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激发创新思维 贡献科学力量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于10月24日-26日在上海举行

2025年10月16日 16:49  CCTIME飞象网  

10月16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邀请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陆颖青介绍本届论坛整体情况及亮点特色,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耿昭华、上海交通大学前沿创新研究院院长瞿叶高、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媛媛、临港脑疾病大会发起人及组织者李晓江,分别介绍六场分论坛的议程安排和活动亮点,并回答记者提问。会议由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郭江平主持。

据介绍,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Science in Future)”为主题,将于10月24日-26日在上海临港中心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鹏瑞公益基金会、红杉中国承办,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临港实验室联合承办。

本届论坛将汇聚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以及众多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科学家代表等,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共同探讨基于未来科学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融合创新、国际合作、科技治理等重大课题。受邀参加本届论坛的顶尖科学家中,共有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4位,以及在华内地工作的著名科学家丘成桐和姚期智。

本届论坛以“1场主论坛+6场分论坛+10余场衍生活动”的立体活动矩阵,聚焦宏观议题、深入专业领域、丰富交流形式,旨在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盛会。同时,论坛开幕式上将现场颁发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与“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大奖项。

大特色亮点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自2018年在中国上海创设以来,致力于成为连接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重要纽带和促进国际科学界高端对话的重要平台,现已成为亚洲地区规格最高、全球顶尖科学家出席人数最多的国际科学大会。本届论坛精益求精、创新升级,具有四大亮点特色。

一是顶尖阵容,本届论坛将构建起顶尖科学家和全球科学精英对话的核心平台,全方位彰显论坛作为全球顶尖科学交流平台的吸引力,12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将首次亮相论坛,为论坛注入新鲜力量,多位曾多次参与论坛的顶尖科学家将继续承担关键角色。

二是校地协同,本届论坛将深度联动四所上海顶尖高校及新型科研机构临港实验室,将高校学科专长与科研资源精准嵌入论坛活动,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链路,为推动全球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三是全民科普,本届论坛将进一步延伸科普价值,通过组织科技游园会、科学接力、科学教育论坛、科学创想营等“进高校、进场馆、进院所”的丰富衍生活动,彰显论坛在培育创新后备力量中的独特价值,激活全域创新动力。

四是本地融合,依托“临港科创城”的战略定位,本届论坛将邀请临港优质企业、在地科研机构深度参与,通过对接临港本土资源,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本地化转化,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打造展示临港开放创新活力的“窗口”。

六大分论坛

本届论坛联合上海顶尖高校及实验室,设置了青年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大会、智能科学大会、物质科学大会、临港脑疾病大会、莫比乌斯夜话6场分论坛,将针对特定学科和交叉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构成多元交流平台。

青年科学家大会将由复旦大学主办,邀请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担任主席。大会致力于塑造决定下一科学突破时代的议题、方向与开拓精神,将通过快闪演讲、跨学科对话、问答研讨等方式,分享青年科学家们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展现青年一代的卓越追求与创新活力。同时,青年科学家们还将与不同代际的顶尖科学家们开展讨论,共同思考和探讨未来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的变革之道,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生命科学大会将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邀请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范先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担任联合主席。大会期间,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斯科特·埃默尔(Scott D. EMR)、韦斯·桑德奎斯特(Wesley SUNDQUIST)将现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见解。同时,大会还将发布功能分子AI发现平台,展示覆盖罕见病大模型、精准医疗等领域的AI赋能案例。

智能科学大会将由同济大学主办,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 HOPCROFT)、杰克·唐加拉(Jack DONGARRA)、马丁·赫尔曼(Martin HELLMAN)等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共同聚焦人工智能与工程科学的交汇融合,探讨智能系统如何成为驱动下一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动力,催生面向产业的工程技术研究和实践新范式,助力智能科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物质科学大会将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邀请了德国科学院院士、汉诺威大学讲席教授尤尔根·卡罗(Jurgen CARO)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何鸣元担任联合主席。大会还邀请了10名物质科学领域“世界顶尖科学家”,以及7名业界杰出专家,以及企业代表与研发管理者共同参与,进一步拓展与国际顶尖科学机构和科学家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在能源转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凝聚共识、贡献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所在的临港103国际创新协同区内,华东师范大学临港校区正拔地而起。开放的临港,正在以面向世界的姿态,与科学无国界的探索精神相互呼应、彼此成就。

