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2.5亿美元!HTC将部分XR业务出售给谷歌

2025年1月26日 09:13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 者:倪雨晴、实习生邵卓人

1月23日,HTC宣布与谷歌(Google LLC)签署协议, 谷歌将向HTC支付2.5亿美元交易价金,部分HTC的XR研发团队成员将加入谷歌。在此次协议中,HTC的XR知识产权非专属授权( IP)将授予谷歌使用,预计交易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

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意味着谷歌收购HTC的XR业务,但是据媒体报道,HTC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卢佳德表示:“这不是收购,也不是独家授权。未来HTC仍将保留使用、利用甚至进一步开发它的能力,不受任何限制。”

那么HTC为何出售?按照HTC的表述,和谷歌达成协议是为了强化HTC在XR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策略,打造VIVE品牌,实现更精简的产品组合,并专注于未来平台、更高的营运效率,以及财务灵活性的长程规划与发展。

在业内看来,XR,或者说虚拟现实领域的发展一直面临挑战,一个核心的矛盾在于这个产业有技术基础,但缺乏市场。大家对产业应用预期很高,产品沉浸感也很强,但是现实则是商业化难解。即使是巨头苹果也入局MR赛道,也依然很难上量。

更早入局的HTC、索尼、Meta、谷歌等也是在产品侧不断摸索,HTC此前主要聚焦在VR头显设备上,应用落地主要面向B端,要在C端普及阻力重重,目前VR产业链中下游内容并不充裕,主要的应用场景仍然集中在游戏方面,真正的刚需不足。

IDC数据显示,2024全年中国AR/VR市场预计出货53.5万台,同比下滑26.3%,但预计2025年迎来回暖,出货会增长114.7%。

IDC表示,在变化多端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下,2024年中国AR/VR产业经受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2025年在软硬件技术革新、AI加持、终端厂商入局的推动下,整体AR/VR市场将迎来转折节点。

当前市场上比较看好的增长方向有两方面,其一是AI和XR的结合,尤其是AI和AR形态的融合,轻量化的眼镜更有市场;其二是一体机会继续迭代,以苹果的MR为代表。

虽然行业有起伏,但谷歌一直在投入XR赛道,HTC能进一步补充研发和硬件能力。谷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交易将加速Android XR平台的开发,并进一步加强头戴式设备和眼镜的生态系统。早在2023年,谷歌就宣布和三星、高通联手推进XR产品,直到2024年12月,谷歌推出了Android XR系统平台,按计划,三星将在2025年内推出搭载该系统的全新头戴设备。谷歌欲通过开放的Android XR系统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并利用 AI 技术加速该市场的发展。

不过,谷歌在XR领域的布局并非一帆风顺,此前推出的AR眼镜Google Glass由于技术瓶颈和市场接受度问题就遭遇了滑铁卢。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2024年Meta带火了AI眼镜,谷歌也在加速布局,HTC在硬件研发上有不少积累。

而谷歌和HTC早有渊源,早在2017年,谷歌就以11亿美元收购了HTC部分智能手机业务,包括约2000名HTC员工的转移。当时HTC通过出售手机相关团队和专利使用权,减少财务压力,同年HTC关闭上海手机工厂,将资金投入到VR产业中。

在智能手机上失败的HTC,过去多年中聚焦XR业务,往头显设备上转型,一度有所起色。但是,即便元宇宙曾经火极一时,依然没能让HTC扭转势头,截至2024年12月,HTC已经连续26个季度亏损。

此次若顺利出售XR相关团队和IP,将缓解HTC的盈利状况,有望转亏为盈。交易后,HTC或短期内能够利润上涨,基本面有所改善,但是长期如何构建新的增长能力,还需要观察。

即使如HTC所说,要继续投入XR行业,仍面临不少挑战。IDC的分析指出,高昂的设备成本和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依然是制约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随着Meta、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入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格局也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预测。

当然,随着AI与XR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更多终端厂商的加入,XR行业正逐步迈向成熟。IDC预测,未来的XR设备将朝着更加轻量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价格区间将逐步下探,从而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垂直赛道依然有新的机会点涌现,但是牌桌上的玩家,将不断变化。

编 辑:路金娣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信通院汤立波:“5G+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精彩专题
2024通信业年终盘点
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
2024年度中国光电缆优质供应商评选活动
2024全球6G发展大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