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制造 >> 正文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持续强化创新能力,牢牢抓住两个大机遇

2022年4月26日 16:47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 在今天举行的第19届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发表了“持续创新,共建绿色智能世界”主题演讲。他表示,华为怎么走向未来?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强化创新能力,牢牢抓住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低碳化发展这两个大机遇。

以下为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刚才的动画简单回顾了华为2021年的经营业绩,数字看起来不错,但是困难依然很多。

上一个议题,战略研究院周红博士分享了华为如何看待未来,接下来,我想着重谈谈华为怎么走向未来,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强化创新能力,牢牢抓住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低碳化发展这两个大机遇。

创新是华为的基因

首先谈谈华为的创新。华为成立三十多年来,一直通过创新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的基因。近几年来,华为虽然面临经营上的困难,但在研发上的投入,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从过去年收入占比10%,提高到去年的22%。

当前,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创新环境正面临一些新的变化。

从产业来看,香农定理和冯诺依曼架构等已遇到很大瓶颈,亟需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架构,从华为来看,我们在先进器件获取困难的情况下,单点技术领先同样遇到困难。为此,我们在创新方向上,将更加注重系统创新,华为正在通过基础理论、软件、架构三个方面来进行突破。

另一方面,创新也高度依赖人才,我们希望用世界级的难题,吸引世界级的人才,来共同迎接挑战,推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

接下来,我向大家报告一下华为当前几个产业的创新方向。

5.5G和F5.5G,实现10Gbps无处不在

首先谈谈联接,大家看到,未来的发展,对联接技术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比如,工业场景下,工业控制对实时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在带宽、时延和可靠性上至少提升10倍;而在家庭的场景下,要实现超高清视频,VR、AR甚至全息的远程通信,往往追求 “身临其境”、“天涯若比邻”的体验,但当前千兆到户的带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愿景,就是未来实现10Gbps无处不在的带宽。大家知道,今天我们的带宽还做不到1Gbps无处不在,从今天到未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此,两年前在无线领域,华为最先提出了5.5G,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5.5G的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和验证。今天,在这次大会上,我们也在固网领域,首次提出F5.5G的产业愿景,目标是将带宽、覆盖和体验提高10倍以上。我们希望通过无线和固网这两个领域的创新,持续推进联接产业的发展。

重定义计算架构,突破计算瓶颈

再来看看计算,当前算力需求面临爆发式增长,今天一部智能手机的算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阿波罗登月时主控计算机的能力。我们预测到2030年,全球通用计算算力将增长10倍(达到3.3 ZFLOPS),AI算力将增长500倍(超过105 ZFLOPS)。为了应对这个挑战,华为重新定义计算架构,去突破计算性能和效率的瓶颈。具体而言,我们在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在节点架构层面,现有的异构计算架构,仍然是以CPU为中心,遇到性能瓶颈。华为推出革命性的全对等互联模式,大幅提升系统性能;

第二,在基础软件架构层面,未来,融合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多种计算模式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将持续打造多样性计算融合架构,把不同XPU专属的加速库、编译器等基础软件进行重构,提升应用软件开发效率和实现性能倍增;

第三,在数据中心层面,我们围绕集群计算架构持续创新,发挥华为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把云、计算、存储、网络、能源整合在一起,相当于把数据中心打造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实现性能倍增,能效显著改善。

MetaStudio,云上的数字内容生产线

下面我想谈谈华为云上的创新,大家知道,过去几年,华为云服务发展很快,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应用,比如软件开发、数据治理、AI开发等系列云服务。今天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隆重介绍一款华为云上的新产品, 叫MetaStudio,你可以理解为云上的数字内容生产线。

我们认为,未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在进一步加快,高品质的数字内容生产成为刚需,MetaStudio恰恰是为这样的需求而诞生的。

大家知道,影视制作中,渲染是一个非常耗时的环节,过去一部90分钟的3D电影,渲染需要6个月时间,现在,使用了MetaStudio,充分调用华为云上百万核的渲染资源,效率大幅提高,现在只需要2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更进一步,MetaStudio将影视制作的剪辑、建模、合成等全流程都搬到了云上,让影视创作者可以无缝的异地协作、大幅提升制作效率,一部电影大片的内容制作周期,可以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

以人为中心的全场景智慧化体验

接下来我想谈谈终端,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华为手机,过去两年,因为芯片的短缺,我们的手机业务出现了重大下滑,这对消费者和华为来说都是很大的遗憾。但这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终端业务,怎么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价值。

