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终端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连接点”,将成为AI能力、用户数据与应用价值分发的关键入口,以及企业掌握AI生态话语权的核心抓手,这一认知已经成为产业链共识。AI终端也是今年MWC上海2025的核心亮点,期间还召开了AI终端峰会和物联网峰会,展现出全球AI终端正加速创新和商用落地的趋势。
产业链全面升级加速大模型端侧落地
本次大会上,从芯片、存储、设备厂商到大模型、软件系统、运营商企业,产业链上下游数百家公司纷纷布局AI终端领域,共同推动AI终端产业加速成熟。
(1)算力芯片持续升级提升本地处理能力。例如高通骁龙平台在MWC2025上海展会上推出支持5G-A(5G Advanced)和多模态AI加速的新一代芯片,提升了端侧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和算力效率,不仅集成了更强的AI处理单元(APU),还支持更低功耗的AI推理。联发科也发布了Dimensity 9400+芯片,通过集成先进NPU和支持多种大语言模型,显著提升了本地智能处理能力。芯片的升级不仅促进了AI终端的性能提升,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助力AI技术向更多应用场景渗透。
(2)存储向更快接口、更大容量发展。据Omdia统计,以UFS3.1和UFS4.1为代表的下一代移动存储市场快速增长, 预计2026年占比达72%。AI手机将进入大容量时代,预计2026年512GB将占全球智能手机闪存容量的26%。如长江存储发布Xtacking N.0架构,通过CMOS-Array混合键合,实现了不同工艺的解耦以及0.85mm的超薄封装,IO速度从2017年的400MT/s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3600MT/s。
(3)eSIM成为智能终端重点连接方案。传统SIM卡体积大、需物理插拔,而eSIM卡将通信能力集成至主芯片,具备更小、更灵活等优势。紫光同芯邹重人表示:“取消SIM卡槽可节省30%板级空间,加载更多芯片、增大电池容量、实现更轻薄设计,将防水等级提升到IP69。”展会现场中国联通联合中兴通讯、联想发布了搭载eSIM与5G专网的云智AI Pad、中兴eSIM Pad、联想eSIM Pad等,在机卡绑定、数字身份认证、跨设备同步等方面实现突破。
从“单品智能”迈向“泛在智联”
当前70%的新发布终端已具备AI原生能力,全球Top 100的应用中,90%集成了AI生成能力,泛在智能趋势显现。AI+物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万物智联,中移动发布物联网AIoT平台,助力智能设备间稳定高效连接、快速接入管理、全流程智能升级及数据深度挖掘。终端厂商也致力于构建智能互联的产品生态,如OPPO展示AI手机Find N5,具有远控电脑、AI意图搜索以及AI全景虚拟屏等功能,将为用户带来便捷高效的多任务处理体验。未来,多方主体将不断推动跨设备协同能力,构建更完整的互联生态。
云网边端协同加速AI终端普惠
在提供相同服务体验的情况下,纯云侧部署的时延一般是端侧部署的4-10倍。边缘、端侧进行AI预处理,可减少多达50%的高容量应用流量,相比传统架构可实现复杂指令端到端时延下降48%。因此算力、模型、数据的云边端协同成为解决AI终端普惠化的新焦点。如华为和大族机器人通过端云智能结合,将协作机器人操作精度提升到百微米,装配速度比人工快一倍;乐聚联合中国移动、华为发布业界首款5G-A机器人“夸父”,通过5G-A网络高带宽能力支持大规模数据采集,实现大场景下毫米级定位精度;中国电信创新提出“智能泛在云”架构,以“2+4+31+X”泛在基础设施为底座,实现云网深度融合。
从“简单工具”成长为“智能伙伴”
AI终端正从2C场景逐步向2B场景渗透,成为重要的智能生产力。如AI眼镜应用从消费渗透至医疗、教育等专业领域:医生可利用高清可视化界面和智能交互系统获得实时影像数据和三维导航指引。机器人将从辅助生产深入核心流程:智元精灵G1机器人可实现智能巡检、动环监测及开门按压等复杂操作,大幅降低人工巡检强度和安全风险。智能汽车也正由辅助驾驶向智慧出行助手升级。一方面,座舱具备“主动服务”能力。如极豆科技基于自研大模型拓展座舱功能,主动预判用户需求。另一方面,Robotaxi商业化提速。本次展会面向参会人员及公众推出L4级Robotaxi体验活动;特斯拉Robotaxi也启动商业化试运营。
AI终端全面下沉到中低端市场
AI成本逐步下探降低消费门槛,如小米、雷鸟、闪极等品牌纷纷推出价格亲民的AI眼镜,雷鸟AI眼镜售价降至1800元,闪极AI眼镜价格低至999元,AI音频眼镜均价从1500-1999元降至1000-1499元,AI拍摄眼镜则从3000元以上降至1500-1999元。未来随着供应链更加成熟以及规模效应显现,AI眼镜均价还将进一步下探至千元级别。高通和联发科的AI芯片赋能,使得中低端机型也具备端侧大模型推理能力,减少对云端依赖,保障用户隐私和响应速度。
加强软硬协同和开源开放生态
如荣耀与中国移动宣布达成AI终端战略合作,联合发布“AI终端战略合作启航计划”,聚焦多终端、多系统间的智能体深度协同。AI眼镜硬件、光学、AI及生态服务商加速合作,如阿里云与雷鸟创新定制通义大模型优化交互,百度智能云与大朋VR开发社交型AI眼镜。此外,泛化、普惠的AI终端生态还需统一开放的接口、标准和架构,如面对机器人品类多样、接口协议碎片化挑战,华为提出R2C开放协议,联合伙伴共建接入标准,使各类机器人本体可高效、安全调用云端智能。
(作者:姜璐 傅悦)