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将于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办。作为智能装备制造重点场景之一,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呈现智能化、立体化、空间化三大趋势。纵观产业链上下游,运营商凭借着在信息运营服务方面的丰富经验,构建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与算力资源,正有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迈向高质量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乘势前行
与以往传统汽车生态相比,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已从单一功能迭代,转向多维度融合创新的新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郭守刚介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25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示范规模稳步扩大,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正加快推进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万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1万张,覆盖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及重点经济圈核心城市;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累计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88项。
“5G + 车路协同” 织密智联网络
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在于“联”,高质量网络是“联”的基础。超低延迟、超高可靠、泛在覆盖的网络环境,是实现人、车、路、云全面协同的关键支撑。
中国移动通过低频广覆盖与高频高速协同实现全域深度覆盖,首创轻量化车载技术降低模组成本,构建高精度定位系统,满足车联网低时延与车道级导航需求。中国电信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ROADM全光交换网络和5G SA共建共享网络,突破天地一体网络融合多项关键技术,基于天通卫星全球首发汽车直连卫星服务。中国联通通过“车-云”协同计算,降低车载计算成本,改进车辆生命周期管理,支持高级驾驶功能无感升级。
网络是基础,协同的云则为智能网络汽车提供更广泛的计算能力与信息服务。在云侧,中国电信在京津冀、长三角构建了两个全液冷万卡池,支撑车路协同及大模型效能提升;中国移动推动云计算向云智算升级,打造多层级智算中心集群,深度融合云与AI技术;中国联通“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3.0”深度融合车载专有通道、融合路侧感知等创新能力,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
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落地,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成为交通创新发展重要动力。
在AI+交通方面,国内运营商已积极布局并取得进展。中国电信“翼路畅安”产品体系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底座,构建起时空连续、精细化数据驱动的交通管理新范式;中国联通结合行业数据和视觉-语言大模型训练,打造AI交通大脑底座,目前已经开展超过200个项目;中国移动打造“网算数智安”一体化的AI CAR服务体系,聚焦“智联、智舱、智城”三大场景。
随着政策持续赋能、技术深度融合与生态协同共建,智能网联汽车正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落地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