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业界新闻 >> 正文

爱立信MWC2025前瞻:迈入无限的未至之境

2025年2月28日 07:24  CCTIME飞象网  作 者:计育青

飞象网讯 (计育青/文)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将在3月初开幕,诸多科技企业近期纷纷发布了参展内容及相关技术产品。爱立信中国区技术部副总经理张永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爱立信的参展主题将是“迈入未至之境”(Step into what's next),全面展示爱立信对全球通信未来趋势的判断和为此所作的准备。

电信行业期待大转折

近年来世界主要电信运营商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投资网络,不过却面临着收入增长乏力的窘境,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着力点。另一方面,云计算、AI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一些规划中的6G技术也在逐步投入验证,这些都为电信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只是如何商用落地、真正产生期望中的价值,还需要找到可行之路。

张永涛表示,爱立信在2024年提出了可编程网络概念,并视之为破解运营商窘境的有效手段。可编程网络允许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来控制、管理和配置网络设备,以智能化技术灵活控制网络流量、动态调整业务。如今爱立信已经将可编程网络从设想转入落地应用,即将迎来规模化发展,人们可以在MWC2025期间详细了解到爱立信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

从多年的行业实践出发,爱立信认为接下来电信行业需要向两个方向积极推进:一是推动已经过验证的成功案例规模化应用,包括AI大模型、AI应用、VR/AR、车联网等;二是加大新业务的拓展力度,包括面向企业客户的专网业务,服务于特定客户和业务的关键型网络(Mission Critical Network),5G非地面网络(NTN)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拓展电信市场空间,不过并不够,电信运营商还需要主动尝试新的业务模式、拥抱通感一体等新技术,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发掘新的动力源泉。

全面拥抱AI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讨论AI,电信行业更是AI产业的主要参与者,为AI的发展提供了从基础大模型到网络支撑、算力芯片、智算集群、数据中心等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在爱立信看来,AI对于电信行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赋能研发、赋能网络、激活新的市场机会等方面。

赋能研发是指全球ICT企业的技术研发正在大量借助AI技术,利用AI的检索分析、辅助生成等能力降低研发工作的复杂性,减轻开发人员的工作负担。赋能网络是指在网络功能器件中部署原生AI,利用AI技术来处理网络管理和编排,从而实现网络的自动驾驶、自主管理等,有效提高网络运维效率和智能性。最后,AI的发展和应用也为电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会。比如AI从云端接入企业和个人用户,都需要大带宽、低时延、高密度连接能力;大型分布式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要求更高,需要品质更高的全光网络来支撑。未来6G时代,电信运营商还可以考虑“AI as a service”业务,即将网络能力打包并对外开放,借助网络资源增强AI能力。

总的来说,电信行业需要拥抱AI来增强能力、提升效率、发掘新机会。张永涛表示,在本届MWC大会期间,爱立信将展示一系列融合AI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联手打通无限的未至之境

长期以来,电信运营商最关心三个问题,即如何提升网络性能和用户感知,如何简化网络复杂性,如何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张永涛表示,对于前两个问题,爱立信的对策是高性能可编程网络、差异化连接能力、基于AI的智慧网络等。在拓展新业务方面,爱立信正在与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一道,联手探索新场景、新应用、新案例等,为运营商创造更多盈利机会。

在本次MWC大会期间,爱立信将与100多家合作伙伴联手组织近30场研讨活动,邀请权威专家、行业领袖分享产业观点和实践经验,共议电信行业的未来之路。据张永涛介绍,爱立信此次共设立了行业引领(Industry Leadership)、商业进化(Business Evolution)、网络演进(Network Evolution)三个展区。“行业引领”展区将介绍爱立信合资企业Aduna的发展情况,以及一系列面向个人用户、企业客户的创新案例;“商业进化”展区将介绍爱立信在帮助运营商增收、企业转型等方面做的探索和成功案例;“网络演进”展区将展示爱立信最新推出的软硬件产品,以及高性能可编程网络支持的差异化连接、网络API等。

张永涛表示,当前全社会正在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AI、云和移动连接是其关键支撑技术,而移动连接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没有移动连接,AI、云计算的灵活部署和规模化应用都很难实现。“电信行业仍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爱立信正在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一起,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这些增长。”张永涛说。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vivo胡柏山:手机行业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精彩专题
低空经济2025:助力中国经济腾飞,成就高质量发展
2024通信业年终盘点
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
2024年度中国光电缆优质供应商评选活动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