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6 日消息,eSIM 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独立通信的关键连接方式之一,使智能可穿戴设备拥有成为第二智能独立终端的可能。
2024 年二季度,Canalys 智能可穿戴数据显示,美国市场成为腕表类智能可穿戴 eSIM 设备出货量最多的国家,eSIM 设备达到 190 万台,在 SIM 连接方式中占比 33.9%。中国市场仅次于美国,eSIM 设备出货量达到 100 万台,在连接方式中占比 10.8%。
但从品类占比来看,美国市场受到苹果的带动,eSIM 出货量主要来自智能手表,中国市场则有所不同,中国厂商的 eSIM 基础手表也为 eSIM 手表的出货增长再添动能。
报告提到,中国市场提供 eSIM 基础手表的玩家主要有 vivo、荣耀、小米,均属于手机厂商生态链玩家,且均发布一款或多款 eSIM 基础手表,但各家策略各有不同:
vivo 作为较早入局 eSIM 基础表的玩家,目标中低端消费群体,并不断迭代,目前在售的 eSIM 基础手表 Watch GT 价格最低可达 799 元,并带来与手机联动的 AI 元素以及长续航的加持,为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的选择。
荣耀聚焦中端市场,除了将 eSIM 功能融入其 Watch 4 系列外,还增加了双待机(用于从两条线路接收短信和未接来电通知),ECG(Watch 4 Pro 型号可用)和微信功能,以使其与其他竞争产品区分开来。
小米则走向高端,将 eSIM 功能与运动手表相结合,将其应用在 Watch S4 Sport 运动手表中,旨在吸引那些追求高品质生活、注重科技体验的用户群体,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更便捷的智能可穿戴选择。
▲ 【IT荣耀手表 4“云水蓝”图赏
从短期看,将 eSIM 功能添加至基础手表中,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亲民的,具备联网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有助于让更多消费者接触并考虑购买这类产品,促进 eSIM 设备在腕表中的渗透率。但从中长期来看,eSIM 在基础手表中的长期增长仍然面临一些挑战,IT之家汇总报告内容如下:
应用场景仍然有限:目前 eSIM 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一般的用户应用场景下仍然不会完全脱离智能手机,成为独立的“第二终端”,eSIM 更多情况下仅能够满足个别特定使用场景或手机使用不便情况下的通讯问题,使用频率有限。并且对于基础手表而言,基础手表通常不具备复杂的应用生态和强大的处理能力,对于搭载实时导航,流媒体,打车等拥有高频使用潜力的应用仍然略显吃力,这要求厂商对平台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以拓展 eSIM 功能的应用场景,提高用户对该功能的粘性。
成本效益考量:成本效益考量一方面对于厂商,一方面对于消费者。对于厂商而言,虽然将 eSIM 下放至更实惠的基础手表中,能够为厂商在短期内带来出货量的增长,eSIM 技术的引入要求厂商在后台支持系统与平台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以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因此,过度压缩 eSIM 手表的售价,可能会限制厂商在后续产品迭代中的投资能力,影响技术升级与市场竞争力。其次对于消费者,eSIM 技术在基础手表中的普及,无疑降低了该功能的门槛,使之更加贴近大众消费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鉴于 eSIM 目前主要满足有限的通信场景,消费者需承担每月固定的额外套餐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长期使用的成本负担。在当前可穿戴设备市场普遍以一次性购买为主的背景下,eSIM 手表的长期成本投入特性要求厂商能够提供与之相称,甚至超越消费者期待的配套服务与体验,从而吸引用户愿意为 eSIM 功能长期持续地投入。
运营商限制:中国运营商在 eSIM 服务推广上仍然相对保守,在套餐模式,品牌,独立线上办理程度上仍然有所限制,且不同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有所差异,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限制了市场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基础手表市场,定价较低利润空间有限,运营商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推广相关服务,导致 eSIM 为基础手表运营渠道助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