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新基建 >> 正文

绿色低碳丨迎来重磅政策利好 绿色新基建将加速发力

2023年5月12日 17:03  中国经济时报  

新基建的绿色未来

编者按 以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中央最近释放推进产业绿色化、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等政策信号,意味着未来绿色新基建将进一步提速。

绿见大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最近,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迎来重大政策利好。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新基建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伟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新型基础设施是当今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字底座”,可以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碳减排中面临的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新型基础设施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我国重点用能领域的利用,推动实体经济有效节能降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对本报记者说,一方面,新基建能够通过能源优化、成本优化、风险预知及决策控制优化等,以更为快捷、精准、智能的非物质化操作流程替代无效、低效、冗杂的传统物质化工作流程,减少能源浪费,助力实现碳排放追踪和管理。另一方面,在数字化驱动下,各类节能降碳行业的发展和新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带来强大的“绿色”外溢效应,为社会产品和服务提供额外的绿色增加值。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基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传统基础设施体系需要根据“新发展理念”的支撑需求进行战略性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基建必须有系统性、质的“代际”飞跃,才能为传统基础设施体系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以新带旧”驱动力。推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必须保障其科技支撑体系、工程支撑体系、创新成果融合应用体系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新基建如何在推动绿色低碳中发挥作用?顾伟忠从三条逻辑思路来分析:以新基建自身科技创新助推节能减排、以数字经济助推低碳发展、以产业赋能助推绿色转型。

顾伟忠表示,以科技创新助推节能减排的第一层作用在于新基建的“新”。新基建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代表科技创新的前沿产业,自产生之初就伴随着高科技、低耗能的生产环节和技术服务,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支撑。第二层作用在于用“节能黑科技”推动建设“绿色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自身的节能降耗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更是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抓手,绿色新基建是大势所趋。第三层作用在于智慧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智”控碳,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碳排放。

在数字经济助推低碳发展上,顾伟忠认为,一方面,新基建、数字经济和“双碳”目标融合共生。另一方面,新基建、数字经济和碳减排之间具有联动积极效应。

在产业赋能助推绿色转型上,顾伟忠说,新基建渗透效应强,与生产运营、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具有“一业带百业”的功能。因此,新基建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逻辑还在于以产业赋能助推绿色转型。

新基建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巨大

“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及其应用创新、融合创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开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间。”万劲波指出,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8.4%,其中,代表创新经济、绿色经济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6.9%。在全球追求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作为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智能、绿色产业的基础支撑,新基建成为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新重点。

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基建领域累计直接投资将达到13.9万亿元,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1万亿元。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大量新型基础设施、设备的修建,相应的能耗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

在樊轶侠看来,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迅猛发展,数据中心未来10年还将保持过去几年的较快增长,5G基站的建设预计在2025年—2030年间达到高峰,节能降碳的空间相当大。

相关标准和制度尚待完善

尽管新基建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但是其建设和运营也拉动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长,相关标准和制度尚待完善。

韦福雷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新基建项目建设带动能耗碳排增长。如特高压输电线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带来上游钢材和水泥等高能耗环节的用能增加。二是新基建设施的运营环节能耗大。如数据中心的运营能耗巨大,被称为“不冒烟的钢铁厂”。三是新基建绿色低碳标准建设待提速。目前,低碳标准主要聚焦在以煤炭、石化、电力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整体来看,新基建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相对滞后。四是新基建碳排放监管体系亟待完善。新基建作为新产业,很多领域的碳排放并未纳入重点监管对象范围。

樊轶侠指出,有些地方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实际能效水平不高。如云计算服务,不少地方政府建云平台,数字企业又在产业园区内建云平台,整体的利用效率不高,但从数据中心使用的冷却系统到电子垃圾的管理,许多因素都影响了云服务的整体碳足迹。

此外,新基建中绿色低碳相关绩效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如地方尚未对新基建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绿色低碳相关的绩效预算评价标准体系不健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也还处在研发和试点阶段,仍然存在绿色低碳技术瓶颈。

从源头上减少新基建能耗和碳排放

顾伟忠表示,在“双碳”目标下,新基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提前布局、绿色发展。一方面,不断促进相关行业减排降耗,抢占全球零碳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嫁接转化,利用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顾伟忠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明确新基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在布局之初就应将绿色低碳指标纳入考虑范围,有效控制新型基础设施自身的能源消耗。二是强化目标协同,联动协调发展。在其建设框架内制定并完善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建立一套碳核算标准和方法,将碳排放量超标的建设项目纳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三是坚持科技减排,赋能低碳发展。以“科技+”推动能源革命,加大绿色研发力度;以“场景+”推动减排。四是加强制度供给,打通政策壁垒。加强政府引导,将新基建纳入绿色扶持计划,同时将新基建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市场。

樊轶侠认为,要加强数字基建宏观布局,有加有减地推动数字基建投资,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搭建碳排放管理平台,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强化能源消耗、碳排放数据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支持力度。

“通过创新提高设备节能和运营能耗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新基建的能耗和碳排放。”韦福雷说。