莫比乌斯夜话将由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复旦大学主办,承载着深度学术对话与前沿思想碰撞的重要功能,旨在实现开放性、创造性和跨境对话。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社交场景,让科学家在对话中实现思维共振,在跨界碰撞中催生创新火花,打造一个由科学家们共同参与和开放分享的创意之夜,充分体现莫比乌斯所象征的“无边界交流”理念。

临港脑疾病大会将由临港实验室主办,邀请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唐·克利夫兰(Don CLEVELAND),欧洲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玛丽亚·斯皮兰蒂尼(Maria G. SPILLANTINI),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钧瑛等国际知名专家。大会将聚焦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俗称“渐冻症”)这三类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关注疾病的发病机制、技术创新、治疗方案和产业转化等方面的前沿进展和挑战。本次大会将面向公众开放,欢迎相关研究者参加。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同济大学副校长许学军,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程静,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吴力波,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胡昊,临港实验室主任助理王钱福,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叶相延,临港投控集团副总经理沈静波,以及20余位媒体代表等出席发布会。

热点问答

发布会设置提问互动环节,多家央级媒体、省市级媒体记者就论坛相关情况提问,热点问答如下:

1、Q 中国科学报: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以及科技产业人才,其中将有12位全球知名科学家首次亮相,他们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全新力量?

A 郭江平:这12位首次加入论坛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覆盖了从数学、计算科学到生命科学、材料化学等多个基础且前沿的领域,相信他们将为论坛带来非常多元和宝贵的新视角。例如,在数学与计算方面,我们有丘成桐教授和杰克·唐加拉(Jack DONGARRA)教授,他们的工作为许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计算工具。在生命科学领域,杰弗里·弗莱德曼(Jeffrey M. FRIEDMAN)教授、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Shankar BALASUBRAMANIAN)爵士等科学家,带来了关于生命机理、基因解读等层面的深刻见解。而在新材料与能源方向,马修·罗塞因斯基(Matthew ROSSEINSKY)教授、克里福德·布兰威恩(Clifford P.BRANGWYNNE)教授等学者的前沿探索,也为我们应对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开辟了新思路、创造了新可能。

这些不同的视角将在论坛上充分交流碰撞,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论坛的举办地——上海临港,正积极打造“临港科创城”,我们乐于见到,科学家们的创新思想能与上海、与临港的产业发展氛围深度融合,共同为“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这一主题增添丰富的内涵。

2:Q 中国科学报:他们的研究领域共同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即论坛希望强调何种科学价值观来引领未来?

A 郭江平:从这些科学家们广泛的研究领域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些共通的理念,这也是本届论坛希望倡导的科学价值观:重视基础科学的基石作用,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引导科学探索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加强对青年一代科学人才的关注与支持。

一是重视基础科学的基石作用。像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是许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并尊重基础研究,是推动科学长远发展的根本。

二是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当今许多重大的科学进展,往往发生在传统学科的交叉地带,论坛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能够更容易地交流合作、探索未知。

三是引导科学探索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科学家们在健康、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努力,体现了科学界对于改善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关切。

四是加强对青年一代科学人才的关注与支持。顶尖科学家的成就将极大地启发青年科学家,在临港这样一片充满未来活力的创新热土上,我们期待能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上海珍视科学、怀揣未来愿景,并致力于成为全球科学人才,尤其是青年才俊,实现梦想的重要舞台。

我们希望,通过倡导这些价值观,论坛能够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合作和富有活力的全球科学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

3:Q 解放日报青年科学家是探索科学前沿的主力军,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科学家避免科研浮躁去勇敢挑战从0到1的重大科学问题?

