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视频专题飞象趣谈光通信人工智能低空经济5G手机智能汽车智慧城市会展特约记者

工信部推进机器人进工厂 提升AI决策力

2025年11月19日 17:11通信信息报作 者:林婉玲

据人民网报道,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在“机器人+”应用场景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拓展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聚焦采矿、民爆、应急等领域复杂恶劣的生产环境推广机器人产品,提升危险、恶劣环境下智能作业的水平。

数字技术发展加快机器人进厂步伐

机器人能够快速走进工厂,背后是我国数字技术持续突破形成的强大支撑。

当前,“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融合发展,“智能制造车间”“智慧工厂”等新型生产载体加速建成,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和技术保障,机器人进厂“打工”已成现实。例如在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多种自主产权高端机器人零部件已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制造产业;在海尔重庆冰箱互联工厂里,人形机器人“新达”不仅能给冰箱门轴刷润滑油,还能做更复杂的物料搬运和智能巡检……与此同时,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让企业“机器换人”的意愿不断增强,加速了机器人替代进程。

工业机器人存在能力短板

尽管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但当前工业机器人在赋能制造业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瓶颈。

技术层面,AI动态决策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在车间设备突发故障、物料摆放位置偏移等动态场景中,机器人往往难以快速做出合理反应,需要人工介入调整。

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则成为企业推广机器人的现实顾虑。长期以来,高投入、长周期和不确定的投资回报率让很多中小企业对机器人应用望而却步。

产业链成熟度也影响机器人应用的稳定性。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数据显示,虽然头部机器人机型平均无故障时间已达到1620小时,但部分中小品牌产品的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另外,劳动力技能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工业机器人旨在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这就意味着它们必须与人类相互依存。除非员工掌握必要的技能,否则设备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而降低成本效益。

软硬协同,助力工业机器人普及

破解工业机器人应用瓶颈,软硬件协同发展是核心路径。在软件层面,强化平台系统设计、提升AI算法能力成为解决机器人“智力”问题的关键。例如艾利特协作机器人通过搭载基于AI的轨迹优化算法,在笔记本组装线实现8种机型混产,换线损耗降低至0.7%,换型时间从传统设备的4小时压缩至8分钟。

硬件领域的突破则为机器人提供了更强的“体魄”。AI芯片作为机器人的“算力大脑”,直接决定其决策速度和作业稳定性。例如富唯智能采用“无控制柜”设计,将控制器内嵌机械臂基座,不仅使单机功耗降至≤100W(仅为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更实现了12小时连续作业,完美匹配工厂“两班倒”节奏。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则为软硬技术融合提供了保障。工信部提出要打造专业工业用网,通过“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的模式,实现生产数据与机器人作业的实时联动。

可见,工业机器人进工厂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

精彩专题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联系我们隐私声明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