我们认为,终端不仅仅只有手机,当用户被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包围的时候,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终端,而是更为智能的体验,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全场景智慧化体验,这也正是华为终端的创新焦点。

举个例子,华为去年底发布的医疗级带血压计的手表,可以用来监测血压、血氧、心电图等等信息,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这些数据可以上传到云端,在云端由软件算法平台来分析生成报告,消费者和他们的健康顾问、医生等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看到这些信息。华为及伙伴,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供全面的数字健康服务,比如筛查解读、体征监测、慢病管理等等。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以人为中心,实现个人健康管理智慧化的一个案例。

当然,大家可以看到,华为正在围绕更多的场景,通过多样化的终端、云服务,以及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生态,来为用户打造全新的体验,包括智慧办公、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能家居和智慧出行五大场景。

数字化进程加速,挑战各有不同

刚才我们谈了华为的创新,我们创新的目的最终要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面向未来,我们看到两大趋势,第一,就是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第二,就是人类社会实现低碳化发展。我们认为数字化与低碳化这两大趋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华为过去30多年的创新积累,是可以有所贡献的。

首先我来谈谈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毫无疑问,当前对所有的企业来说,没有人会去怀疑数字化该不该做,大家更关心的是,数字化怎么做,怎么做得多好。

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比如信息通信和金融行业等,数字化转型是比较早的,数字化已经进入核心生产系统;电力,油气,制造等行业,也正在推进数字化解决生产场景问题;而地产、建筑、农业等行业,才刚刚开始数字化进程。

正是因为数字化进程不同,大家面临的挑战也是各有不同的。我们把客户遇到的一些问题展现在这里,比如“技术的选择比较难”,“场景很复杂,技术不能匹配”,比如担心“投入大,没有产出”,再比如说,我们知道云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但对很多企业来讲,上云是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我们也一直在走数字化这条路,我们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教训,我们对客户遇到的这些困难,感同身受。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客户去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就来谈谈华为的几个关键措施。

让产品适配更多的场景

第一,让我们的产品,更好的适配不同场景的需要。

过去30多年,我们做电信行业,习惯于用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去满足海量的需求。当面对千行百业数字化时,我们看到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产品,也面对着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5G,当前全球部署了200多万个5G基站,大家看到的都在地面做无线通信,但实际上,当我们和煤矿客户讨论的时候,发现5G设备也是可以用在煤矿井下的,但必须符合安全生产防爆的要求,完成防爆改造,控制发射功率在6W以下,这样,5G就可以从天上走向地下了,当前华为已帮助200多个煤矿,地下安装3000多个5G设备。

在行业数字化中,我们还看到另外一种需求,客户面对不同的场景,往往需要容易部署、容易安装、预制化的产品组合,这样就可以降低数字化改造的难度。我们就要在这个方向上创新,向前多走一步,提前做好产品的预集成、预验证,简单来说,就是华为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客户和伙伴。

去年,我们新推出了20多个面向金融、教育、医疗、能源等行业的产品组合方案,大大提升了客户和伙伴在安装、维护和管理上的效率。

让客户上云不再困难

谈到数字化,必须要谈一谈云的问题。

大家都清楚,云在企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效率高、更便捷、资源配置更弹性,价值是非常大的。但各行各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在使用云计算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简单总结下来,大家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愿上,不会上,用不好”,在华为来看,就是要帮助客户去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大家“不愿上”,往往担心数据的安全,但实际上,针对这个问题,是可以提供多种选择的。对资源弹性要求高的系统,可以上公有云,对数据安全要求高的业务,可以放在本地,采用专属云服务。此外,不管是公有云还是混合云,在数据安全方面,以华为的经历和经验积累,都能够为客户提供最高等级的安全保障。

其次,不会上。比如,企业不知道哪些应用可以上云,应该怎么上?针对这些问题,华为建立了专门的咨询服务团队,帮助客户做好上云规划,有了规划,还要有人才,我们为客户开设数字化转型专班,同行互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最后,即使是上了云的客户,也往往面临“用不好”的问题。比如大家知道AI很有用,但不知道怎么把AI的能力和业务场景结合,也缺乏专家和训练数据,没法快速开发出AI应用。我们把AI、大数据,音视频等技术,以及集成开发工具,都开放在云上,随取随用,同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帮助客户用好这些技术和资源。

