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高靖宇/文)2025年初,国内车圈迎来了一场“智驾”竞赛。
2月9日,长安汽车联合十余家车企,通过“技术下放”和“生态联盟”策略,将高阶智驾推向大众市场。
比亚迪紧随其后喊出“全民智驾”理念,正式推出 “天神之眼” 高阶智驾系统,并宣布全系车型都将搭载这一系统,7万级海鸥可选装高快领航功能。
此外,吉利快速跟进,宣布在3月初发布AI智能化战略布局,高阶智能驾驶等最新AI技术将逐步上车。
车企在智驾方面开“卷”,无疑将有利于智驾技术的普及。而同时,“什么是高阶智驾”成为热点话题,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车圈掀起“高阶智驾”定义之争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微博公开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发布了与智驾有关的观点,称“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关乎到每一个用户和家庭的出行体验和安全,应该满足用户高频的出行场景。
岚图汽车CEO卢放12日在微博上表示:“都叫智驾,但体验也会有天差地别。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智驾和彼智驾的认识,需要宣传普及,更需要实际体验。”
不难看出,此次关于智驾的核心争议在于“高阶”二字的界定。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L2级(部分自动化)以上即可称为“高阶”,即车辆能够执行转向、加速、制动等操作,人类驾驶员仍需保持监控。然而,随着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升级,智驾“高阶”定义也在发生变化。此前,只要车辆具备高速NOA功能就算高阶智驾。而现在,车辆具备城市NOA功能才称得上是“高阶”。
平安证券认为,虽然从智驾功能释放维度看比亚迪是跟随者,但比亚迪是推动整个行业智驾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重要推动者,“天神之眼C所实现的功能大多智驾车企均已实现,但天神之眼C更大的意义在于使得高速NOA功能实现了 20万元以下车型的全覆盖”。
智驾竞争进入新阶段
当长安宣布“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车”,比亚迪将智驾功能下放至7万元级的海鸥车型时,这场以“智驾平权”为名的技术普惠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其核心逻辑是,借助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成熟,将激光雷达、高精地图、AI算法的成本压缩至大众市场可接受的范围,加速智驾功能从“豪华标签”向“标配”转变。
尽管智驾普及势头迅猛,但背后需要车企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业内人士强调,智驾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数据积累、算力提升与算法优化三者的协同,头部汽车已在构建智驾技术的“护城河”。
小鹏汽车宣布2025年底推出“真L3级”硬件,其芯片算力需达到当前水平的数倍;华为则通过云端协同计算优化成本;比亚迪智能驾驶车型搭载量已突破 400 万辆,位居中国第一,这使得其积累了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大量的实际行驶数据为智能驾驶算法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智驾技术竞赛的背后,是车企对未来技术冗余的押注——谁能提前布局更高阶的软硬件架构,谁就能在智驾竞赛中占据先机。
车企加速提升智驾能力已是必然,智能驾驶正在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到8月,L2+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到66.6%,逐渐成为标配。机构预计,2026年到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分别达到81.2%及99.7%。
全民智驾元年,无论做智驾普及,还是高阶智驾探索,都将是车企的必答题,更将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赛道,只有积极拥抱智驾、大力投入研发、不断提升智驾技术水平的车企,才能吃到智能化转型的红利,而跟不上智驾节奏的车企,势必将面临市场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