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视频专题飞象趣谈光通信人工智能低空经济5G手机智能汽车智慧城市会展特约记者

应当给人形机器人产业更多理解与耐心

2025年11月10日 07:18证券日报

近日,小鹏研发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在小鹏科技日亮相后,迅速登上舆论风口——有人惊叹该机器人高度拟人的步态与动作,也有人质疑其“内部藏人”“营销作秀”。在此背景下,小鹏创始人何小鹏以直播方式公开拆解机器人结构,现场展示金属骨架与液压执行机构,有效回应网络质疑。

笔者认为,公众对IRON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认可”。IRON的表现之所以遭到质疑,恰恰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认知边界。从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来看,每一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技术突破,都伴随着社会认知摩擦。人形机器人尤甚,其动作日益逼真易引发公众对技术方面的质疑,商业潜力被热议时又会抬升市场的预期。在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普遍停留在展示阶段,尚未摆脱“视频演示优于真实能力”的技术印象。此时,中国企业率先迈出落地步伐,难免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社会各界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有深层次原因。目前,全球制造业正处在智能化升级关键期,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庞大的场景需求,在供应链效率、制造精度与成本控制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从国际对标看,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企业仍在寻求成本、稳定性与场景路径突破,而中国企业利用汽车产业高度成熟的工程体系进行技术复用,有望缩短商用落地周期,实现“弯道超车”。例如,小鹏选择以汽车产业技术为基础,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IRON较海外同类产品更具规模化潜力。

从互联网到新能源汽车,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中国创新力量一次次面对质疑与挑战,也一次次以技术兑现回应世界。当下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部分质疑,不过是新技术进入大众视野时必须跨越的舆论考验。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一家科技企业的价值,不应止于其成果“是否惊艳”,更应审视“能否落地”;对于企业而言,当技术超越公众想象,信任机制建设同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对于产业而言,要警惕短期喧哗遮蔽长期投入,把趋势判断建立在可见的工程能力和稳健的商业模型之上。

在笔者看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争议中不断向前,需要企业持续坚持研发投入,需要资本保持理性引导,更需要社会给予理解与耐心,对于今天的争论和质疑,可以看作是产业迈向成熟前必经的一次集体想象力升级。

编 辑:高靖宇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

精彩专题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联系我们隐私声明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