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原创(高靖宇/文)自2015年启动产业化实践以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历经十年探索,从单点自动化迈向全链条智能化,成为驱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覆盖41个工业大类,带动经济增长近3.5万亿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过去十年间,我国在这一底层基础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特别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以及工业光纤、工业以太网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实现了“人、机、物”全面连接。深度互联与数据驱动的智能闭环,正是我国工业互联网规划设计的核心特质,历经十年验证,已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AI+工业互联网,开启融合创新
具备高精度抓取的机器人、AI质检员般快速扫描电路板、工业大模型化身“虚拟员工培训师”,不仅能帮助新员工操作各种设备和机器,还能答疑解惑。在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成果展上,多家企业集中展示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
当前,以大模型和生成式AI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浪潮下,工业人工智能发展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演进的核心方向,不少企业已开启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践。
本次成果展,蓝卓展示了新一代工业操作系统supOS,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工业AI原生技术底座,基于supOS工业数据底座融合工业多模态的AI服务,来融合管理工业当中的时序大模型、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形成面向于生产制造中排产、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在线质检等各种工业场景的智能助手。
徐工汉云已打造约20个AI智能体,涵盖工艺优化、设备预测等方面。徐工汉云总经理张启亮认为,传统工业软件已难以应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而AI大模型与工业机理的融合,正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
卡奥斯通过整合云计算、数据湖仓、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形成了“大连接、大数据、大模型”三大技术支柱。当前,卡奥斯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已实现设备上云,帮助客户实现数据智能分析效率的极大提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川表示,AI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已形成两条技术应用路线:一是以场景化小模型为代表的专用智能应用,正从工业视觉识别等外围应用走向数据与机理融合的深度分析。二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工业综合智能探索还处于初期,但模型自身能力以及与领域知识的融合程度持续增强。
“未来大模型持续提升泛化性与综合分析能力,并与AI小模型协同,加速“研-产-管-服”全链条变革。大模型不仅将深度融入设计各环节,同时借助小模型提升物理现象理解的精准性,使模拟与仿真更高效,指导工艺优化与改进,推动产品研发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此外,大模型能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设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自动生成精准且灵活的生产计划,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高效性。”田洪川称。
规模化技术应用开启产业变革加速度
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已渗透至制造业、能源、化工等41个工业大类,形成“平台赋能、生态共建”的格局。
上汽宁德工厂与华为合作,打造Wi-Fi全连接工厂,实现亿级数据采集、秒级分析反馈。该工厂可支持5个平台几十种车型装配,生产线柔性化水平和生产节拍大幅提升;支持AGV小车漫游零丢包,保障精准完成各项任务。
面向炭黑领域,针对黑猫集团所在的炭黑行业工艺复杂、安全生产要求高等特点,浪潮云洲将20位老师傅40年的操作经验转化为3.6万条知识图谱节点,上线安全生产监管助手、炭黑生产工艺优化助手、产能分析助手等智能体应用,助力黑猫新产品品质合格率提升15%,经营管理水平和产业协同效率均提升8%,实现23年安全生产零事故。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多数领先的平台企业已经实现“出海”,并在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业务表现。
“徐工汉云在全球布局了九大数据中心节点,这些数据中心节点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数据等要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能力。此外,本地化部署也为公司取得海外客户信任、打造全方位服务提供了支撑。”张启亮透露。
蓝卓总裁陈玉龙介绍,蓝卓在海外开源supOS版本,目前已在10余个国家覆盖了石化、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8000多家工厂用户。
随着平台、网络、标识等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工业互联网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也孕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从2017年起步至2024年,我国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的总产值已达到1.5万亿元,预计今年带动经济增长将达到3.5万亿元。
工业互联网经过十年发展,规模化应用在融入千行百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拓展,工业互联网将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