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新基建 >> 正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投资前景持续向好

2023年2月3日 17:00  中国经济导报  作 者:白京羽 林晓锋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当前,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稳定投资、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前景持续向好,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布局,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打造安全可靠、系统完备、带动力强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加快释放。    

2022年,国务院出台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政策,并启动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工作,都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支持重点。当前,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其创新驱动“乘数效应”、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压舱石作用”和数据“赋能作用”凸现,深度植入和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数字经济“新底座”进一步夯实。网络设施、算力设施、空间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固定宽带网络规模全球最大,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4亿户家庭能力,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东数西算”带动算力基础设施加速发展,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2022年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近70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约150万标准机架,预计“十四五”时期,大数据中心投资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累计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3万亿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卫星遥感系统已形成全球观测能力。信息基础设施极大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高质量发展“新支撑”进一步拓展。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北斗导航加速在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电子客票全面普及,港口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成果显著,人民群众出行体验大幅提升。智慧能源调度系统、智能巡检系统等推广应用,2020年我国发布全球首套煤矿专用高可靠5G网络,大幅提升了能源供应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全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和标识解析体系建成并稳定运行,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2000亿个,日解析量1.2亿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建设,我国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全部实现联网,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成,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自助备案和住院直接结算,全国超过600个三甲医院开展5G+急诊急救、远程诊断,审批设置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县区覆盖率超过90%。智慧设施深度融入、加速赋能千行百业,为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高水平自立自强“新优势”进一步扩大。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优化完善,布局建设的7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了涵盖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前瞻引领型、民生改善型的设施体系。其中,33个建成投用,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成为突破科技前沿、支撑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有力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突破。创新基础设施逐渐向区域创新高地集中布局,创新集聚效应和产业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注重统筹发展以及适度超前布局,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更好统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稳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内容。下一步,要继续注重统筹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主动性,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先进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提升发展效能。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是确保设施整体效能发挥的重要前提。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适度超前布局,优化空间结构、领域结构、供给结构。坚持分类施策,结合新型基础设施主体多元化、规模多样化、运营市场化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支持方式和发展模式,提升设施发展能级,推动设施整体效能持续发挥。    

二是调动市场积极性,扩大有效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类型、多领域、多主体,需要政府和市场形成合力。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为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加强相关领域改革,放宽投资准入门槛,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除关系国家安全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外,吸引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三是推进技术创新,补齐短板弱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属性强,需要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技术迭代应用,推动设施提质增效。要完善国家算力网络布局,立体化推动“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打造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稳妥有序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5G和光纤网络等建设。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民生设施。适度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推进“十四五”规划已明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及时启动一批预研项目,积极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四是强化以用促建,拓展应用场景。场景式研发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路径,面向实际应用、创新和拓展应用场景,对新型基础设施形成强大需求牵引。要优先支持建设对实体经济带动作用突出的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同步规划、融合共建。强调建用并重、强化以用促建,丰富新一代网络应用场景,建设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新场景,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动创新基础设施与新业态新产业协同发展,助力新型基础设施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