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 (计育青/文)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是我国面向东北亚、中亚开放的“前沿窗口”和“门户枢纽”,众多领域都有着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内蒙古深入推进“东数西算”战略,不断优化网络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为本地乃至全国的数字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日记者跟随“数智内蒙古”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访了内蒙古多地,详尽了解了内蒙古信息通信业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全面提升电信普遍服务水平
中国高度重视农村及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发布了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动各地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加大宽带网络、5G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截至2025年8月底,内蒙古10G-PON端口达到66.56万个,发展了324.6万户千兆以上宽带用户。5G方面,内蒙古共部署了9.26万个5G基站,每万人拥有38.78个5G基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82个;99.5%的行政村实现5G覆盖,工业园区5G覆盖率达到100%。在最新的5G-A技术应用方面,内蒙古累计开通了3000个5G-A基站,在城市商业街、热点景区、高校、交通枢纽等区域实现了5G-A超宽带规模覆盖;开通了1.8万个5G Redcap基站,实现县级以上城市规模覆盖。目前超过6500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4000公里铁路、2.8万公里国省道公路及2条地铁线路实现了移动网络连续覆盖。
预计到2025年底,内蒙古所有行政村都将实现光纤宽带和移动网络覆盖。20个边境旗(市、区)下辖20户以上人口聚居区、边境管理及贸易单位、3A及以上景区等重点场所100%接通移动网络,沿边国省道、边防道路沿线的移动网络覆盖率也将达80%以上。此外,大兴安岭林区重点场景的移动网络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重点景区90%以上、主要道路70%以上、主要瞭望塔60%以上。
内蒙古联通:宽带边疆
内蒙古自治区与周边国家有着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管控任务艰巨。多年来,内蒙古联通积极推动宽带边疆建设,发展高质量边境网络,为边疆地区管理和群众的生活、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针对边疆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内蒙古联通利用900MHz基站覆盖距离远的特性,采用宏微站点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部署。车辆高速行驶状态下移动网络信号遭遇严重衰减,对此内蒙古联通引入了定向天线覆盖技术,有效改善了驾车人员的网络体验。此外,内蒙古联通还坚持移动网络质量“始于网优、终于网优”的思想,以重点场景、重点业务感知优化为牵引,深入开展数据、语音感知专项提升行动,让用户感知有了明显提升。
在满洲里市南郊,敖尔金新村由于距离市区较远,当地334户、740名居民的手机信号一直不好。工信部“数字边疆”建设工程启动后,内蒙古联通经过多方努力,在敖尔金新村内完成了4G/5G信号的优质覆盖,村外也实现了广覆盖优化,有效改善了敖尔金新村及周边牧区的无线信号覆盖,让牧民体验到了5G网络带来的便利。此外,内蒙古联通还同步实施了新一代MA5800宽带网络改造项目,实现了敖尔金新村千兆网络全覆盖,惠及168户牧民家庭。敖尔金新村还陆续落地了“数字旅游”、“数字乡村”等项目,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奠定了数字化基础。
内蒙古森工集团:树立“智慧林业、数字森工”新标杆
在内蒙古东部,一片总面积达10.67万平方公里的林海横跨呼伦贝尔、兴安盟的9个旗市,这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据中国林科院评估,该林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每年7858亿元。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建设“智慧林业、数字森工”信息化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林业数智标杆,内蒙古电信为此提供了全力支持。

内蒙古电信在林区部署、开通了231个基站,提升了林区公网通信覆盖率,为林区生产经营、防灭火、旅游发展等方面提供坚实通信保障。并承接内蒙古森工集团“智慧林业、数字森工”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对森工集团智能化监测手段进行了提升,包括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护系统、升级改造高山防火视频监控设备在防火侦查、林地资源管理等方面打造空地一体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另外,结合内蒙古森工集团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其搭建协同办公、地理信息、森林资源、应急指挥调度、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旅游等多个业务系统。
在内蒙古电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内蒙古森工集团正在逐渐实现“智慧林业、数字森工”的设想,并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资源监管和产业升级的未来之路。
华能伊敏露天矿:打造绿色矿山、智慧矿山
华能集团旗下的伊敏露天煤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是全国首个煤电一体化示范项目。伊敏露天矿目前产能3500万吨/年,承担东北三省能源保供任务。多年来,伊敏露天矿主动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进技术装备和作业流程,实现了产能与环保的双重突破,2019年获首届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2020年被评为“中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单位”,2024年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与智能化示范矿山“双料”单位。