A 耿昭华:我们希望通过本届论坛引导青年科学家,这也是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希望倡导的方向:一是希望能给予青年科学家长期的支持,期望他们能立下学术志向,不追逐短期热点问题,保持良好的学术心理,做好自己的原创科研成果。二是搭建起青年学者和资深学者之间的桥梁,能够给予他们科研方向、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今年顶科论坛就起到了这样的一个角色,在科研机构的日常的、更长期工作中也需要体现这样的导向。三是要做好对人才的学术评价,激励青年学者持续创新,长周期的科研往往需较长的一个过程,因此要激发青年学者产生自驱力,同时避免青年学者在科研过程中出现惰性、过度内卷等问题,为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4:Q 人民日报上海交大主办此次生命科学大会,大会将在在重点领域有哪些突破,来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科学合作网?

A 瞿叶高: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改善着人类的健康,但目前仍然面对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从小分子药物、到生物大分子药物、到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的创新类型不断增加。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未来药物创制带来了新思路。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影响与赋能下,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正在面临着范式变革。希望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加持下,在药物创制、精准医疗等方面形成上海引领的全球合作网络,产生一批科技及产业创新重大成果。

5:Q 广州日报:工程智能要实现 可用、可控、可证、可规模化,需在智能决策优化、跨场景工程知识迁移等核心技术方向突破哪些共性瓶颈?这些突破对重构未来工业体系有何底层支撑作用?

A 华先胜:当前工程智能面临的共性瓶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多模态体系,因为它涉及的不仅有语言、语音、图像数据,还有很多不同模态传感器的实际数据,以及空间和时序数据,需通过融合模型或系统的方法来实现,这是重点要突破的方向。二是物理规律的融合对于工程智能也非常重要。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以数据驱动为主,我们希望在工程智能中实现数据和物理规律的双重驱动,从而带来广泛工程领域的可靠、可验证、可解释的智能技术突破。三是目前人工智能在大量的工程领域里还没有实现规模化应用,只有实现先进技术的规模化使用,才能真正推动产业革命,所以我们提出构建工程智能的操作系统,以平台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工程智能的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落地。

希望通过此次分论坛,共同探讨工程智能领域更可靠、更安全、更符合物理世界规律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从先进技术到新质生产力的转变,使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更快速、更可持续地结合,推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进展。

6:Q 新民晚报物质科学未来在哪些方面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华东师大主办此次物质科学大会,是否表明学校在物质科学相关领域已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

A 王媛媛:未来,物质科学不仅将推动清洁能源、低碳材料和环境治理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变革,还将在信息存储、量子计算等前沿方向发挥关键作用。它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能源与产业升级层面,更在于为人类提供全新的技术范式与发展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在物质科学领域,已重点布局催化、能源、材料等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前沿交叉学科,通过强化这些领域的科研投入与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学科生态。同时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借助与国际顶尖科学家及机构的深度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技术,增强对重大科学问题的攻关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支撑。

7:Q 新华社:本次临港脑疾病大会选择三种疾病作为主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A 李晓江:这三个疾病存在诸多共性,且均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仅阿尔兹海默病,全球研发投入已超过数千亿美金,截至目前仍无一款有效逆转且可治愈的药物。

这三类疾病的病理学共性在于,随着组织衰老会出现特异性神经细胞死亡。普遍认为,只要找到其中任何一种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都将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研究共性在于,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小核酸等新兴前沿技术在这些神经疾病治疗领域广泛运用。

我们期望通过此次大会汇集顶尖科学家,共同交流这些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方法,因为唯有研究清楚病理机制,才能找到好的药物靶点。同时,本次会议也将深入探讨这些新治疗方法,促进更多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从而推动全球在神经性疾病领域的科学研究。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黄宇红:量通智融合创新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精彩视频
快来解锁你的智慧家庭 让家庭业务全面A1+焕新升级!
与智者同行,与时代共振,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超燃瞬间
中国移动“移动爱购”上线暨数智生活商城生态联盟发布
中国移动“点亮百城”量子试验网启动暨量子生态联盟发布
精彩专题
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中国信科精彩亮相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
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