韦福雷建议,加快能源跨区域配置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绿色电力的跨区域交易。进一步破除电力消纳的区域壁垒,充分发挥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绿色电力配置能力。加快推动高能耗产业的转移,通过“东数西算”加快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

万劲波指出,当前,我国在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民生、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发展、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家安全与治理等方面,还有大量的新基建投资需求。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科学布局和推进建设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驱动、融合创新为场景的新型基础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绿探索

产业绿色转型要从资源环境生态上发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时强调,要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进产业绿色化的路径是什么?如何应对当前存在的挑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

推进产业绿色化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要在此时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

谷树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活动空前活跃,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敏感而脆弱,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方能行稳致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当下尤其要关注产业的绿色转型。

首先,中国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就要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其次,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在此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绿色发展异曲同工。再次,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资源量短缺,资源节约是必然选择。另外,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良,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持续推进产业绿色化,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完善绿色产业政策,加强产业绿色评价考核,在生产供给端和消费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发展。健全机制、优选模式,化解矛盾、防范风险,持续高效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强信息技术政策投资引导支持。

推进产业绿色化的四条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推进产业绿色化的路径是什么?

谷树忠:产业的绿色发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因此,产业的绿色转型也要从资源、环境和生态上重点发力,在实现路径上至少有以下四条路径。

第一,产业的绿色发展要走资源节约的路径。这是由我国资源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因此,要走节能、节地、节水、节粮、节矿的资源节约之路。

第二,产业绿色发展要走环境友好的道路,特别是要注意产业发展不能以进一步加重环境污染为代价,要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水、人居和土壤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更不能造成新的环境赤字。

第三,产业的绿色发展要走生态保育的道路。中国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保护好农林草水湿等生态系统,不能降低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服务功能。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第四,产业的绿色发展要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偏“重”,“三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占比还比较大,绿色发展要减少“三高”产业的占比。要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时,要大力培育生态环保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改良,比如环保产业和生态修复产业等,这些产业本身既有产业发展也有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

加速产业绿色转型进程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绿色化还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谷树忠:产业的绿色转型还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经济依然面临一定的增长压力,要大力推进“三稳”(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将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内,保持适度增长,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处理好保增长和产业绿色转型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因为生态环境问题把企业“一棒子打死”,要给企业主动减少资源消耗、污染的空间和余地,给企业改错、纠错的时间和空间,要推动企业加快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从客观上看,产业的绿色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增加发展成本,因此,要有适当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减少企业成本压力,当然,支持到一定程度后也要有退出机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产业的绿色发展会创造一些就业,在实践中已经有一些不错的做法,比如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一些公益性岗位:过去伐木的工人成为植树造林的工人、原来的养殖户成为护林护河的工人。此外,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在企业层面注重绿色发展,比如加强对企业绿色发展的考核和评价,在浙江和江苏等省份都有一些好的实践做法,对能耗、水耗和地耗相对较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总之,产业的绿色转型大方向不变,目标要坚定,同时要容许试错,给企业、产业一些时间和空间,也要大力推广和复制先进经验,加速产业绿色转型的进程,着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政策智读

为何要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赵姗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会议强调,要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突出瓶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确保“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

“适度超前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是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高于新能源汽车的增速。”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鹿文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提高公共充电桩的覆盖范围。优先考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场所配置公共充电设施,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二是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充电桩之比(以下简称“车桩比”)约为2.5∶1,适度超前就是充电桩的建设数量要高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0%。

鹿文亮表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预计到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6000万辆,按照车桩比2∶1来测算充电桩的需求,2025年底全国共需充电桩3000万台。截至2022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万台,未来三年需要新建充电桩约250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约为500万台。仅算充电桩设备与建设成本,未来三年充电桩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如果考虑充电桩的运营收入,市场空间更大。

可以看到,与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相比,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鹿文亮看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充电桩的覆盖范围不足。目前车桩比仅为2.5∶1,低于国家之前设定的1∶1目标,部分老旧小区无法建设充电桩,存在大量没有充电桩覆盖的县城乡镇。二是充电桩布局有待优化。部分充电桩布局位置不合理,离用户太远导致用户充电不方便。三是充电桩利用率偏低,运营水平有待提升。例如,平时高速公路充电桩无人使用,但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桩排队严重,而市区内大量充电桩闲置,最终导致充电桩整体利用率偏低,充电桩企业盈利困难。四是充电桩性能难以满足车辆的快速充电需求。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系统的应用,部分车型的充电功率可以达到250kW以上,最高可达480kW,而现有的大部分充电桩的充电功率仅为60kW—120kW,无法满足大功率快充的需求。

鹿文亮建议,在政策引导下完善充电桩的布局,做到电动汽车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解决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充电难问题,提高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吸引更多的充电桩企业建设运营充电桩。

此外,做好居民社区、乡镇家庭的充电桩建设,把晚上在家用谷电充电作为用户的首选充电方式,减少公共充电桩排队,同时降低电网负荷波动。探索V2G运营商业模式,提高充电运营商的收入。

同时,鼓励车企、充电桩企业提供超级快充、换电、移动充电车等多种个性化的补能方式,提高充电速度,满足用户高品质的服务需求,同时提高充电运营商的盈利水平。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