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旧 >> 正文

泰尔实验室最高级别认证,华为3D结构光技术提升用机安全性

2019年6月4日 15:30  CCTIME飞象网  

  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人脸识别技术迎来应用普及的爆发。在手机解锁、金融支付、安防门禁等多领域给予用户方便的用机体验。而得益于快速、便捷、安全等优势,3D人脸识别也将成为手机行业的下一个科技竞赛节点,逐渐演进为最主流的生物识别技术。放眼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虽然各家厂商纷纷逐鹿3D人脸识别技术,但在用机体验和安全性上有着很大差异。

  华为自研3D结构光,使用场景多元化差异体验效果显著

  就目前来看,除了苹果,唯有华为采用了自研的3D结构光。其他厂商均使用了供应链的技术方案,也就是从第三方采购,拼凑组件而来,各器件之间很难做到紧密配合。同时,也因为开放性和安全性都可能受制于第三方,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认证,无法用于支付操作,造成用户在体验上大打折扣。

  而华为Mate 20 Pro的3D结构光模组中的器件都是通过自研定制的,在安全、抗跌、识别精度方面融入自己核心设计理念,控制硬件和软件能够处于一个闭环下,从而让3D结构光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各方面的体验都有较为优秀的表现。

  移动支付方面,随着“刷脸支付”正成为一种主流的支付方式。华为Mate 20 Pro不仅可以支持微信、支付宝,还因为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认可得以支持银行APP支付,极大拓宽了用户人脸支付使用场景范围。

  解锁体验上,得益于3D结构光精确的面部特征采集、麒麟980芯片强力加持以及多核多线程的安全操作系统,Mate 20 Pro可以轻松解决强光、弱光环境下的解锁难题。在黑暗的电影院或者夜晚进行解锁操作时,如果使用指纹识别需要将手指放到屏幕的特定区域,非常容易造成盲操情况下解锁失败,相比电容指纹、屏下指纹,3D人脸识别在盲操体验上显得更为便捷、高效。甚至在寒冷条件解锁也毫不费力,配合抬手亮屏和直接解锁设置,就能体验毫秒级解锁速度。好消息是,Mate 20 Pro为了让用户获得更人性化的体验,现在可支持双面容解锁,美妆达人即使变换妆容也不用担心手机认不出了。同时,也可以添加家人的人脸信息方便用机的多样化功能需求。

  除了应用在移动支付和解锁屏幕方面,华为3D人脸识别深度融入系统在隐私保护上提供了诸如智能显示通知、密码保险箱、应用锁、文件保险柜等功能。其中,“应用锁”凭借其实用性收获了用户不少的好评。基于3D面部识别技术,Mate 20 Pro中的“应用锁”功能可以将银行类、社交类等私密应用进一步加密,开启该功能之后,只有使用本人的人脸信息(或指纹、密码)才能打开应用,为用户的安全隐私加上安心锁。

  同时,得益于自研技术优势,Mate 20 Pro基于3D结构光在可玩性上也进行了深入探索,带给用户更多增值体验。像基于用户面部表情制作有趣的人偶表情;通过3D仿生成像让玩偶“活过来、动起来”;还可以实现3D手势游戏,通过对用户手势、距离的立体捕捉来感应手的拉力,完成类似于体感类的射箭游戏。

  安全级别获多维度认可,超强防伪和防攻击能力保障用机安全

  3D人脸识别固然方便,但对于其在使用场景上的安全性,不少人持有怀疑态度。据悉,正是由于华为的自研技术,能够保障用户所有人脸信息的验证与储存工作均可保存在手机的TEE OS- iTrustee安全系统中。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密码、指纹还是人脸等隐私安全信息都被隔离在了独立的安全区,不会上传到云端。第三方应用软件想要触达到这块区域是不可能的,甚至连安卓系统和华为本身也无法访问,从根本上解决用户隐私泄露问题,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人脸数据的运行环境安全。

  也正是如此,华为Mate 20 Pro成为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上仅有的一款获得了泰尔实验室最高级别人脸识别安全认证的手机,同时获得金融机构的多方认可。

image.png

  据了解,相较于屏下指纹和2D人脸识别,3D人脸识别技术对算法、器件、技术实力的要求更高,成本投入也更大。不同于普通的创新技术,目前只有Mate 20 Pro、Mate 20 RS保时捷设计率先使用该技术。在3D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度上,Mate 20 Pro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华为技术实力以及对以消费者体验为初心的促动下,我们可以预料未来将有更多的用户享受到3D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便捷体验。

编 辑:T01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