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优化升级
本报记者 曹 琦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应用场景拓宽以及产业融合加速,当前人工智能(AI)发展正进入2.0新阶段,即迈向思维与行动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面对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促进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11月26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25年全国智慧企业发展大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
本次大会主题为“AI驱动创新 数智引领未来”。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在致辞时表示,要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加快形成以数据驱动、场景引领、系统推进为特征的数智化发展新格局。
人工智能
将驱动制造业“智变”
如今,AI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
“当前AI应用落地呈现微笑曲线的特征,大模型应用落地节奏两端快、中间慢,即生产制造端慢,管理运营、营销服务端快。”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江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目前大模型在工业领域应用案例集中在营销服务、管理运营等通用性较强的环节,尚未深入触及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工业关键流程控制、排产调度、参数优调等)。”
AI赋能工业应用面临挑战,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场景容错率低。工业生产场景不同于个人消费场景,工业生产线对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工业大模型一旦发生细微的差错,很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生产线停工,甚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给利润率本就不高的工业企业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工业制造往往由多个工业系统和设备组成,将大模型技术整合到现有质量控制、工艺优化环节中,需要系统改造,解决兼容性、通信等问题。此外,不同行业产品类型不一、零部件型号繁杂,应用场景千差万别、标准化程度低,特定行业训练的大模型很难泛化到其他行业。
要解决“AI+制造业”的难点和痛点,王江平认为要推动AI从通用环节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深入,需要“通用大模型+专业小模型”协同发展,即多数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将大模型的“智慧”和小模型的“敏捷”相结合,实现性能、效率和成本的平衡。
同时,AI赋能工业要优先推进高价值场景的应用,在效率革命、复杂性决策、个性化需求及用户新体验等方面重点发力。例如,在效率革命上,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老师傅的操作经验、专家的工艺知识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承的算法模型,打破个体能力的局限。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未来,随着AI融入核心生产环节,将驱动制造业“智变”,推动制造业模式从离散、被动向连续、主动、全局优化升级。
高质量数据
解决“AI幻觉”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大模型迎来井喷式爆发。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截至2025年7月份,我国已发布超1500个大模型,居全球首位,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大模型“自说自话”、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现象被称为“AI幻觉”。
比如,《证券日报》记者向一款大模型提问: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用蜂蜜代替糖?它回答:蜂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提高免疫力很有帮助,因此是一种健康的食品。这一现象表明,一些大模型存在忠实性幻觉问题,即回答内容虽无事实错误,但与提问无关,未忠实于用户意图。
“要解决‘AI幻觉’问题,专业大模型愈发重要。”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表示,“基于常见信息数据的大语言模型,回答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时,通常准确性不够高,而基于科学数据的专业大模型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数据的质量对大模型来说至关重要。高质量的数据能让大模型变得更聪明,而低质量的数据则会让模型变笨甚至出错,因此使用专业大数据,才能训练专业大模型。打个比方,大模型就像一个正在发育的小孩,数据就是它成长所需的各类营养,数据越丰富,大模型就能学到更多知识,大脑就能更发达。
多位专家表示,以前大家更加关注算力、算法,但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集将是大模型性能突破、落地应用的关键。
会上,朱宏任建议与会企业扎实开展数字化改造,着力汇聚各类数据资源,建立企业知识图谱和各类垂直应用人工智能模型,以数据要素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积极探索企业数智化发展新模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要素动能。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6G路线图曝光:下一个十年,赢在智联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手机,可能根本不需要你动手操作?工厂里的机器人会自己开会商量怎么干活;你的日程安排,由一个“数字分身”替你搞定;甚至农田里的每一株作物,都能“主动”告诉系统..[详细]
从“技术验证”迈向“价值认同” 《2025中国5G发展传播力分析》发布
当前,我国5G发展进入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在网络建设、用户规模和技术应用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更在信息传播的广阔天地中,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格..[详细]
一个“变与不变”的英特尔,围绕“芯、新、心”的坚韧与雄起
面对更多“不确定性”未来的世界,当英特尔选择在重庆举办这样一场年度大型活动的时候,或许也与这座城市中的种种“坚韧”答案遥相呼应,从面对人口问题的清朝移民入川,再到第一艘实现川江..[详细]
无线技术持续突破创新,成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全球科技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稳健增长、重塑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信通院发布的《无线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5 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无线经济作为新经济形..[详细]
简化流程、提升体验,将成为全球eSIM服务目标
当不少人抱怨国内运营商的eSIM激活方式过于死板的时候,已经在全球市场发展了8年的eSIM业务目前正在简化办理流程、提升灵活性上不断发展。eSIM激活方式的体验好坏正在成为全球电信运营商或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