为满足煤矿百台无人电动矿卡投运的网络要求,内蒙古移动联合华为部署了5G-A 3CC网络,精准覆盖无人矿卡行车线路和采掘、排土、换电等区域。5G-A单基站可覆盖500至600米,连片覆盖可以支持500Mbps稳定上传、20ms低时延,能够承担高清视频回传、自动驾驶、远控运输等业务持续、稳定运行,实现超百辆无人电动矿卡24小时不间断生产。利用以5G-A为核心的先进网络,伊敏露天煤矿还建成了集成无人机测量、AI等技术的“矿山一张图”系统,实现了设备定位、边坡监测、生产调度实时管理。
在参观伊敏露天矿时,现场可以看到一辆辆巨大的白色矿卡有条不紊地排队运送土石,为接下来的煤炭挖掘清理出作业场地。由于采用了纯电动技术,巨大的矿卡并没有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而且原本该是驾驶室的位置装了一个巨大的黑箱子,看起来非常震撼。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全球首套智能换电、无人矿卡集群,采用了无人驾驶、5G通信、智能换电、智能安全管控等核心技术,工作效率达到有人驾驶的120%。
打造区域绿色算力产业高地
发展数智经济需要强大的算力和网络基础设施做保障,内蒙古近年来积极投资数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呼包鄂乌—京津冀—长三角“2·5·20”时延圈,加快建设网络直达链路,深化算网融合;完善算力上下游产业生态,加快新能源周边配套建设、引进算力设备制造企业,布局各类数据中心和数据加工、运营运维产业,拓展AI大模型应用、推进数据资源交易。目前内蒙古已提前建成“2·5·20”时延圈,与全国27个省、区、直辖市建立了直达链路,全面建成内蒙古与全国其他算力枢纽节点间400G高速光传输网络,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60T,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扩容到1800G。当前全区算力总规模16.5万P,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15.4万P。
中国联通在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建设了大型智算中心,其中位于新城区的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是“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数据中心节点,更是中国联通超大规模训推一体中心节点,建成后可提供37万PFlops算力。在加快建设数据中心的同时,中国联通依托新八纵八横骨干网推进算网融合,建成算力智联网和“2-5-20”超低时延圈,实测“呼包鄂乌”城市间时延小于2ms,呼和浩特到“京津冀”小于5ms、到“长三角”小于12ms、到“大湾区”小于14ms。目前,内蒙古联通算力智联网可直达东数西算八大节点,直达22个省市,让算力互联更简单,让传数用算更安全,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底座。目前中国联通已经与伊利、内蒙古大学等合作开展AI应用探索,并以AI技术设施支持呼和浩特“青城智慧交管项目”落地,使得路口平均通行效率提升了25%、主干线通行效率提升了20%。

在呼和浩特,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目前已完成8万标准机架的部署,装机率接近80%,总算力19000P,超过90%定向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由于内蒙古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因此呼和浩特数据中心绿电占比接近100%,加上先进的冷却和散热系统,总体PUE值达到了1.22,远超国内数据中心平均水平。在智算方面,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呼和浩特)节点已部署2390台智算服务器,单体算力规模高达6700PFLOPS,可支持近2万张AI加速卡并行工作,AI芯片国产化率超过89%。目前智算中心已完成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九天”大模型2000亿参数的训练任务,并助力中石油“昆仑”大模型完成3000亿参数的训练。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总经理王科峰告诉记者,内蒙古丰富的煤矿等资源转化为电力,数据中心和高效网络又将电力高效转化为可跨区域调度的优质算力,服务于全国用户。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中国电信建设了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这里也是中国电信最大的数据中心,设计容量40栋机楼、超过10万台机架、100万台以上服务器。目前已建成并投运14栋数据中心机楼、超过1.8万架机架。当前园区绿电占比高达93.32%,2020-2021年投产的6栋机楼均入选工信部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运行PUE全部低于1.3。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启动以来,园区新机楼的PUE设计值均低于1.2,平均为1.173。2025年,园区“弹性冷却数据中心绿色智算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展现了中国电信在践行“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园区已服务70多家客户,包括阿里巴巴、教育部、中国石化、政务云等通用算力客户,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客户,以及诸多智算客户。

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已经从网络、算力、应用等多个方面做好了全面数智化准备,不但有效带动了本地数智产业的发展,也为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前景诚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