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关税风暴下的“铜焦虑” --- 循环利用如何为新能源汽车破局(上)

2025年7月14日 10:19  CCTIME飞象网  

近期,美国宣布拟对进口铜征收高达50%的关税,这如同在全球汽车产业,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投下了一枚震撼弹。关税带来的成本暴涨,已迫使各大车企不得不考虑提高售价来转嫁压力。这场“铜危机”赤裸裸地暴露了传统依赖原生矿产供应链的脆弱性:地缘政治、贸易摩擦、价格波动,随时可能成为卡住产业脖子的那只手。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风起云涌,中国作为领军者,其产业链的韧性与可持续性关乎全球竞争格局。然而,伴随产业高速扩张,关键矿产资源约束日益凸显。其中,铜作为电机、电池、线束等核心部件不可或缺的“血液”,其供应保障与成本控制成为攸关产业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命脉。在这一背景下,铜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已非锦上添花,而是确保产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的战略基石。

当矿产铜的获取之路面临风险与成本持续上升,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城市矿山”。废旧电器、报废的汽车电池、淘汰下来的电线电缆,这些看似无用的废弃物,其实蕴藏着巨大的铜资源宝藏。联合国报告指出,一吨废弃手机中的含铜量,竟然是高品质铜矿石的40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30年,仅中国退役的新能源汽车所能回收的铜资源,就相当于五座大型铜矿的年产量。这绝非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近在眼前的资源宝库。

过去,回收的废铜往往因为纯度不够,只能降级用于制造水管、阀门等对材料要求不高的产品,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对高纯度铜的严苛需求。然而,技术的突破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如今,通过先进的物理分选和电解精炼工艺,再生铜的纯度已经可以稳定达到99.9%,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中最高等级(A级铜)的要求,其导电性、延展性等关键性能,与用原生矿产冶炼出的新铜不相上下。正是基于这种技术保障,像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先锋,已经成功地将99.9%纯度的再生铜用于制造其最新的4680电池电极箔,性能表现毫无妥协。技术,让“垃圾”里的铜重获新生,成为支撑产业安全发展的“高精尖”材料。

面对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资源困局,中国正积极构建一套独特的铜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体系,将潜在的危机转化为战略机遇。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透明、可信、高效的资源闭环。

资源紧约束:新能源汽车的“铜”焦虑与循环破局

铜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远超传统燃油车。一辆纯电动汽车平均用铜量高达83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近四倍。国际能源署(IEA)在《关键矿产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仅清洁能源技术对铜的需求就可能导致全球供应出现高达600万吨的缺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国,铜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位运行,原生矿产供应链的脆弱性、价格波动风险以及地缘政治扰动,成为产业安全运行的巨大隐患。

破解“铜”焦虑,必须跳出依赖原生矿产的线性模式,转向“城市矿山”挖掘循环价值。通过高效回收报废车辆、电池、电子废弃物中的铜资源,构建闭环循环体系,可显著降低对外依存度,平抑价格波动冲击,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退役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届时蕴含的铜资源回收潜力巨大,将成为原生矿产的重要战略补充来源。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若能再次抓住历史机遇,将循环经济领域的实践成果固化为长期竞争优势——例如建立全球广泛认可的再生铜材料认证标准、输出“无废化”供应链管理范式——就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资源博弈中,将“绿色”与“循环”从环保要求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

正如全球矿业巨头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所宣称的那样:“100%可追溯的铜,是可持续发展的新货币。”未来的十年,谁能够率先掌握循环资源的认证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谁就真正握紧了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命脉。铜的循环密码,不仅关乎成本与资源,更关乎产业在风浪中稳健前行的未来。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精彩视频
飞象趣谈第二十九期!物流无人机,低空经济崛起中的“双轮引擎”
未来出行的芯力量 向“智能移动终端”跃迁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2025MWC上海丨中兴通讯副总裁熊杰就AI万兆全光园区话题进行交流
精彩专题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