关于怎么帮助客户用好云,我想分享一个天津港的案例。简单来说,天津港是一个每年集装箱吞吐量近两千万箱的大型港口,它的作业计划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AI等技术手段来提升效率。传统方式下,需要购置设备,搭建开发环境,采集数据,再启动算法开发,至少花费3-6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利用华为云上资源和AI求解器开发环境,只要2-4周时间,极大提升了港口应用的开发效率。

天津港只是一个例子,我们相信,华为可以帮助更多行业用好云,做好数字化。为此,华为提出了“一切皆服务”的战略,把基础设施、技术以及经验云化、服务化,让千行百业的客户上云不再困难。

军团,一支队伍服务好一个行业

 

我知道大家对军团非常感兴趣,今天我想谈谈为什么成立军团,以及军团在千行百业数字化中发挥什么作用?

我们在帮助客户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发现客户有很多问题,我们有很多技术,但这些技术,不能很好的匹配,解决不了客户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技术满足不了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即便有些技术客户很想用,但没办法有效组合起来,形成解决方案。

怎么办?我们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叫军团,实际上是一个集成团队,不光有销售,还有需求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开发、生态合作以及服务等等这些资源,特点是,每个团队针对一个特定行业,能够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

通过这种新的组织运作模式,我们在纵向上缩短管理链条,让产品研发更好的响应客户需求;横向帮助我们快速整合资源,识别关键业务场景,把华为和伙伴的产品以及能力,整合到一起,形成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这种运作模式当前已经收到了一些效果。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最早成立的煤矿军团,就已经与客户一起完成了基于鸿蒙开发的煤矿操作系统,我们把它叫矿鸿。矿鸿操作系统实际上解决了在煤矿作业环境下,各种各样设备联通的问题,用我们客户的话来说,“设备之前互相认识了,机器人跑一趟就把数据采集了,距离矿工穿西装打领带采煤的梦想就更近一步了”。

把鸿蒙操作系统针对煤矿行业来进行开发,难度还是非常大的,由于有了军团这样的集成性组织,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客户需求,也能够更快的去响应客户需求,煤矿军团在矿鸿开发过程中,从需求调研到商用发布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在过去是无法想像的。

当前,我们已经成立了煤矿、海关港口、智慧公路、电力数字化和机场轨道等行业军团。当然,我们还处在一个初期摸索、积累经验的阶段,希望客户和伙伴们能够多一些耐性,多一些支持。

数字技术是低碳发展的使能器

最后,我想谈谈低碳化。我们坚信,数字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使能器。华为在对于低碳发展的贡献,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供能侧,一个是用能侧。

供能,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首先,在供能侧,我们要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具体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提升发电量和运维效率。

从2014年起,我们率先把无线分布式基站理念引入到光伏行业,提升发电量;我们把电力载波技术,率先引入光伏领域,节省部署成本。我们把云和AI技术用到光伏电站的运维,降低运维成本。

举个例子,在青海戈壁滩,我们助力客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2GW单体光伏电站,通过把云和AI技术用到光伏电站,使发电量提升超过2%,运维效率提升超过50%。

用能,打造绿色ICT基础设施

其次,在用能侧,大家都知道,ICT能帮助各行各业大幅降低能耗和碳排放,这也是我们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的一个原因。今天我重点谈谈ICT产业自身的节能减排,这方面有两个发力点,一个是无线站点,一个是数据中心。

在无线站点方面,全球约有1000万个,对于这些站点,如果能降低能耗,对整个行业有很大价值。我们采用极简设计理念、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技术,打造系统化方案。

比如,我们基于极简的设计方案,采用一体化室外基站,替代传统的室内基站,省掉了机房、省掉了空调,大大减少了配套基础设施的能耗,在印尼实测下来降低了 30%;在波兰,我们在站点上叠加光伏,太阳能供电比例高达约 30%。

另一方面,数据中心正在成为关键的基础设施,它的能耗也不容小视。华为通过全液冷、AI管理、预制模块、集群计算等创新技术,应对数据中心能耗挑战。比如我们在贵安建设的绿色数据中心,就用到了这些技术,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显著。

携手迈向更美好的绿色智能世界

面向未来,华为面临的困难是现实的,但同时,人类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中,展现的机遇也是巨大的。唯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我们希望联合客户和伙伴,共建一个美好的绿色智能世界。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