采用OTN的ODU和FlexO方案。
“三大方案在LOWDM光层存在低成本高速光网络的共性需求,应联合推动城域低成本光模块和共享产业链,降低建网成本。同时,由于三大运营商的4G承载网络现状存在差异,因此,5G承载的技术演进线路有所不同,技术方案选择的决定因素在于网络综合成本和产业熟度等。” 张海懿补充称。
整体而言,实验室全面评估和现网试点稳步推进,5G承载技术进入规模化商用前期阶段。三大运营商在这两年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推进,整个进展非常快。
例如,移动从2018年5月开始SPN实验室全面评估测试,到9月和12月开始相关的展示,另外也开展了新立项的SPN接口和多业务的接通,11月份又开通了广州、上海、武汉等线网的测试。2019年3月份到6月份也支撑5G规模试商用网络建设。
中国电信从2018底到19年初在成都深圳也开展了相关线网试点验证,今年计划在苏州,基于增强型OTN开展承载方案的验证。
中国联通方面在2018年6月到9月,组织厂家进行基于IPRAN的5G承载技术和测试验证,201812月至今进行了IPRAN增强方案的设备集采测试。
“实现端到端协同的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功能,管控架构方面希望采用管控融合的系统,通过北向接口的开放,进一步推动网络切片及端到端协同管控应用”,张海懿指出:“此外,满足端到端管控的时候,在切片编排和业务编排协同管控的时候也要考虑核心网、无线网接入的管控需求。进一步的实现也都在探讨当中。”
另外,南向接口也是业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对具体的方案还没有达成共识,处于探讨的阶段。
张海懿指出,现在有多种南向的接口,像BGP-LS、PCEP、NETCONF等等,由于当初出现原始功能的需求,在具体实现方面,也都不是完全能够满足相应的需求,可能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更加深入的分析,选取适合的接口开放的实践的方案。
此外,端到端百纳秒量的同步技术部分特性得到验证,5G与垂直行业融合同步使能作用更加凸显。在5G承载光模块方面,由于种类比较繁杂有待收敛,开展了多厂商多类型承载光模块评测,互通及兼容性尚待进一步验证。
最后张海懿表示,总体而言,5G承载网络和接口标准化工作进入重要阶段,光模块标准化同步加速推进。也希望通过行业内不断的努力,让5G商用承载先行,真正做好顶层承载,为5G先行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