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将离职创办个人初创公司
杨立昆被誉为 “现代人工智能之父” 之一,也是最早加入当时名为 Facebook 的该公司的人工智能远见者之一,如今他将从 Meta 离职。
杨立昆周三在领英上发布帖子称,他计划创办一家初创公司,专注于研发一种被研究人员称为 “世界模型”(world models)的人工智能技术 —— 这类技术会分析网络数据之外的信息,以更精准地模拟物理世界及其属性。
“我将创办一家初创公司,继续推进‘AMI’研究项目。过去几年,我一直在 Meta 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实验室(FAIR)、纽约大学及其他机构,与同事们共同推进这项研究。” 杨立昆在帖子中写道,“这家初创公司的目标是引发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场重大革命:打造能理解物理世界、具备持久记忆、可进行推理并能规划复杂行动序列的系统。”
Meta 将与杨立昆的初创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此次离职正值 Meta 人工智能部门陷入混乱之际:今年,该公司推出开源大型语言模型 Llama 的第四个版本,但开发者反馈不佳,此后其人工智能部门经历了重大改组。这一情况促使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斥资数十亿美元招揽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例如今年 6 月,Meta 向 Scale AI 投资 145 亿美元,以吸引这家初创公司 28 岁的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王加入 —— 他目前已担任 Meta 新任首席人工智能官。
65 岁的杨立昆于 2013 年加入 Facebook,担任 FAIR 人工智能研究部门负责人,同时在纽约大学保留兼职教授职位。他在领英帖子中表示,“创建 FAIR 是我最引以为傲的非技术性成就。”
“我非常感谢马克・扎克伯格、安德鲁・博斯沃思、克里斯・考克斯和迈克・施罗普弗对 FAIR 的支持,以及过去几年对 AMI 项目的支持。” 杨立昆说,“正因他们持续的关注与支持,Meta 将成为这家新公司的合作伙伴。”
当年,Facebook 与谷歌都在大力招揽像杨立昆这样的高水平学者,以推动前沿计算机科学研究 —— 这些研究有望为其核心业务与产品带来助力。
杨立昆与约书亚・本吉奥、杰弗里・辛顿等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物一道,将学术研究重心放在 “深度学习”这一人工智能技术上。深度学习需训练名为 “神经网络” 的庞大软件系统,使其能从海量数据(15.060,-0.29,-1.89%)中发现规律。这些研究人员推动了深度学习方法的普及,并于 2019 年共同获得了由美国计算机协会颁发的极具声望的图灵奖。
从那以后,杨立昆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上的思路,与 Meta 及硅谷其他公司逐渐产生分歧。
Meta 与 OpenAI 等其他科技公司已斥资数十亿美元研发所谓的 “基础模型”,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以此推动尖端计算技术的发展。然而,杨立昆及其他深度学习专家认为,当前的这些人工智能模型尽管功能强大,但对世界的理解能力有限。要研发出在某些任务上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软件(即 “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 AGI)概念),研究人员还需构建全新的计算架构。
“在我看来,AMI 项目将在经济的多个领域拥有广泛应用,其中部分领域与 Meta 的商业利益重叠,但更多领域并不相关。” 杨立昆在帖子中表示,“在独立实体中推进 AMI 项目,是最大化其广泛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除亚历山大・王外,扎克伯格近期为改组 Meta 人工智能部门还招揽了多位知名人士,包括前 GitHub 首席执行官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 他目前负责该部门的产品团队,以及 ChatGPT 联合创始人赵胜佳—— 他担任该团队的首席科学家。
今年 10 月,Meta 从其 “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部门裁员 600 人,其中包括部分曾参与杨立昆助力创立的 FAIR 部门的员工。据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因未获公开发言授权)透露,这些裁员以及多年来 FAIR 部门的其他削减措施,再加上新的人工智能领导团队上任,是杨立昆决定离职的主要原因。
此外,知情人士还表示,杨立昆与亚历山大・王及 “TBD 实验室”几乎没有互动 ——TBD 实验室由扎克伯格今年夏天招揽的多位备受关注的人才组成。该实验室负责监管 Meta Llama 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而这类模型最初正是在 FAIR 内部开发的。
知情人士称,杨立昆一直倡导向开源社区共享人工智能研究及相关技术;但在 OpenAI、谷歌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下,亚历山大・王及其团队更倾向于采取相对封闭的模式。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简化流程、提升体验,将成为全球eSIM服务目标
当不少人抱怨国内运营商的eSIM激活方式过于死板的时候,已经在全球市场发展了8年的eSIM业务目前正在简化办理流程、提升灵活性上不断发展。eSIM激活方式的体验好坏正在成为全球电信运营商或虚..[详细]
中国6G领跑全球!三大核心逻辑掀了谁的桌子
当我们还在惊叹5G速度时,中国6G已经悄悄完成了30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3%稳居第一!6G不再是简单的通信技术与传输模式的升级,当前中国不仅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更颠..[详细]
openEuler未来五年坚定拥抱超节点和AI 加速全球化为世界提供新选择
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华为操作系统大会2025期间,开放原子开源欧拉社区宣布正式推出openEuler全球首个面向超节点的操作系统openEuler 24.03 LTS SP3,可用于CPU、GPU、NPU等多种计算资源协..[详细]
下一代通信路径渐清晰 6G技术创新生态如何重塑通信未来?
当全球通信产业迈入 6G 标准化全面启动的关键窗口期,一场聚焦技术协同、生态共建的行业盛会正为6G发展锚定方向。在北京召开的6G发展大会上,传递出6G正从技术“蓝图”走向产业“实景”,更..[详细]
闻库:6G发展是持续演进、逐步上台阶的过程
11月13日消息,在“2025年6G发展大会”上,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发表演讲指出,6G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演进、逐步上台阶的过程。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