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飞象原创 >> 正文

移动AI从“速度至上”到“体验为王”,网络质量评价体系该如何变革?

2025年5月22日 09:13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 (计育青/文)刷抖音时视频秒加载,打游戏延迟低到几乎感觉不到卡顿,现在的 5G 网络确实让大家体验到了 “飞一般的网速”。就连二三线城市的街头,不少人都用上了支持 5G-A 的新手机,理论下载速度甚至能和家里的千兆宽带掰手腕。但奇怪的是,当你想用手机问问 AI “附近有什么好吃的火锅店”,或者让它画一张卡通自画像时,却常常遭遇尴尬 —— 对话框转圈圈半天没反应,发送图片后更是直接 “卡成 PPT”,说好的高速网络,怎么一遇到 AI 就 “掉链子” 了?究其原因,移动通信网络还没有为AI的大范围普及应用做好准备。

长期以来,人们在手机上登录微信、抖音、影视、网游等的体验很好,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应用开发商和终端厂商已经进行了端到端的优化,所以要改善移动AI业务的体验,必须要考虑移动网络与AI应用的协调发展。在近日举行2025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纪念活动“5G-A产业生态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上,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闻库明确提出要推进移动AI网络体验的标准化工作,从实际应用和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全国各地的5G-A网络和AI融合发展确立前进方向。

AI爆发,移动网络体验需要再定义

2025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低成本、高效能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迅速崛起,在全国掀起了人工智能大模型普及应用热潮。从社交软件、影音app到政企办公、行政服务系统,纷纷引入AI功能。据统计,全球已有300多万款app引入了AI功能。与此同时,端侧AI与5G、5G-A结合也在催生大量的创新型产品,涌现出了AI电脑、AI手机、AI眼镜、AI助手、AI智驾、具身机器人等新事物。中国AI大模型也因此迎来了爆发性增长阶段。据据市场机构评估,2024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约为294亿元,2025年有望增至495亿元,并于2026年突破7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30%-40%。

然而在各种AI应用投入使用后,用户的反馈并不都是正面的,反应慢、卡顿、中断等问题频繁出现。其中固然有模型算法、端侧和云端软硬件配置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缘于移动网络对AI应用的支撑能力不足。

其实这就像给跑车装上了飞机引擎,却没修好赛道。5G 和 5G-A 网络确实快,但 AI 应用的运行逻辑和普通 APP 完全不同。比如我们日常用的微信、抖音,数据传输相对规律,就像在城市道路上按固定路线行驶的公交车;而 AI 大模型每一次对话、每一张生成的图片,都需要瞬间调动海量数据和算力,更像是随时需要急转弯、加速的赛车,对网络的稳定性、实时性要求极高。现在的移动通信网络,就像是还没来得及拓宽改造的老赛道,自然容易 “堵车”。

考虑到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成为AI大模型应用创新、触及用户的主要平台,现阶段确实需要制定一个全新、多维的体验评价体系,明确定义AI时代的网络质量标准,为5G-A等移动网络后续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借鉴。

观察移动网络体验的新视角

评价面向AI的移动网络体验,首先需要明确AI应用对移动网络的要求和带来的变化。

从手机用户的角度出发,AI让用户可以解放双手,借助手机的影音传感器进行影像、声音交互式操作,由此进一步衍生出AI拍照识物、AI实时翻译、AI内容生成等新应用。这些都需要移动网络与AI高度融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调用。

从物联应用的角度出发,AI多模态交互技术大大加快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慧机器人等创新,对业务连续性和时延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在工业控制、矿山等场景下,每一次网络中断或抖动都可能导致生产事故,要求移动网络必须具有极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今车联网、智驾等应用发展很快,未来也将是AI的主要应用场景。车用AI每天都要上传大量数据用于训练,智驾功能还需要毫秒级的反应速度,这些意味着移动网络必须具备高速上行能力和毫秒级时延。

总而言之,当AI技术进入社会经济的关键领域时,AI应用体验和移动网络体验就无法再单独评价,必须要通盘考虑。然而纵观业界流行的AI大模型测评方法,目前都局限于任务耗时、处理任务数量、参数规模等自身特征方面,并不涉及网络。通信网络的质量评价多基于时延、丢包率、带宽等传统技术指标,局限于话音、数据、视频等三大典型业务场景,很难与多模态AI交互体验对应起来。因此,评估面向AI的移动网络体验需要采用新视角、新方法。

借鉴与创新双管齐下

面向AI评估移动网络体验,需要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网络质量的各项指标与影响AI应用体验的重要因素对应起来。

首先,要考虑到不同模态AI应用对网络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文本交互简单快捷,AI语音交互对时延非常敏感,视频交互则需要大带宽,理想的AI应用应该能够感知用户特征,自动调配算力和网络资源,为语音交互用户提供快速、清晰的反馈,为视频交互用户流畅、精美的影像体验。

其次,可以借鉴评估固网宽带下视频体验的‌U-vMOS模型‌,在传统网络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纳入云端模型推理能力、网络传输质量、终端感知交互体验指标,形成云管端体验基线,实现AI体验的可理解、可预测、可衡量、可优化。

第三,从用户角度出发,确立影响多模态交互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从用户输入到获得反馈的时延会显著影响交互感受,上下行带宽、抖动、丢包等会影响多模态数据传输,网络覆盖率、连接稳定性等对交互质量也有难以忽视的影响。此外,用户的主观感受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需要采取适当的机制和方法来评估网络质量对用户主观认知的影响。

中国信通院曾在2021年发布了《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网络质量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应围绕全国移动网络质量数据感知平台,采用平台云测、现场路测、定点监测等手段,评测通话、数据、视频和典型app等应用体验,这些方法完全可以扩展用于多模态AI应用网络体验的评测。

如今各行各业拥抱AI是大势所趋,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石,移动通信网络必须要为业务应用的AI化做好准备。这就要求电信行业通盘考虑移动网络与AI应用的融合发展,兼顾语音、视频、游戏等AI多模态交互场景,建立面向AI的移动网络体验感知评测体系,从而改进移动网络的建设思路和标准,为亿万用户提供高品质的“5G-AxAI”服务体验。

编 辑:魏德龄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数智赋能 共拓中拉合作新路径
精彩视频
什么?让数据流转 什么?构建AI大脑 来武汉光博会找答案
飞象趣谈第二十六期!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一),从“大哥大”到短信狂潮
联想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有何“超级”之处?
北京联通双万兆AI赋能行动正式发布
精彩专题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通信产业2024年业绩盘点
3·15权益日 | 共筑满意消费 守护信息通信安全防线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