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相关资讯左 >> 正文

中国信科陈山枝:预见6G时代的12大趋势

2021年8月30日 16:28  CCTIME飞象网  作 者:马秋月

飞象网讯(马秋月/文)8月30日消息,在今天举行“2021世界5G大会”的“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专家委主任、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指出,6G将实现全域覆盖、万物连接,并将呈现十二大趋势。

趋势1:覆盖范围更广、连接空天地

空天地立体全覆盖,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实现天基、空基、陆基等各类用户接入与应用。

趋势2:深度覆盖、密集连接

深度覆盖旨在消除盲点,提升弱覆盖区域的覆盖能力以及用户的通信体验,为了实现无处不在的智能通信,6G系统对深度覆盖率要求将接近100%。

趋势3:扩展覆盖对象、连接环境感知

6G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对象将从传统的用户终端拓展到环境感知设备,并通过无线感知技术实现通信系统与环境的连接。

趋势4:覆盖虚拟化、连接虚拟空间

数字孪生是物理系统或生物实体的人工智能虚拟孪生体,通过实体与孪生体间的无缝连接,一一对应,以及实时数据交换,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实体全生命周期内,实现对实体的实时监控、控制、优化、预测和决策改进等。

趋势5:通信与感知的融合

无线通信向高频段与大带宽发展,越来越满足无线感知一通的条件;站间距越来越小,以及分布式天线的应用,是的终端与基站彼此可“看见”的概率越来越高;部分在终端执行的感知操作可以转移到基站执行,从而可以减轻基站-终端之间的通信负荷。

利用无线感知获取更丰富的用户、环境数据等以提升通信系统性能,近年来通信与感知的融合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趋势6:通信与智能的融合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其对网络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借鉴深度学习解决大型、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问题的经验,应对未来新挑战。

趋势7:通信与计算的融合

6G网络的计算能力将从“端-云”向“端-边-网-云”协同方向发展,计算资源将作为空时频之外的第四种资源,并同时为通信和上层业务提供服务;6G网络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处理需求弹性地分配计算能力,从而提高能效。

趋势8:通感算融合使能场景智联

通信-感知-计算的深度融合,促进智能化在6G网络中的应用:利用无线感知的主动数据获取能力,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来源。

基于无线感知实时获得场景的变化,利用通用计算提供便捷性,6G系统可及时进行系统功能的更新与迭代,提供更强大的通信与连接服务。

趋势9:频谱稀缺下的频谱协同共享

据陈山枝介绍,这是几个趋势中最重要的。“目前6GHz以下的低频谱已经分配殆尽,6GHz以上的毫米波频段也已经分配给5G使用;通信需求增长增加了频谱资源的紧缺,6G将需要更多的频谱资源;频谱资源稀缺,但同时存在频谱利用率低的状况。”

“因此,我们需要空天地协同频谱协调与共享。”陈山枝说,“现有频谱资源高效利用,比如进行频率重耕、聚合和频谱共享。同时进行更高频段扩展,比如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

趋势10:控制面的增强,协议栈的简化

为了支撑更多能力,6G协议栈需要简化,并依靠强健的控制面实现多种能力的用户定制与即插即用,满足各行各业的差异化需求。

趋势11:数据的本地化

趋势12:接入的分布式、开放性、智能化

伴随着ICDT融合,网络功能虚拟化将下沉到RAN,依托分布在众多网络节点上的计算资源形成通用计算资源池,任意物理节点本地的计算资源将不再严格受限,从而实现网络功能的按需调整和迁移。

而构成通用计算资源池要求计算资源规范化、统一化,并开放接口,以便进行管理和被第三方用户使用。

编 辑:孙秀杰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